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爱尔兰独立运动期间。影片讲述一个孤独的同时带有痞气的男保安,遇到了一个致命的女人,她利用他的轻信和忠诚为自己服务……
《风吹稻浪》下载观后评论: 我在愤恨英国殖民统治者以及爱尔兰国内的妥协派的时候,不得不对英国人的反思精神充满敬意。或许有的人说那只是肯洛奇个人的反思,好吧,我也承认,可是,英国当局并没有把这部片子列为禁片。反观我们自己呢,拍摄日本侵华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一度出现了荒唐可笑的抗日神片,那些严重歪曲历史,帮日本人向中国道歉的电影审查非常宽松。看看我们在干什么,就是用这种历史毒药来毒害国民的,把那种历史的无限意淫加于国民身上。这时候,这些电影电视剧没有被广电禁止。当电影人希望记录历史,拍了像鬼子来了这样的片子的时候,当局恨不得撕了姜文,就像手撕鬼子一样。更加厉害的是,我们的文革苦难史,竟然被当做历史禁区,一切都会被禁止。何必呢,拍摄厉害了我的国的时候恣意汪洋,为何提到那段历史却如此胆怯。国民不胆怯,胆怯的是那些混账王八蛋
全片愛爾蘭口音重又難懂。愛爾蘭共和軍以暴力、炸彈攻擊為名,甚至在一些國家列為恐怖組織,本片完全美化成一群重情重義、為國為家、充滿浪漫情懷的年輕人。整部片已經為流水帳,蠻的還很悶,分了三次才看完,完全沒有一場驚艷的場面調度、攝影、表演,只有滿滿功能化的台詞如*我們現在去.....*、*現在要....*,情節也完全沒任何鋪陳,主角走到哪就發生了什麼事,沒頭沒尾就又怎了,這是小說的表達方式吧。技術面根本上沒有可取之處。再者作為簡單三幕劇,應為全片最衝突的部分,兄弟間立場轉為對立、政治理念不同,應該大書特書彼此間的磨合、關係的轉變、心理層面的變化,完全沒有!竟然淡化處理、倉促收尾?虎頭蛇尾、頭重腳輕,還有英軍凌虐手法是剪人頭髮、拔指甲,也太兒戲了吧?這種中庸之作,還囊獲金棕櫚,那年評審怎回事?
战争电影。十七世纪初,爱尔兰贵族统治终结,英格兰首次控制爱尔兰,同期有大批新教徒从英格兰移民冲击天主教爱尔兰本岛人。1919-21年爱尔兰独立战争。在爱尔兰对抗英国时两党同仇敌忾反侵略,而英国军队撤离爱尔兰时,两党开始内战,民族之间的战争如同邻里相杀,民族之内的战争犹如手足残杀。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新教移民是Teddy代表的主要力量,北部爱尔兰从英国移民的底子使他们不十分排斥英国国王的名义统治;而达米安则有天主教本地人的影子。反侵略,反内战思想溢于影像。电影叙事流畅,风格简洁大方,Ken Loach的视角冷静,有对英国历史的反思精神。Loach使用镜头清晰,信息传达准确干脆。剧本分别在在开篇的屠杀,达米安枪毙发小,Teddy枪毙弟弟达米安达到矛盾崩溃点,在两次会议中两党争执时增加戏剧张力。
构图很紧的连续快速移动,夹杂着构图很松的静止镜头让人物纵深或者斜角移动,基本每个镜头都有调度,有设计感也不炫技该切就切,肯洛奇好感度 这样的镜头语言观感是既身在当下严肃紧张活泼,又有客观的呼吸时间,尊重观众智商和审美也让观影不太费力。Cillian跟女主的阁楼吻戏,光的突然出现好看,全片唯一蓝色调。特写镜头也有调度给跪了,演员们纵深里挨个儿就位,表达现在开始蹲点… Cillian真的很像是从文艺复兴时期蛋彩壁画里走出来的美人,不枉我在各种片的配角里都瞄到了伊!特别是冷山,出镜五秒卒? (其实罗南小妹也长的像波提切利(说起来原来Batman的三个反派都是神仙演员啊… (6.21.2020 二刷这个片的节奏真是太好了,以及镜头自主移动。莲老师演技吹爆。肯洛奇过于真实!)
今年看得第250部影片。同一个牢房里,曾经是患难与共的兄弟袍泽,再相见却已成为形同陌路的对手仇敌。一起出生入死并肩战斗的一群人,因为理念的分歧,走向了不同的命运。现实主义者认为自己的独立自治诉求已经实现,停下了追逐的脚步,理想主义者发现穷人的现状依旧未能改变,所以还要坚持奋斗。这部影片,不仅反映的是北爱尔兰人和英国人之间的对立斗争,也是北爱人民自己内部的斗争。世界上的主义,运动繁复多变,终究是难以有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无非就是满足了一部分人的意愿,却伤害了另一部分人的感情。同甘苦易,享富贵难,对于戴米恩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来说,追求完美是一种动力,也是世界对他的伤害。英国对北爱人民做得事,时隔一百年再看依旧让人觉得操蛋。英伦贵族华丽绅士的外表下,流得是无尽的殖民地人民的血。
文艺作品中的爱尔兰,一贯的绿,一贯的充满雾气。经历了索姆渡河战役的,站在正义阵营被歌颂的英国职业军人,到了爱尔兰却面目狰狞烂施酷刑。分化后的共和军成员,面对严刑拷打也誓死捍卫爱尔兰独立的年轻人,拿枪对准曾经冒死帮助自己隐匿的亲友。只是执行指令罢了,只是战争机器罢了。「“国家的主权,不仅涉及全体国民。也涉及国家拥有的所有物质,包括国家领土和上面的所有资源,包括国内所有财富,以及所有生产财富的过程。”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所有东西都归国民所有,就因为这样我们才给下议院投票。如果我们继续追求这个,我国的每个孩子都将有平等的机会,如果我们放弃,他们到地狱都不会有机会。如果我们批准这个条约,我们能改变的就只有当权者的口音和国旗的颜色。」(劳工阶层对共和制的美好向往。)
“所有人都明白自己要反对的是什么,却大部分人不清楚自己追求的又是为何,”这是对所以意欲革命的人们,提出的根本质疑,肯洛奇不啻为大师啊。开篇即有庄重寓言的即视感,也带着这种气质带领观众,一路走过一段革命岁月的洗礼,不必然要是兄弟手足,革命同志之间的反目才会显得更加残酷和无情,然而当一同战斗过的兄弟必然面对现实的分歧,一切又显得更加真实,也更有寓言的力量。在我看,两场行刑性最恰如其分地刻画了基里安墨菲这个人物,如此生动,如此深刻。当初为了革命,可以正义凛然地处决叛徒,从而蜕变成一个冷峻和坚毅的革命者,当革命的现实走向两极,被兄弟枪决前,却不免颤抖着不愿背弃信仰,终究不为现实妥协,成全了一个革命者的气度。
构图很紧的连续快速移动,夹杂着构图很松的静止镜头让人物纵深或者斜角移动,基本每个镜头都有调度,有设计感也不炫技该切就切,肯洛奇好感度 这样的镜头语言观感是既身在当下严肃紧张活泼,又有客观的呼吸时间,尊重观众智商和审美也让观影不太费力。Cillian跟女主的阁楼吻戏,光的突然出现好看。特写镜头也有调度给跪了,演员们纵深里挨个儿就位,表达现在开始蹲点… 故事和人物稍缺细节,没太打动我。不过Cillian真的很像是从文艺复兴时期蛋彩壁画里走出来的美人,不枉我在各种片的配角里都瞄到了伊!特别是冷山,出镜五秒卒? (其实罗南小妹也长的像波提切利(说起来原来Batman的三个反派都是神仙演员啊…
关于悲剧和喜剧,他说:“有幸福结局的就是喜剧,有悲伤结局的是悲剧。在我看来,在结束之前,悲剧能让人发笑,喜剧也能让人哭泣。”他说,自己每次拍电影,都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建构一个故事?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一直利用自己上课的有限时间,不遗余力的跟我们看这种电影,告诉我们当下世界范围内最牛的电影人在做什么,是什么样的思路。他竭力告诉我们,不要只看自己的肚脐眼,写纯个人史的电影剧本。虽然我们是编剧,但是编剧写剧本的时候,完全就是导演。他极力想让我们知道,眼下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是迅速丧失了对社会的切入能力
看了感触颇深,爱尔兰的葱郁山峦,清扬的民族歌谣都非常陶醉人心,这个爱唱爱跳似乎与世无争的民族,几百年来受尽英国殖民压迫,这些英国贵族在世界各地横行霸道,占地为王,屠杀、奴役原住民,最终激怒了爱尔兰人民,他们反抗战斗,从最开始的反抗英军,到后面的内战,原本买好了车票要去伦敦的达米恩,选择留下战斗,他或许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死在同胞手里。我不得不想到香港,爱尔兰苏格兰都曾经竭力想要摆脱殖民统治,香港的那些老外哪个不是做的高级别工作,住的豪宅?可还是有那么多香港人愿意回归英国殖民统治,这是不是有些讽刺?或者他们有其他原因?总之,这电影没有那么具有煽动性,这更像是一曲挽歌
四星半。记忆中看的第三部爱尔兰拍摄的爱尔兰与英国恩怨的电影,才看十分钟,意识到是部好片,暂停,百度爱尔兰独立与北爱共和军资料若干,阅读二十分钟后一气呵成地看完。1、从爱尔兰视角,揭露英国人的野蛮血腥残暴,这在英国电影中从未提及。2、爱尔兰独立,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的持续努力,在一战后因为英国元气大伤和爱尔兰人的持续反抗才最后成功。3、武装斗争是爱尔兰独立的决定性因素。4、爱尔兰独立力量内部分化严重,温和的民族主义者与激进的共和主义者之间分歧巨大,导致兄弟反目。5、要成大事,需要舍弃普通人的情感,为了主义与信仰,可以亲手杀掉变节者,也可以亲自处决同胞兄弟。细思极恐!
无论看多少部战争电影都无法理解人类这种行为。过程中多次无法继续只希望停战。不能明白为何能如此残忍。开头就直截了当毫不掩饰的给少年惨死镜头。中段对叛徒的行刑到去告知其母亲,说她那时已经给我们做好了饭,之后却一言不发的走路六个小时去看墓碑。这一段述说暴哭。试图离开的弟弟终究留下一起抗争。一纸停战协议之后是更加悲伤的结局。落到个体身上的痛楚更引人悲悯。两兄弟都有强忍着泪水行刑的决绝。也都有了再也无法相见的故人。”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and did,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
这部电影讲故事的电影语言太生硬,虽然里面的人物非常真实,却没有被以一种自然的镜头捕捉到。没有对主角兄弟情感的铺陈,游击战拍摄仿佛是家庭手持DV拍的,事后能琢磨出这个剧情想表达的意思,电影本身却太粗糙。哦,这个人是叛徒,哦,法庭这里就产生了分歧。故事里的人物因为粗糙而真实,可他们为什么不能被收进一双细致的眼呢?亲密无间,并肩前行的兄弟却因为阶级分化最后阴阳相隔,多好的立意,却讲的这样混乱,很难通过他的讲述产生共情,明明我们这样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