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艾希曼的末日 杰克·帕特洛
1962年,在一场公开的审判之后,纳粹德国臭名昭著的屠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终于被送上了绞刑架。一位早熟的利比亚移民少年、一名紧张不安的狱警,还有一位奥斯维辛集
1962年,在一场公开的审判之后,纳粹德国臭名昭著的屠犹刽子手阿道夫·艾希曼终于被送上了绞刑架。一位早熟的利比亚移民少年、一名紧张不安的狱警,还有一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电影将从这三个人的不同角度,亲历这一犹太人历史上的复仇大事件。
《艾希曼的末日》下载观后评论:
如何处决穷凶恶极的纳粹人魔艾希曼,按照一般的思路,所谓千刀万剐、挫骨扬灰都不解恨,但电影主张将人魔投入到文明社会绝对的程序正义中接受审判、放在善与正义的价值系统进行裁决。仇恨越是不共戴天,越是要追求秩序。其中,审判要确保合理合法;反而要提防艾希曼不被理发师公报私仇;分享逃生故事既非自我消费、亦非公共消费,而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越多人听到、越多人可以辨明是非,“发声比沉默重要”,可以获知暴力系统如何运作、每一个帮凶如何逃避对“平庸之恶”的追诉;从看守、行刑到火化的每一个环节都将由受害者执行,如何保证每个人都不会被非理性支配,毕竟所有人都曾是非理性的反人类行为的受害者,需要他们对悲愤的强大的自制力。昔日少年不明白自己曾触碰过历史,长大后方才洞悉个中荣耀,又是另一种幸存者叙事了。
![艾希曼的末日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131200210817750.jpg)
很有意思的电影,讨论集体记忆、个体与大历史。监狱长“触碰历史”时神经质的谨小慎微,却在有可能“成为历史的一部份”时扭头而去;13岁的大卫亲手“建造”了历史,却在年老时孜孜寻求把自己的名字写进“艾希曼处决”的维基页面中,成为历史真相的一部份。这当中的个体经历、心态差异,乃至个体面对“历史”时,殊途同归的无力感,如果电影只描写这两段情节,通过建造焚尸炉这件事将之勾连,扩充造炉过程中的细节和情绪,将会余味绕梁。结构很完整,叙事也会更顺畅,情感冲击也可能会更充沛。Aaronson那一段当然是讨论集体记忆塑造非常好的素材,是“6月0号”很好的对照,不能说和监狱长、大卫的故事的主旨无关,但情节关联太弱。如果是论文,完全就该新起一章,甚至应该是另一篇论文。插入这一段,丰富了内容,但也变得芜杂。
![艾希曼的末日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40131200211950389.jpg)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超越了《利益区域》的。不同于《利益区域》中如同真空般的历史观察视角,《艾希曼的末日》讲述的三条线都紧紧衍生于不同却连接的历史背景中,人们在那个即将来临的“艾希曼的末日”前,背负着自己的背景,有的沿着它继续前进,有的离开它,有的则通过不断的回忆在强化它。最后,孩子的未来被这一历史事件深深影响。这部电影更加完整、平实但却意蕴丰富。我特别喜欢第三个男子和女子争论回忆究竟因为是伤痕与痛苦而被私人化,还是应该被成为所有人不应忘记的公共记忆的一部分。导演并没有给出道德是非上的判断,但这才是最好的
电影的叙事手法独特,结合了历史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特点,使得整部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也充满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影片中的法庭场景尤为震撼,通过直接展示证据和对被告的质询,揭示了战争中对人类尊严的践踏。同时,电影也批判了专制统治和种族灭绝行为,强调了法治和个人良知的价值。总的来说,《艾希曼》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复述,更是对人性和社会责任的深刻反思。电影通过艾希曼的故事,引发观众对于正义、道德和法律的认识,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纳粹刽子手艾希曼被处决前的最后几天。导演从三个角色的角度带领观众去了解犹太人历史上这一重大事件。小男孩的角度是比较好看的,他在短短的时间内成长迅速。狱警这个角度也还行,特别是描写他的紧张不安,从这个角度可以了解以色列为什么这么着急处决艾希曼。再转到集中营幸存者这里就比较牵强了,他其实和艾希曼的“末日”关系不大,但也能到体会导演的意图。电影结尾,小男孩已经变老,但他无法证实自己参与了建造焚化炉这件事,于是他这辈子最有意义的一段经历成为了历史的泡沫。
超出预期的巧妙 是我最喜欢的那种 用几个不同小人物角度讲述同一大事件的叙事。片中说由于担心狱警控制不住情绪 所以看管纳粹一律不用Ashkenazi犹太人 而只用Mizrahi犹太人 还是头一回听说 而想想也挺合理的。其实历史应该就是无数亲历者的记忆所组成的一块巨型拼图 可惜绝大多数的情况中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 很多声音会被掩埋 很多故事会被遗忘。Jake Paltrow感觉还挺有才华的(比他姐强)。
镜头转换丝滑精巧,三个截然不同的角色角度回望历史的一幕,懵懂中被历史触碰的小男孩,成为笼中鸟一部分而想让历史见鬼去的狱警,刻骨铭心的幸存者。镜头语言最佳的片段是狱警那段,台词最佳片段是幸存者和犹太事务局雇员的辩论,同样也是最值得深思的一个命题,一次又一次对痛苦悲惨经历的宣之于口,到底是外界纪念犯罪或以此为噱头盈利,还是幸存者的故事需要被证实被相信被铭记而非只淡化为一个短暂的噩梦?
四个普通人的角度描写艾希曼行刑前的故事,小男孩的故事最完整,参与了历史却无法证明,痛啊;狱警的描写很细腻,作为纳粹受害者记忆的一部分,却要受命各种保护刽子手免受意外死亡,气啊;幸存者和女官员的对话很有意思,幸存者认为记忆就是力量,女官员觉得别让勿忘历史变成只记得历史,也是很有思辨性;还有个记者的角度,虽然是八卦记者,对新闻的追求也是很执着,这段算配角描写,但也有意思。
《艾希曼的末日》三个视角一场火葬串起一段犹太血泪、复仇史,亲手制作焚尸炉的老板、男孩、最后的点火人,担心艾希曼“死于非命”的狱警,在矛盾心态中成为笼中鸟的笼中鸟,犹太幸存者回顾往昔是唤起痛苦还是被害者自证的辩论。
艾希曼甚至没有正面镜头,被审判的人并不重要了。
最后将小男孩与这一历史进行了“分割”,从戏里自证的剧情意义升华到了现实意义。
时间会证明一切。
电影本身没啥好说的,非常精彩,围绕着阿道夫艾希曼的三组人物相互独立却又相互交错,很高超的叙事手法。跳开电影结合当前国际背景,本片就非常耐人寻味了,缘何受害者成为了施暴者,还如此理直气壮,振振有词,也许那位犹太人事务所的女生希望不要把集中营幸存者的经历当作固定安排的决定是正确的,始终活在痛苦经历中让人偏离了正确的生活轨迹,以色列现在成为全球公害值得深思!
本片不是传统反战电影,虽然展示了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成果,但同时也以更多元的角度思考了二战、种族主义带来的深重灾难,通过三个主要角色展现了对后世人的影响,导演没有直接呈现刽子手的受审和服刑过程,甚至并未拍出他的全身,在将关键人物推到后景的过程中,将更多空间留给“剩下的人”:恶魔可以消灭,但是人们也要继续生活下去。
“我知道他宁愿让所发生的一切都成为一个传说,一个短暂的噩梦,否认它,然后希望能够忘记它,那你又能指望他什么呢,他也只是个普通人。但我不能让这种事发生在我的世界里…它存在我皮肤的每个皱纹里。”所有人注视焚烧炉那个场景我真的浑身鸡皮疙瘩。这部真的太好了,各个视角转换也很自然,每个视角的存在都是齿轮转动的一环。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