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的工作,58岁的卡迪娅在末班地铁上睡着了,醒来时已抵达线路终点。她决定穿过沉睡的布鲁塞尔,徒步回家……凭借《下一站,地狱》入选柏林电影节的比利时导演巴斯·德沃斯的新作,由法国实力派女演员莎迪娅·本太耶布(《监护风云》)担纲主演。在这部“徒步的公路片”中,导演以惊人的绘画性,对照荒凉重复的城市环境与窄小静谧的私人空间,呈现个体人类的存在状态。影片入围第72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再次证明了巴斯·德沃斯旺盛的创作力,以及独具辨识度的作者笔触。
第72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巴斯·德沃斯
《热带离魂》下载观后评论: 漫游者计划#在欧洲电影中,漫游者似乎和“鬼魂”的气质天然契合:迷离、疏散的偏远与茫然,飘荡在街头的随心所欲。这部惯常使用固定长镜头,基本是每一个场景使用一个。较为有意思的是空间与人物的关系:女主和这些都市空间,到底是自由的意志在主导漫游的方向,还是已然有序的街道和建筑物规定了女主漫游的轨迹。在开头处,疲惫的清洁工结束一天的工作,并遵行惯例拖着步伐行进在按部就班的街道之中,但当秩序被打破,她得以有偶然漫步得机会时,依靠街景串联起的固定空间客观视角开始跃动,成为了她一人探索这所城市的主观视角。在这座漆黑的夜市里,警察,流浪汉,狗,下夜班的店员,青春期的女儿都随着夜的韵律偶然随机地出现在夜幕中,但女主的静默昭然若揭。从新奇到忧虑,她回到了那个被称之为家的地方,却步履不停,依旧在不断探索、迷失、流浪
这部电影太厉害了,片头的几个长镜头毫不费力地就将观众拉入了老妇人的世界,不仅仅是作为观者,而是成为了她世界的一部分。没有煽情的音乐,只有润物细无声的声响,妇人蹩脚的鞋走在不同地板上发出的声响,女儿的心上人在两人独处时紧张地将关节掰的咔咔响的声音。地铁上一道道流逝的光打在橙色的座椅上意示着时间的经过。 每一个镜头都太美了,而不沉重死板,没有一个镜头运动是故弄玄虚,一切都巧妙恰到好处。 看完我深刻地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老妇人,静谧的、独身访问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穿着蹩脚的鞋,彷惶着、明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并不是那么遥远,却好像始终到达不了,即便有好心人尝试载我到达目的地,我却依然有自己不得不去见证的事物。彷徨着、彷徨着,不分昼夜的彷徨着。最终回到了自己那般渴求的家,也只不过是我一个人的临时避难所罢了。
或许需关注对于主体的选择,因为她使得这一场漫游偏离了人们关于夜的漫游的罗曼蒂克式想象。在城市的地底沉睡以至于来到另一端,伴随着一阵仿佛时空错位般的啼鸣进入黑夜和星星点点的光斑之中。组成这条道路的更多的是偶然但寻常的事件(夜晚是一种既定的实在而非奇迹和非日常的诞生之所),而对于行走本身的姿态则是时不时地回避的,所采用的是一种不属于任何人的视角——悬浮在半空中的摄影机的前进或后退——或许是附着在其身上的ghost。从流畅到些许凝滞的运动中漂浮取代了人物实际的行走,所见之物尤其是灯光的明灭和光影的闪烁抑或标志着人类现代化生存痕迹的广告牌构成了一种心迹。前后对照着的空间是僵硬的,但或许此时还可以依稀回想起我们赖以生存的方式就是用生活填满空间,使其有着“爱的劳动”的痕迹,那么广袤的夜又该如何填补?
她穿行过整个城市宁静的 B 面,在不同的位置出现并见证,却似乎只能做到「旁观」这一件事,对于将死的流浪汉或者即将长大的移民二代女儿,所做的都是些最后发现徒劳的无用功,恰如一个无法真正触碰到周围环境的游魂。然而,神迹——或者说某种令人讶异的「热带时刻」更为合适吗——就那么悄然出现,伴随着原有的环境音被抽空,只属于热带的虫鸣、鸟叫在这城市的夜轻轻响起,之后,摄影机也好似不知身处何处地把原有的空间距离轻巧抛开,将一道不知从何而来的亮光送到那条狗儿的身边,在下一秒钟,那困着它、可能害它今晚被冻死的绳子就那么滑落了。没有观众能说得清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但在夜夜都有的宁静之外,这个夜晚、这部电影,似乎又多出了一份温暖,它是如此地不可思议,以至于连真正出现在故事结尾的热带景象,都反而无法比拟。
2019戛纳导演双周入围。13届北影节焦点影人巴斯·德沃斯三部连看之三。2019居然柏林戛纳双片联发!这次四部看下来这部觉得是最好的(可能也是因为看到最后一部比较理解导演的技法了)。“茫茫黑夜漫游”式的寒冬深夜公路片,空间主导的叙事(越往后就越变成女主角进入某个已经先展示出来的空间,而非由她的视点或者行动来统合),尽可能地把种族、阶级与性别,乃至代际的议题编织进这个故事,虽然看似稀薄平淡,但是实则在议题方面密度极高,关键是并无前作《下一站地狱》的顺拐,也不似后作《小世界》的生硬,除了有几处有点拖时长之外其实拿捏得相当之好。另外,《小世界》里的罗马尼亚劳工本片中就出现了(购物中心的保安),而引导梦境的则是鸟鸣,胶片也带来了相当有意思的影像质感。另一种意义上的“都市交响曲”。
巴斯·德沃斯进一步提纯了达内式的心理主义,并与此同时悬置了一系列可能的批判意识。《热带离魂》和《游览意大利》以及日式散步电影的影像机制类似,通过一个他者形象的“误配”引导重新分配影像空间,正如同影片片名所示,它不仅仅是叙境之中即将进行的对于消费空间的反季节性改造,而是在影片中更多具有具身含义,尽管布鲁塞尔和“热带”基本上不相关,甚至截然相反,在人物的台词上有明确的对于“冷”的提示,但文本连同其中脆弱的道德主义是游走在观看者的身体认知之外的事物,随着时间通过光线在一个漫长的,静观场景的凝缩,以及与交通系统目的论的断联,以及如同影之时间的深夜,其陷入了另一个陌生的位面,并成为可能,导演似乎在cue阿彼察邦式的慢电影,将睡眠作为这一隐秘世界的入口,首先闯入的听觉幽灵是鸟鸣。
说实话实在有点过慢了,我不否认可能是我丢失了慢节奏的一些能力,但我确实见过更好得处理。其实问题不在于慢,可能是结束的情绪落点问题,观众的情绪需要释放,不能从慢中开始、到慢中停止。电影平淡得像是真实的我的一晚,而真实的一晚确实就没有情绪的释放,但电影理应做到更多。虽然最后在阳光和海滩中结束,但我觉得有点太脱离和突兀,假如只是日出的晨光说不定都会感觉稍稍好一点。整部电影我还是有相当喜欢的部分的,比如在在地铁上随着地铁的声响奔驰,又或者独行在城市的夜景下。我当时场次的影院实在太热了,热到穿短袖都出汗可能也有这部分原因太影响代入感了。p.s.我朋友说最后的视角有点像亡灵丈夫的视角,感觉这个部分再夸大处理确实很有意思。
说实话,有点像在看自己以前的广播。一些记忆,热带亚热带,稀薄的夜晚,步履不停,一些照片,被忽略的场景,拍下了,便以为自己也能与它们同在,也用过游魂这样的字眼,因为无处可去,无家可言,口袋也没有什么钱,只是仍然像是不甘心似的,自己也不晓得为什么,很多时候就这样形单影只地走了下去,在偶然穿过他人的热闹时不说一句话,在可能是虚假的自由里敲打着自己那似有还无的心绪...如此,时间在流逝,我也目睹时间的流逝,并且一再告诉自己,我早已精疲力尽。如同开头那旁白所说,我日复一日用自己的生活填满空虚,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吧,其实真不容易。
致囚禁于生活里的人。灵魂便存在于生活的空隙中。23.9.16补:关于存在之定义的讨论。在一个唯物的世界,是什么证明我们绝对存在?是我们用毕生精力以自己的“意义”填满的小空间,是我们喝过茶的纸杯,是属于我们的“意义”所在的地方,而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活在分散的意义中,活在他人的记忆里。如果属于我们的“意义”趋于薄弱,逐渐失去被他人感知到的能力,即使我们仍然存在,却也像夜里的幽魂,无限趋向于消失(就像电影中的流浪汉,以及空房中仍在居住的男子),恰似一滴墨溶进巨量的水。
巴斯德沃斯真是今年北影节我的最大惊喜。如果把白昼看作是日常秩序下的稳定态,那么黑夜就是现代都市的暗面,不为人知的秘密因子所构成的暧昧空间。睡过车站的失误也是一种逃逸和流浪的契机,赋予角色“幽灵”的身份,目睹即将消失的建筑,即将消逝的生命,一闪而过以致难辨真伪的状态与情绪。不同于“游荡者”的既有形象,老妇人扮演的更像是城市与人之“边缘状态”的保存者与记录者。而机械/自然交缠的声音编排则越过映像诉诸于观众的身体感知,听觉所见之物,比梦境更缥缈,比叙事更真实。
三星半,空镜甚至有取代人物和情节的倾向,画面极佳的审美意识,你还不能说是不是监控录像也能成精?究竟是人在感受空间,还是一直都是空间在凝视人,不仅令人琢磨ghost究竟是寄居在肉身还是空间之中。也或者,人的肉身不过是游荡在“空”间的鬼魂?就影像的质感来看仍是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口味“观看”,感知的主体放在一个体力劳动者身上,并穿越大量的劳工阶级,城市究竟是谁的城市,夜晚究竟是谁的夜晚?最后莫名想到,巴斯·德沃斯在践行着佩德罗·科斯塔的拍片策略
【BJIFF2023】比利时版阿彼察邦混搭一点点阿基的冷感,算是意图相当明显的缓慢电影,总是空间先于叙事,等待时间的流入,呈现状态大于叙事,但是状态未免太落实:每当角色失掉时空感觉的时候,异色打光 鸟鸣啁啾就会从视觉和听觉的底部缓缓升起,这便是“离魂”的时刻,影片最后竟然还真的给了“热带”景象,看来还是太担心观众看不懂了。总之是一部各方面都有所忌惮的作品,究竟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类生存状态”,比起如此明确的离魂时刻,实在是有些不明所以了。
开片五分钟简直了就觉得这摄影思路简直我本人不管是视角构图甚至镜头内节奏基本上我内心深处9成就是这尿性不二了(当然我没勇气拍这么大反差)比较谦虛的说法应该是这首歌每个音都弹在了你觉得他应该弹的地方甚至音色都对 (作曲怎样都另说了但就算有变奏它也没滑去你不想它去的方向) 配乐让我想起《布鲁塞尔的浮木》(等等这片不会就是在布鲁塞尔取景吧?)到这五星buff叠满然后片尾字幕的玩法筒直看哭我,什么叫尊重每一个人啊??这尼玛六星都不够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