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北京故事 王正方
一转眼,方立群(王正方 饰)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快三十年了,虽然生活已经全盘西化,但在朋友和上司的眼里,方立群始终都是“异类”。因为老板对华人的歧视,方立群一怒之下
一转眼,方立群(王正方 饰)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快三十年了,虽然生活已经全盘西化,但在朋友和上司的眼里,方立群始终都是“异类”。因为老板对华人的歧视,方立群一怒之下辞了职,带着老婆格蕾丝(沙龙·艾瓦伊 Sharon Iwai 饰)和儿子保罗(余朝汉 饰)回到了北京投奔姐姐方立敏(慎广兰 饰)和姐夫老赵(胡晓光 饰),两家人住在四合院里。
方莉莉(李勤勤 饰)是方立敏的女儿,和男友刘一达(王霄 饰)交往多时,两人正在备考英语,准备报考同一所大学。保罗和他们的年纪差不多,所以三人很快就玩到了一起,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边厢,方立群和方立敏两家人,虽然有着迥异的个性和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却依旧相处得其乐融融。
《北京故事》下载观后评论:
一位抗战时期出生,只在北京生活了两年,10岁就全家移居台湾,青壮年时期一直在美国学习工作的华裔中年,在中国现代史上最百花齐放的时期回北京拍下了第一部在美国上映的中国电影。大背景已经足够具有开创性和时代意义了,结果王导本人还非常诙谐有趣,非常会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下认真深沉又自在逍遥地勇往直前,个人特质为本片增色颇多。刚重新接触到西方世界的中国有太多可以被拿来制造噱头冲突的社会文化现象了,王导却选择了最温柔最亲切的方式、用娘家人的姿态掀开了北京的面纱,谁都没把谁当外人。本片和差不多同时期的顽主北京你早本命年可以说都是实在亲戚了,都在认真地讲述北京故事。片中很多值得反复咂摸的细节,比如益达高考完爸爸递上去的那瓶可口可乐把两代人间那种非常质朴纯粹有时又由无所适从的爱表达得太精准了。姐夫和弟妹跳舞也妙极了
已成为民族象征的“长城”既抵御入侵者也阻挡墙后的人。虽然北京的城墙拆了,来寻根的华裔只能在大鼓和说书中寻找记忆,但墙里的人早已将“墙”内化。而政治语境和气候的剧变使得很多场景极富文化冲击力:出生于旧知识分子家庭的高考落榜生站在圆明园西洋楼大水法废墟上高声朗诵《葛底斯堡演讲》;来自离休干部家庭的孩子和美国亲戚在长城上玩橄榄球——如果清华校长开学赠书《老人与海》都能被指摘,我不知道这部极具文化研究和史料价值的电影在北影节重映后会遭遇什么,但愿什么都不会有。
很清新,用两个家庭在北京相聚的故事,讲述了86年北京的风貌,最大的成绩是记录了当时北京的各种图景,色彩柔和,并没有剧烈的冲突。主角是几个青年,查了一下资料大为惊叹:帅哥王霄出生名门,出国后进入港产片行列,在黄金时代港片岁月了留下了不少经典角色,女主家在大陆演婆婆妈妈片,表弟不知道是不是韩国人?演了不少美剧大制作,一直到现在,男主的好友去了日本,在b级片了有自己的一片天,真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查了下导演也经历非凡,准备补他的电影。
骆玉笙真的非常加分 击鼓骂曹 直呼过瘾现在看来好像有点过时但在当时一定非常先锋和尖锐的议题 有些地方透露着一些现在看来相对刻板但当时却非常准确的人物塑造嫂子和弟妹的交流准时让我心水 可能这就是跨文化交流的最高境界 蕴含了非常多中美文化的对冲和身份认同的困境 看似最后爆发在一场乒乓球比赛中 (不过这场比赛拍得太烂了好无聊…真的好无聊)一种老移民电影的非商业非文艺片的模糊领地(确实就像另一个短评说的…男主四年后能不能顺利毕业呢…)
20210925北影节第十三部@卢米埃芳草地。电影本身乏善可陈,我最喜欢的居然是结尾的京韵大鼓,字幕出完之后黑屏了,还一直在唱。在那个年代,关于中美的对比很罕见地没有捧一踩一,美国开放发达先进,中国虽然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但充满温情和上进的氛围,不过电影还是避免不了有一些刻板印象。那个年代中美的差距真的大,开放国门后许多人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自贬心理,一直遗毒至今,但想一想才过去30年,我们就已经赶上这么多,难道不是值得骄傲的事吗。
#BJIFF 08# 导演是要捕捉自身生活经历,并将其表达。本片王正方导演也是将自己童年北京成长经历和在美国求学工作经历联系起来,进行对比。一个中国家庭,一个美国家庭。虽然都是中国人,但生活环境不同,价值分歧也比较大。但本片先呈现了这一差异,后强调一家亲,文化都能互相融合。本片的声音处理太差了,现场收音虽然不错,但降噪水平有点低,杂音太多,听不清人声。本片资料馆已经尽力修复了,但视频噪点还挺多的。
(8.0)听了唐湘龙与王正方两期对谈节目,了解了这位“王匪正方”的传奇人生,专门找来这部片子看了一下。故事本身没什么太多可说的,有点反向《推手》的意思。真正可贵的地方在于对改革开放初期的首都街景、生活方式,以及落后却充满与国际接轨渴望的精神面貌的全景式纪录(而且本质上是非浪漫化的)。透过修复的胶片,有一种一下子回到上上个时代的视觉甚至情感冲击感——好家伙,就是1980年代的北京!
上世纪八十年代北京面貌,同时意味着改革开放初期先锋的姿态。两组家庭之间的对比构成为全片的主要剧情内容,为人妻母的女性差别以及囿于同源的一致,一家之主的理念差异,以及青少年的身体与风貌等,均构成一组组强烈的冲突,除家庭以外,还表露着两个制片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来往,这或许也基于中美建交这一契机,并回应着“乒乓外交”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事件。
八十年代的北京很破旧,但没有不堪,人们听戏唱戏,打太极打乒乓,走亲戚谈恋爱,羞涩而多禁忌,朴实无华,单纯可爱。第一次喝可口可乐吐槽一句“这啥玩意儿”,木质长条凳子上听老艺术家边鼓边唱贼有范儿,在四合院儿里养花养鸟打太极,似乎那时候活着没那么累,谁知道呢~舅舅有句台词说得好:都一样,古今中外都一样。#BJIFF2021第18场
导演兼男演员的那人,打眼一看就不像大陆人,一查果然是台湾人。两岸三地人的气质如此不同,真是奇异。稍微有一点点意思,也就只是一点点吧。比如,迪厅里打太极拳哈哈哈哈哈。还有他们扫墓去的那个地方,之前一直想去又嫌太远,真的还是很美的啊。北影节忘记买票之后也没蹲到转让,也不错,哈哈。
抛去成见看这片儿,很有意思很有意思。我看到的是融合的可行,二元对立是可以打破的。他们身上好的东西我们是可以学的,闭塞 会再次挨打。一脸爷样进来,结果是找临时工的。一毛五工钱,花七毛买可乐。这可太有意思了礼让人上公交,结果自己就上不去了。这些都mark下了。
太好看了哈哈哈。选角很棒!三十年前的老北京风貌,各种中西文化碰撞梗,也不刻奇,洋溢着友爱、温情和相互理解的希望。The film ages well but the optimism does feel like from ages ago.
电影更多的是想借着北京行表达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但现在看更多了一种类似于纪录片功能的对于80年代中国的回观,那个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以及华裔面对的长久的的身份问题—”在美国我们太中国人了,而在中国,我们又太美国人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