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最终行动 克里斯·韦兹
改编自著名历史真实事件:以色列摩萨德组织追捕纳粹德国高官、被称为“死刑执行者”的阿道夫·艾希曼的故事。
改编自著名历史真实事件:以色列摩萨德组织追捕纳粹德国高官、被称为“死刑执行者”的阿道夫·艾希曼的故事。
金斯利饰演艾希曼;阿尔文饰他最年长的儿子克劳斯,在追捕行动期间为了隐藏父亲的身份而谎称是他叔叔;伊萨克饰摩萨德小队领导Peter Malkin,与罗兰饰演的小队唯一女性、麻醉学者Hanna有感情戏;理查森饰克劳斯的女友Sylvia Herman,她起初不顾家人警告和反对疯狂爱上了克劳斯,最终转投摩萨德;阿隆诺夫饰摩萨德特工Zvi Aharoni,傲慢不羁,经常和Peter Malkin发生争执;拉兹饰摩萨德局长Isser Harel。
《最终行动》下载观后评论: 又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关于艾希曼,平庸之恶的代表人物,如同预料的那样,他及他的家人和纳粹余党,从未真正认罪,如果有机会,他们仍然会疯狂附体,泯灭天良。所以要有审判,而审判不仅是复仇。600多万冤魂,与证人席上的目击者们共同指证刽子手,向他索命,令作恶者胆寒。“我们的回忆会通过记录在案的历史来追溯,而这本回忆录尚有机会改写,在场的各们,就是能够改写历史的人。”Peter Malkin所在的摩萨德追凶到天涯海角,机智勇敢,永不放弃的形象令人敬佩。虽然历史记住的都是“高个子”,但替天行道的“矮个子”因默默无闻而更加伟大。最后一幕中,男主想像死于纳粹屠杀的姐姐牵着孩子飘然给他一吻,这是为“改写历史”的特工献上的最美的勋章,泪奔。五星好评。
策划过程很复杂,绑架、押送上飞机过程相对平淡有余,紧张不足。反倒是在安全屋内停留的那段时间,说服阿道夫艾希曼在受审协议上签字的过程,更加浓墨重彩:在男主与阿道夫艾希曼平淡地交流沟通中,闪回出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犯下的种族灭绝滔天罪行。有那么一瞬间,观众和男主一样,以为阿道夫艾希曼像自己辩解的那样并没有那么罪大恶极,直至他语带讽刺地说出一位犹太妇女手举婴儿乞求生还却仍被双双杀害的情景,才让我们明白,这人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有点不明白,60年代的阿根廷,纳粹主义还这么明目张胆,有权有势,居然收留了那么多逃亡的纳粹分子。个人评分6.8分。
就如同未曾传达出A. Eichmann's banality of evil那样,整部电影也过于平庸,甚至一度令人产生是单元剧的错觉。61年是个神奇的年份,dr Gustav Gilbert采访纽伦堡战犯的访谈日记终于在三月份出版,同年巨大齿轮中的其中一环Eichmann于耶路撒冷受审。值得注意的是,另一位心理医生dr Leon Goldensohn同年心脏病发作去世,而不少移居南美躲过审判的前罪犯,或是postwar某种信息交易后被并入oss的仍在侥幸苟活。或许这些都是孤立事件,毕竟一个时代的坏蛋老的老死的死是时候了。
不需要拍这么长也不需要刻意增添矛盾冲突,比如那种在最后一刻逃脱的情节。还有Silvia的爸爸,那个阿根廷犹太女孩儿的命运如何,电影完全没交代。战后阿根廷对犹太人的仇视居然到了那种程度,我也觉得震惊。精华是Eichmann和Peter的讨论,他是否该为六百万犹太人的死负责,他也有努力让一部分犹太人活下来,他也是被挟裹在时代洪流里以至失去人性的一分子。平庸是否是邪恶的一种?这个命题值得讨论,电影触及了这个问题,更多内容却是商业片的处理。两面不讨好。
看了看豆瓣影评,让我想起上学时操场放了电影老师会让大家写观后感,不知道如果有学生一字不提感情感悟,而傻乎乎地用着乱七八糟看着就让人暴躁的颜文字从画面节奏甚至化妆指导一个提名过奥斯卡最佳编剧的导演如何拍电影,最后跟狗一样吸溜着口水:看在主角的「颜值」上我给三分吧,老师看了什么感觉。我喜欢其中的一句台词:“自负的检察官,顺从的法官。”悲剧和教训,往往只有前者能反复地出现,在不长记性的民族里,历史唯一的价值就是重演。十分。
节奏好可怕啊!感觉看了130小时!Oscar是有多缺钱,能不能不要再演这些乱七八糟又臭又长种族争议庸片了?连着两部了瘸子口音真吃不消,还好有张帅脸可以支撑着看下去这样子。【不过倒是可以跟校友《罪孽》做crossover什么的XD 海莉路太可爱了!金斯利年轻妆好吓人,Gorgeous男士演技是真的差= =|| 片子有种照着阿狗拍的感觉,不过导演功力为淋,正好前几个月刚看了一部其有奥提的片子,就...以后尽量绕过吧=。=
看围绕Eichmann的片有三部了吧,每一部都看到魔鬼,人性本应超越任何宗教和主意,可却在历史面前扭曲… 虽然影片拍的算克制,可看到最后审判的记录片,看到幸存者终于踏上原告席,还是控制不住热泪,不知道以色列人民是否得到了平静?3.09.2018 | MoviePass Nr.26 | @ AMC Wheaton Mall | Argo果然是带出来一大堆同类型片啊,这部简直就把Argo放在纳粹时代的翻拍……也是服……
作为爆米花电影还行,节奏紧凑,也没有什么让人不适的煽情,可以说算克制。结尾太Argo。金士利的演出算是诠释了角色的层次,但这种‘恶魔与人性共存’的人物塑造并没有走很远,特别是当考虑到艾希曼的人性表现可能只是其与小队成员周旋的手段,人设的深刻性上有限(当然一个真正的恶魔可能也确实没什么深刻性可言),对其自辩理由只作浅层呈现并没有深入探讨,表面打冷静牌的情绪片。跟斯皮尔伯格的《慕尼黑》比可见差距了
题材好,卡司也不赖,但拍得实在是太中规中矩,最后一分钟营救的伎俩用好了叫扣人心弦,用坏了就是让观众翻白眼,为戏而戏毫无必要,尤其主角是阿道夫·艾希曼这种极具话题度的历史人物,为了艺术效果而刻意增添的戏剧性该少一些再少一些。虽然碍于编导对角色塑造的不够以至于几处转折略显突兀(立场也一度暧昧),但本·金斯利的表演依然非常到位,其他几位演员完成度也不错,交到一个靠谱导演手上极有可能就是一部佳作了。
给了五星,我可不嫌节奏慢,这部片就是用来慢慢琢磨的,导演心思缜密,每一处细节都值得回味。故事,表演,美术,摄影都OK。最赞的是,影片没有过分脸谱化那个纳粹杀人狂魔,透过他的日常生活,以及和摩萨德特工的交谈,都能看到他普通人的一面。 其实,每个人都有善恶的两面,大善和大恶也是从一个个微小的善恶一念之差开始的,我们如何守得住自己的善,而不被历史的洪流把灵魂吞没,始终是个摆在面前的课题。
情节基本紧凑,反映了阿根廷纳粹势力的猖獗,居然公然逮捕人。抓捕过程反复设计练习,准备也很充足。就受不了抓住后喂饭的环节。另一个孽债里,也是在不断给纳粹喂饭,把他养的白白胖胖好有力气逃走吗?看以色列商业民航要求签字,也是道德婊一个,抓坏人讲啥程序呢。从纳粹猎人后,连着看了几部类似片子,老实服从的民族容易受屈服,被人看不起,这是真理。窝里横自己斗不算。
挺沉重的一部电影。二战中欧洲逝去的一千万生命中有六百万是犹太人。让人难以置信这些疯狂的战争罪犯是如何能下得去手、让这么多人去屠杀那么多手无寸铁、无辜的人。十天的心理博弈,差点不能完成的转运战犯的任务。可是最终处决战争罪犯又能怎么样呢,crimes cannot be undone, 就像中国人面对当年侵华的日军一样。心情很复杂。
片子整体从头到尾叙事的风格很普通电影不想辛德勒名单里面的英雄塑造,主演的对话的表演对没有历史背景的普通观众很难带入,镜头语言表现的不够,也许是出演的角色本身如此把,谈不上惊心动魄,没有高潮迭起,最后的配乐和里面的大提琴很好,出现的也是时候。本人能给6.8分,配乐和镜头感还不错,剧情不够推波助澜有点平淡。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