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浴室墙上的字 托尔·弗罗伊登塔尔
讲述男孩亚当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他去到一所新学校就读,开始服用新药,一开始效果看起来很不错,不过很快真相大白,他被迫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罗素饰演亚当的梦中情人
讲述男孩亚当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他去到一所新学校就读,开始服用新药,一开始效果看起来很不错,不过很快真相大白,他被迫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罗素饰演亚当的梦中情人玛雅,罗伯饰演丽贝卡,是亚当幻觉中的主要角色,作为他不能表达的情绪的管道。Nick Naveda编写剧本,基于Julia Walton所著同名小说,Mickey Liddell&Pete Shilaimon(《第一夫人》《类人猿行动》)制片。
《浴室墙上的字》下载观后评论: 阳光、青春、清新、美好,简直是同类型题材中的一股清流。一个有着精神分裂的美少年厨子,设定也是加分项。将精神分裂症具像化,三个幻觉/分裂的身份也颇有看头,对大脑中化学紊乱的呈现效果简单直观,精神上的负面属性特征再以黑暗特效为辅助,都极大的增加了观影的娱乐性。无论如何,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关心和了解精神分裂症的必要性,这一点就非常值得赞扬和鼓励。当然缺点就是太过理想美好的处理方式与愉快结局。毕竟最后一个镜头看到Adam拿着刀具站在厨房里我还是难免联想现实捏把汗。而所有一切可行性的治愈方案最终还是落在一个理解有爱的家庭之中,外加遇见爱情,至少会大大有所帮助。
爱和坦诚能够治愈人的心灵。如果一个人坚信自己被爱着,他就有了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的勇气。男主还是个高中生,内心应该是比较美好的,所以他幻想出来的人,一个是看似凶悍实则可可爱爱的保镖,一个是充满粉红泡泡的女郎,一个是看似放荡不羁的男孩。而现实生活中,他也确实被爱包围着,母亲不断的对他重复“你就是我的全世界”“我是爱你的”,就连他一直抵触的继父最终也被证明是一直关注着他的成长的,更别说他还在知道自己已经身体状况不佳的状态下,还能邂逅一位学霸并最终收获不离不弃的爱情。好像一念之间,周围人的保护浓郁到足以让他确信时,他的世界便有了巨变。
三星半吧,剧情比较简单,剧情转折用信就把一切都化解了显得太幼稚了。里面对精神病这种精神疾病的描写真的是非常深刻了,作为一个曾经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他有时候的无助、想跑、大脑卡机、对亲情的恶言相向、大把吞药片都非常真实,真的非常无助,努力的把自己装成一个正常人真的非常难,太多细碎的小情节让我想起曾经的岁月,好在我已经和它和解了,我们相安无事。最喜欢里面对神经病的表达,用几个人形化成声音 各种特效特别真实,如果幻觉的部分能再加入一些色彩底色更好了。爱是真的能拯救一切的。我 一直想把多巴胺和爱纹在身上,让我可以继续有勇气继续前行。
拍的很有意思,但感觉有点拖沓...看到后面没耐心了。每次那个光头人格用那种很低很沙的声音在那喊adam...adam...我就很烦躁。查理普拉默在这部真的拥有全世界最软最可爱的侧颜,好多小表情真的太惹人怜爱了。精神分裂症真的很折磨人啊,脑子里有那么多声音,分不清现实还是幻觉,一定很痛苦,为什么会有这种病啊,唉。安娜的额头上都有皱纹了,青春啊...岁月啊...一去不复返啦...他自述精神病患者被区别对待,被遗弃,直至死亡那段...看《一吻定江山》时讲述母亲对于情侣间越亲密越没秘密那段...生病时候的无助感...
啊这,嘻嘻,我男神的歌呀
大概转折点有点抽象
就算是在美国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受着区别待遇,无法正常参与学校。Adam因为疾病不得不离开原来的学校,几经周折去到了天主教学校哪怕他不信天主教,就算是这样,catherine修女也表示,需要Adam隐瞒自己的病情不告诉同学。
我不能说这个不好,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我国也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大概吧?),没有家长愿意让孩子和这样一个同学做同班同学,他们害怕。
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归处在哪儿?上帝创造人的时候是不是忘记带走了疾病啊[跪了]
另外,Adam好帅!
虽然有love的情节 好像是因为爱人拥有了一些抗病的能力 但是自始至终都是男孩自己在战斗
是否要告诉家人 自己默默隐藏 直到瞒不下去配合妈妈去寻医尝试不同的药 对继父的接纳 对家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喜欢的女孩子的心思和害怕病情被发现犹豫要不要坦白 发现自己的诊疗记录被妈妈了解 自己一边重回病态一边还要和喜欢的人约会 发病被送医被别人告诉了还没决定告不告诉的秘密 一个人在医院接受治疗
全是赤裸裸的披荆斩棘 我觉得太真实了太勇敢了太坚强了 爱和关心一定是围绕着自己的 一定是幸福的 一定要自信
我们需要对精神病患者及其他病症患者一些关心和体谅,我们不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犯的错,我们应该在他们走向深渊的时候及时的提供协助,帮助走出阴霾。现在社会有一些人在对社会产生伤害就推脱到精神病上面去,这样只会让我们对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产生抵抗甚至厌恶的情绪。他们作为亲人并没有像电影中的父母一样起到帮助他们亲人的作用,所以希望所有病患亲属朋友都可以看一下这部电影,我们无法设身处地的体会他们的无助,但至少我们可以和他们在同一艘船上。
还有一句:别替他人做决定。
前半段觉得把精神分裂拍的像超能力/鬼片了,但是从看到男主经历psychotic break我就也跟着崩溃了,后半程一直在剧烈地哭。不是因为看到男主吃过的药我也吃过,男主现在在吃的药我也在吃,所以感同身受,而是因为那种mental break的感觉让我觉得太真实了。上一次我的情绪崩溃是刚换这个药的时候,大概是一个月前在药房崩溃了。现在是看电影崩溃,明明这个电影的结局很俗套的。又有新的要和医生说的症状了,希望只是药量不够而不是因为这个药又不适合我。
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角度出发描写疾病,缺乏新意。影片在开头调侃《心灵捕手》,最后也不过是通过一个“心灵捕手”的时刻解决了问题。转折生硬、缺乏深度,若一封信真的能解决长久以来困扰人们的思想问题,那所有医生都可以下岗了。by the way,为什么医学在精神疾病上永远是以enemy的角色出现?感情线这边,可以说玛雅对亚当和他的生活一无所知,却以圣神的爱包容一切,自我感动。总体上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不值得看。
以患精神疾病男主角為中心輻射出他生活周遭發生的一切。我以為它會是冷冽、痛苦、絕望的,固然有,但更多的是溫暖與盼望。將男主角因病而生的內在人格具像化,使觀眾更易同情繼而同理這個角色。打破第四面槍將觀眾當作心理輔導師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男主角恐怕是患精神疾病的人中最幸運的那一群,他有無條件支持他的家人、女友。我們不得不承認現實恐怕不會如此。但本片仍透露出一個再重要不過的觀念「他們患有疾病,但非疾病本身」。
《浴室墙上的字》,看到了患精神类病状的人际生活遭遇,也被男主的妈妈和爸爸圈粉了,男主坚持的自己的烹饪的梦想,在被自己爱和爱自己的人给感化,一部讲精神分裂的影片,看着一点也不痛苦和胸闷,反而到处看到的是激情、热情、亲情,这满满的爱都快溢出来了都,每个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继父写的那份信是泪点,男主最后讲的这句,也很感动“我是亚当,我有病,但我不是疾病本身”。
“”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是我们知道却不了解的名词。“神经病”是我们的口头禅,但我们真不知道这些名词代表着什么具体内容。影片很形象的给观众展现了“精神分裂症”的内心世界,左脑和右脑的两批人彼此在大脑中不停的交战,让病人饱受其扰,不得安宁,身受荼毒。主题很好,主角表演出众,最出色的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痛苦的视觉表现,十分形象,让观众感同身受。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