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根据菲奥娜·肖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置在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小镇,讲述一个有着破裂婚姻的单身母亲(帕奎因饰),与接管已故父亲医疗实践的医生(格兰杰饰)的故事。
《告诉蜜蜂》下载观后评论: 医生穿过河水去拾一只帆船的场景,让我想到张枣的那句诗:“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大概那就是医生终于卸下冰冷的外壳,决定面对自己真实模样的开端吧。其实是很简单的故事,为爱私奔却被抛弃的大小姐,被医生救赎,但是医生也在与她相爱的过程中停下了自己逃避的脚步。两个人第一次亲吻尝试被医生回避,第二次接吻的刻画也非常动人,彼此都垂下脸,始于一双交握的手,然后如藤蔓一样互相攀附缠绕在一起。医生两次轻轻转过脸去。最终故事也终于这双交握的手,火车催发的汽笛声里,两只手再多不舍,也渐渐分开。故事的最后实在是过于理想主义了,但是我不忍心设想糟糕的结局,她们给了彼此希望。“危险的事固然美丽/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面颊温暖”。秘密和谎言是不一样的,男孩将它藏在蜂巢里,无人知晓。
竟然比我期望的要好看。置于上个世纪的英国的同性故事总是在与巨大的保守力量做斗争,着装言行都是很一以贯之的英国社会严肃拘谨风格,所以前一个小时几乎没有什么期待。后40分钟却有些高潮叠起,波涛汹涌:战后男性的冷漠和暴力,社会对异族通婚的零容忍,连同着对同性恋的歧视,问题一个个变得尖锐又一个个趋于和解。漫天蜜蜂的舞蹈大概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场景,但它却成了整部平静甚至沉闷的电影里最浪漫的瞬间。看到最后总会让人忘记这同性的恋爱,她们不再在意他人的目光,克制着情感却又忍不住地热烈,极大的反差反而让人动容。至于女性总是在受到男性的伤害后投向另一个女性怀抱的设定,然后又因为世俗而无法在一起,唔,我也不知道。但是I loved someone, 日后说起来到底是甜蜜更多还是痛苦更多呢?
「你要是对蜜蜂说些秘密,它们就不会飞走了。」根据菲奥娜·肖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置在上世纪50年代的英国小镇,讲述一个有着破裂婚姻的单身母亲,与接管已故父亲医疗事业女医生的故事。简收留了被房东赶出门的落魄单亲妈妈莉迪亚、以及她十岁的儿子查理。蜜蜂贯穿全片,它们被医生简饲养在自家的花园里,少年查理通过蜜蜂认识了简、也学会了和蜜蜂说自己的秘密、也在紧要关头释放了蜜蜂驱赶试图侵犯妈妈的爸爸(这一段确实过于戏剧化了)。和大多数的同性爱情电影一样,她们的感情并没能走到最后。虽然没能继续在一起,但是并不代表她们不爱彼此。电影的最后,简和莉迪亚在火车站大胆的吻别,这是她们能为这段感情能做的唯一一件、也是最后一件事了。
大概因为二十三岁吧。看情节太容易浑身过电。欲望满盈。人的倾诉欲和性欲都很奇妙。所以宁愿压着。旁人都不是我要的。————————————小男孩视角讲述,就很特别被小男孩发现的早晨女士对医生说,“i want this”她想要这段感情医生说,“在接下来的几周,你最好记得自己说过的话”那个时刻,医生的心情,我忽然觉得非常非常非常get到了这段关系里,听闻医生是弯以后,先试探的是女士,先要吻的人也是女士,就像医生在湖边所言,“you always be… yourself”女士勇敢异常,医生一退再退怕拉女士入渊总而言之是太难了即使讲述上世纪的故事,这样的心情却依然能共鸣于今日
很多地方拍得很好,但蜜蜂救妈妈那段太扯了,甚至是整个电影的败笔,不知道是导演自己抽风了还是哪个编剧妖言惑众说服了导演这一段这样拍。这一段本来可以拍得很精彩很精彩的。这一段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就是“矛盾的和解吗?”电影整体,特别是镜头,有着非常明晰的现实主义,特别是在刻画人物的时候,诚然现实主义本身就是一种风格,形式,但“蜜蜂救妈妈”那段儿就是完完全全的形式主义,用幻想的力量对非常现实的问题进行和解,这是不可能的,不仅仅是基于剧情逻辑上的,更是对电影话语上的滥用。你又不是在拍《潘神的迷宫》。幻想从来都是为了表现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又不是拍爽片。
就想吐槽一个地方,虽然我是HE爱好者,但是看书的时候,我觉得能HE只能说是作者的任性,强行安排个剧情就HE,BE其实更合理。然后电影里,高潮的爆发过后我觉得所有的困境和情绪都打开了,完全可以顺理成章的HE,结果编剧突然奇想地让电影BE了。为什么完全是反过来的?这个世界到底怎么回事?!!喜欢医生多一点,她那句“remember that... in the next few days and weeks, try hard to remember that.”一看就是有过沉痛经验的。至于电影和书不同的那些剧情,反正我也不是原著死忠党,觉得无所谓。
电影画风是美的,注重镜头的衔接,植物对电影情绪的呼应,把观众带入剧情,几个事件将人物的性格行为揉在一起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但还是…缺了什么…女主从天天以泪洗面的抑郁模样跳跃到遇到同性爱情伙伴。以及拒人于千里的医生,恰恰第一面就爱上了女主,各种小心翼翼和不计世俗眼光,以及关键性转折点上,靠着“无知”的错误女医生不计前嫌治病救人的赢得尊重。主角光环太强有时候也不是好事。女性的美不需要通过男性的恶来反衬。片尾的蜜蜂改变了一切,剧情牵强,但是画面毕竟挺美的。色彩和镜头搭配很不错。像人一样,电影也难有完美。
莉迪亚在外被渣男撞得头破血流,被老板尖酸刻薄的对待,对生活的处境绝望时,遇到温柔体贴的女人简包容接纳了她的一切。简一个曾经被恶意揣摩过却又像世界输出真心善良的天使,不仅仅是雪中送炭,更是锦上添花。最后列车的接吻太美好了,有可能是最后的一次可能还有机会,俩人互踹着彼此未知的迷离,不在意他人的目光,像是乱世中的白玫瑰,美丽又凄凉。把这段感情的泪水渲染到了顶峰,细腻又满满共情…想到poi的那句话“总有人无法和所爱之人一起白头”“我会和她一起白头,只是天隔一方。”
先骂一下查理他爸,真服了这人,教自己儿子be a man可他自己就不算个man,真够ex了,而且演员的造型也太符合了吧,我这一阵子看到大胡子男的可能都想吐了?。emmm这个电影是我看的第一部GL题材,结局给我的感觉是两女主的主线偏消极,小镇上其他人态度的副线偏积极。可能在1950年那会儿真的是那个样子吧。说真的,我觉得现实生活中女性比男性勇敢,比男性有责任心。ps:作为一个家里养着蜂的人,对蜜蜂的强大的确深有体会哈哈哈哈!?
與蜜蜂對話是很獨到而又有趣的設定,蜜蜂有著多重的含義。可以代表閒言碎語的人群、朋友、甚至全知力量來推進劇情,幫助主人公。電影對當時社會背景的表達,和性少數群體以及女性生存狀況的描述大於描繪愛情本身,如何處理各種關係,如何在生存和多種愛之間中折中、取捨是主題。而男孩又豐富了同志電影的視角。好在有蜜蜂貫穿整片,令中規中矩的劇情有小的驚喜。Charlie是個充滿好奇又機靈的小伙子,喜歡Jean的身子和Lydia的臉。
无论是原著里三人一起离开的HE,还是影片中车站告别的一吻,不同的结局有不同的美。站台上旁若无人的深情一吻,美得那么夺目。多幸运,她们在最灰暗的日子里相遇,靠着一份纯粹的爱情彼此扶持,或许她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她们也永远“在一起”,这是最美的爱情余音~(昨天刚看过《钢琴课》,不知道为什么今天毫无预兆的想到了《告诉蜜蜂》,看了演员表才发现钢琴课里的小女孩就是告诉蜜蜂?里的女医生,不知道这算不算回响,世界是奇妙的~)
前松后紧的剧情。但剧情在同性题材里还是说得过去的。女医生的扮演者真心演得到位,现在越来越发现这种内心压抑的角色,更能演出彩。演员本身没感觉多漂亮,但把角色的纠结,阴郁,到后来的果敢,毅然决然,都演绎的入木三分。倒是另一位主演,演技就囫囵吞枣了。可能安娜演的太出色了吧。片子中间几段配乐和风景看得有些压抑。有一段蜜蜂袭击的那段有点过神了。总之,结局还是可以的。小孩子也没了心结,医生也事业蒸蒸日上,可以接受。
几乎在每一部les电影里都会看到男性社会下的暗示:堕胎、强暴、偏见、出轨……这些都是屡见不鲜的了。les之间的爱总会提到救赎这一话题,本片在我看来也是这样。在简与莉迪亚的相处之下,简给了莉迪亚可以说是第二次人生的机会,莉迪亚也帮助简打开心结重新审视生活,车站上的那一吻或许就是她们最好的结局。反观现代生活的爱情,这样的爱情真的太真挚纯洁了。只可惜剧本太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