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梁祝 徐克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段爱情故事的流传,始于公元三七七年。东晋时期,当时的门第风气极盛,官家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与贫苦儿梁山伯为同学,二人情义相投,相交甚笃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段爱情故事的流传,始于公元三七七年。东晋时期,当时的门第风气极盛,官家女儿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与贫苦儿梁山伯为同学,二人情义相投,相交甚笃,后祝被梁认出女儿身,两人遂私定终生,但这一愿望遭到祝家的激烈反对,并为祝英台另外安排了婚事,祝誓死不从,最后两人唯有以死相殉,化蝶双双飞去…… 徐克在本片充份发挥了"旧瓶装新酒"的能耐,将一个传诵多年的经典爱情故事成功地年轻化和现代趣味化,而结局的悲剧气氛亦能感动传统的观众,称得上是雅俗共赏的佳作。这个重拍版本与前不同的地方是鲜明地写出祝英台之父为了巩固朝中地位,藉女儿的婚姻攀附权贵的马家,祝英台女扮男装到崇绮学院读书,其实是继承祝夫人未竟之志,而她爱上同学梁山伯的故事亦与其母当年的行径如出一辙。吴奇隆与杨采妮的搭档擦出火花,两人成为新的金童玉女。"梁祝与小提琴协奏曲"经改编后作为本片的配乐基调,效果相当动人。《梁祝》下载观后评论:
很棒的一部作品,梁祝的故事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这部作品里着重突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影片的色调也是偏暗沉,厚重昏暗的豪宅建筑丝毫没有带来愉快,反而让人的心情愈加沉重,仿佛这是一个牢笼。有很多很美的画面,英台被关在房间里与在屋顶时得对比,结尾结婚时一众人脸上涂得像死人一样,雨水冲刷掉英台脸上粉的时候我莫名地想起一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应该是被虐了半部电影后看到的最舒心的一幕了,英台跳进墓中后精美的头饰放在黄土上的那个画面等等;除了画面,影片对人物的刻画也很棒,英台初初的天真不谙世事到后期的绝望,杨采妮演的很到位,还有吴家丽演的英台母亲,让人不禁联想她当初的故事。感觉这是一部超越偶像剧的作品,意外的好看。PS:一开始看到丫鬟总觉得眼熟,看到最后终于想起来了,是林志颖版绝代双骄里的慕容九。
《梁祝》•脚上的绳子 电影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喜剧,后段悲剧。前后两部分都有一系一解两个有关绳子的情节。绳子代表的是祝英台的束缚,可能是时代的,也可能是父母的。只是第一次出现系绳子是应付父亲的考试,第一次解绳子是在书院蹴踘,都是无意识的,但是解绳子已经意味着祝自我意识的解放。后部分的绳子也更带有悲剧色彩,系是明确的束缚和对梁祝爱情的压制,而解也是祝英台为自己爱情的争取和反抗,只是终究难以抵挡阴暗的背景。电影后半段的整个环境像鬼片一样,婚礼也像,爱情终究逝去,梁祝二人也只有化为蝴蝶才能在一起。 整部电影马文才都没有出现,弹幕说的很好,阻碍梁祝的不是马文才,而是时代,是门第,不管有没有马,在那个时代,梁祝都不可能有美好的结局。 经典。
印象中的梁祝其实是个颇为简单的故事,如果要改编成电影就必须对情节和人物等方面进行丰富,如《青蛇》般,徐老怪依然在遵从传统的同时在影片中加入了大量个人特点明显的改编。情节上,譬如前半段隐约的同性恋暗示,高潮出嫁衣变丧衣(这部分像极了鬼片),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人物上,祝母这个人物极有特点(吴家丽也凭借此角色得到金像奖最佳女配提名)。祝母年轻时也如英台一般的叛逆,但最后却亲手将英台推向了深渊。也许吧,某一天我们都会变成自己讨厌的模样,就如同祝母一般。最后想说的是,影片并没有把主题仅仅停留在对爱情的歌颂上。徐克特意在影片中强化了东晋时期偏安一隅和门阀制度的背景,把个人悲剧融进时代之中,使影片的深度远超同类型电影。
现在看起这个电影,更多的是回忆,或许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都遇到过一个梁山伯或者祝英台。戏里的梁祝化蝶而飞,滚滚红尘里的凡夫俗子们只是经历了一时一世成了祝父、祝母。每每听到身边的人因为不情愿而被催婚,被束缚时,都觉得很悲哀。几千年前锁住祝英台的那间屋子,原来从未消失,只是换成了更大的笼子,这个笼子放在当下,可以让笼子里外的每个人都被圈禁的举手投降。你会发现,当初那群歌颂、赞扬爱情的人都变成了如今反对爱情至上的人。“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他们年少无知的以为不喜欢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很多东西从来没有变过,从未有。只是对于我,即使活到七老八十,老子还是需要爱,就是这么说的。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喜欢,大概是看到后半部分无法产生共情。喜欢两个情节,一是英台初到书院那天同仆从一起路过杏林,抚琴的学生们一并停下手中动作痴痴的凝视着,而山伯离开时,只有英台一人久久凝视,抚琴不止,泪不可止,笑不可止。另一是英台被罚举琴到天黑时,光线昏黄,山伯坐在她身旁,一遍又一遍的弹着曲子,心肝脾胃肾一并都有了,连同无可名状的情,千千绕在指尖,再难开解。「既然我是呆头鹅,从今你莫叫我梁哥哥」他哪里是个呆头鹅,一遍遍暗示自己不要虚不要虚,末了为了英台,知男而上也使得。原以为会过不去的那个坎儿,后来才知道,性别在其中的拦阻,着实称得上是微不足道了。
徐克完成《青蛇》之后拍的作品,班底也差不多是一批人。《青蛇》讲欲,《梁祝》讲情,虽一冷一暖,却都蕴含禅意。本片也是徐克最克制最含蓄的故事。以往徐克改编经典故事时喜欢融入现代奇幻元素,加进去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解构。但这次徐克只是去尽力还原这个故事该有的悲凉和无力感,人世让人不能做人,无力改变,轮回反复,只有跳出尘世才能言说蝴蝶梦,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最后二十分钟是徐克最擅长的视觉奇观戏,送婚做成送葬,奇幻且凄美,可以说是对化蝶最完美的表达。梁山伯爱的是男性的祝英台还是女性的祝英台,爱得虚还是爱得实,都并不重要,他爱的只是祝英台。
印象最深刻的是祝母这条线,整个故事从她企图用自己被塑造的方式去塑造女儿开始,而之后她对梁祝二人的打压也几乎就是在扼杀过去的自己以保全现在的自己,这也是为什么梁山伯会说她其实是在自怨自艾。当她到梁府臭骂梁山伯时,你可以听得到她对塑造了她自己的这套秩序这个时代是多么的厌恶,但是更悲剧的是她一面厌恶一面感受到无能为力,在她看来,试图去改写她过去的选择与命运的梁祝二人太过天真,实则没有力量。但事实上这也是祝母的自我投射,她在既定秩序中获得了力量,因此越发对于自己当时所放弃的东西充满了不信任甚至鄙夷。
神台词:祝夫人对梁山伯:你以为愤怒就可以改变你跟英台的命运?要怨就怨你们生错了地方,生在了这个人人都这么虚伪、迂腐和势利;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人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大头和尚对梁祝:先过江的霸占着大官来做,排挤后过江的,士族要相互拉拢,所以婚假就要讲求门当户对,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我没躲起来,只是站在门外,看着他们。祝老爷对家人:如果不是你们女人摸这么多粉的话,怎么会显得我们男人脸色这么差?先在搞得外面每个人都爱抹粉了。
徐克怎么可以这么狠,狠得怕。后半段终于发力,抒情的力度和效果让人咂舌,美中不足的是女主并不好,神韵和相貌都不对味,吴奇隆其实也不够好。缺了点书生气。整体的抒情效果和氛围渲染做得很出色,而且徐克对于电影表达的问题看的相当透彻,不像一些虎头蛇尾的导演只能讲一些自己都不是很懂的道理半凑半猜的拍。一直以来徐老怪对大局环境的把控、对背景的利用和表达都是拿的出手的,所以这种效果下的电影非神即烂,好在本故事有文化底蕴加成,算得上一部佳作。
以前看过一些片段唯一有印象的就是山伯和英台分杯水的镜头吴奇隆?7️⃣?年轻时妥妥的小鲜肉可惜90年代拍的电影太少了个人觉得杨采妮不是很好看长相一般气质也不够出众女扮男装时倒还有点俏皮故事挺有趣的还带点小幽默老配角刘洵确实有点东西英台丫鬟小灵子还挺水灵这部剧没有坏人都是时代的过错不管在哪个时代有钱真系大晒啊有钱有势那就更是为所欲为了可惜英台等不起山伯又太重感情唉真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爱情的伟大时代的悲剧
前后半部分情绪差异过大 我就吃这套好吧。喜欢前面的山水竹林、白衣宽袖。 出嫁到哭丧太震撼了, 漫天黄沙,走向魔幻,这种不真实感倒让我好受一点,改天把东邪西毒给看了。祝的妆融化成奶油色,我就跟着一起哭 从梁追上祝的轿子开始我就知道事情要变坏了 眼泪开始收不住了: ( 最后插一句, 现代社会、疫情之下,把对方社交媒体全部拉黑 主观感受上也就跟古时候死了没区别 所以我前段时间可能也是在哭丧
10分算是还原度非常高的一部电影了 看得都湿润了眼眶 连配乐听到都会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感动 梁祝一曲流传千古 我和我的老公老了之后我们的爱情故事肯定也会感动我们的子孙后代 今天本来打算吃红烧肉饭 结果感觉没做好 哈哈哈 感觉有点腻了 红烧肉的油太多了 酒味也太重了 哈哈总算理解为何,梁祝一曲流传千古。感谢徐克导演为我们留下这部传世名作。该死的世界要毁灭这美好的爱情。
完全复古写实的场景与妆容衣饰,淡黄暗青的色调,精致到骨子里的构图,还有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身上散发出来的魏晋风度,与情节发展感情增进黄沾改编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和传统的黄梅调,两位年轻电影人略带青涩的演绎,都是那样的让人欲罢不能……不得不说很佩服徐老怪的选角的慧眼,能从当日在舞台上翻跟头的霹雳虎的身上发现深藏的书生气,还有他镜头里美人一贯的雌雄难辨的潇洒帅气。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