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纪念品:第二部分 乔安娜·霍格
罗伯特·帕丁森、汤姆·伯克、亚利安妮·拉贝德、理查德·艾欧阿德携手加盟乔安娜·霍格自编自导新片[纪念品](The Souvenir,暂译),马丁·斯科塞斯任执行
罗伯特·帕丁森、汤姆·伯克、亚利安妮·拉贝德、理查德·艾欧阿德携手加盟乔安娜·霍格自编自导新片[纪念品](The Souvenir,暂译),马丁·斯科塞斯任执行制片人。影片将分成两部分进行拍摄,第一部分将在今年夏天开拍,第二部分则在明年夏天拍摄。
第74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乔安娜·霍格
第31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国际影片(提名)艾德·格尼 / 乔安娜·霍格 / 安德鲁·洛
《纪念品:第二部分》下载观后评论: 看完第一部的时候还在想,在一个那!么饱满的男主形象之后,Hogg还能讲什么故事?原来是酱紫!厉害。巨大的失去之后,余波会来,紧接着是漫长的void,这才明白标题的意义,终究从另一个世界旅行结束,能带回来的也只有纪念品,无论曾经多么相信会生活在那个世界或创造一个新世界。重生之后会明白,旅行的目的地不用非得是美到眩晕,还可以是木有目的地,或者为别人创造目的地。而那纪念品,会放在家里书架上吃灰,偶尔瞄到的时候思绪会飞一会儿。PS. 看的时候我就在想,太久没有看到这种非常非常私人且具体,不做任何努力把人物联系到某个群体或某股潮流的剧情片了,华语电影太缺这个了吧,转念又一想,全世界电影都缺这个!女性导演正在扛起这种珍贵
作为第一部电影故事的延续,确实需要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其大致的内容,否则真的不知道电影讲了个啥;但单从电影的表现手法上来说,第二部也确实比第一部有了明显的进步,起码故事内容更加丰富了,也更具层次了,剧情衔接上也有了贯穿其中的脉络。空镜和定焦镜头依旧是导演最喜欢的风格,且具有艺术化的美感,令人赏心悦目,第二部电影中添加了很多音乐元素,以此来充实电影的内容,让电影看上去不再单一简单,也会减退观众一些乏味感。
设置 Patrick 这样的角色呼应了 Julie 第二部成长的台阶 从而延续并发展解析了片名的意义 故事本体来源与故事呈现样貌紧密对位 从 Hogg 自身投射到 Honor 中间的媒介自然是 Swinton 这个老友 主演 母亲 p.s. 一段经历与折磨 无论人 事 情 都可以化作艺术创作的养料 这个层面看来剥削对方哪怕亲密人的同时 也要从自己身上挖下块肉 淌出鲜血才能真的动人 不自欺
#watershed# 很多创作者都会在debut work里完成最重要的私人叙事和情感寄托。像是一个成人礼,在此之后可以更娴熟地探索其他方向。Joanna Hogg等了四十年,才小心翼翼地交托了这份回忆。漫长时光里的克制倾泻在这部电影里,“use it wisely, and with mercy” 。
有了第一部的打底,更喜欢第二部。第一部呈现出来的私人关系,在第二部里打碎分解重现,电影不是故事,是现实的抽搐。这是一个拍-拍电影的过程,纪念不可能到场的人。开头有一场带血的释放,当镜头对准被例假染红的嘴唇时,那男的重要吗?不重要,只是个工具而已
沒有看過第一部分依舊覺得整部電影還不錯,沒有預想中的那麼喬張作致、為了增加所謂的自我表達的特異性而濫堆疊符號意象。關於對於親密伴侶缺失後的願承擔 risk taker 的 companion 的需求的表達也沒有過分黏著亦或脫離。
朱莉在失去安东尼后,进入电影学院,毕业作品成了她填补内心缺口的载体,放映时将自我代入,一进一出,完成创伤的疗愈,电影拍摄的过程充满分歧,是锤炼自我的试验场,在压力围攻之下坚守表达,形成情绪的释放,结尾表明朱莉也是导演的化身。
整部电影都在问我们,how do you feel? 没看第一部,以为女主拍的电影属于第一部,电影外她的生活,她如何cope她电影中发生的事是第二部,看完发现原来真的有第一部…
两部合起来大概是个人观影史上看过最自恋矫情的电影。为什么看了那么一无是处的Part1还要看做作无聊的Part2呢?答曰:我恨强迫症。以及:看得出,蒂尔达能出演完全是出于母爱。
看着看着就觉得更像是第一部behind the scene的纪录片,果然最后一幕也做了类似的处理。填充了第一部的很多留白,然后在表现形式(而非文本)上又做了些新的尝试。
两部全看下果然好很多,不知道算不算真诚,但是很细腻的自我解构,半生导演生涯回过头来翻拍自己的学生作业致敬青春里浓墨重彩的爱情这件事本身也是温柔且有意义的.
比第一部好很多,不再自怨自艾無病呻吟。讀藝術的最重要有一個有錢老母,然後開戲講自己當年開戲的故事。拍個畢業故事便能解決財困,太幸運了。PS 配角們很搶戲
先知道有这个第二部,然后勾起好奇心把两部一起看了。电影的音乐都非常突兀的突然响起,然后突然停止,留下一些真空。整体看得不是很喜欢。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