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达(奥利维娅·科尔曼饰)一个人前往海滩度假,在海滩上,她注意到一对年轻母女,并难以移开视线。她们之间引人注目的关系,以及她们吵闹、绝非善茬的家庭成员都让莱达感到不安,她想起自己刚做母亲时的恐惧、困惑和种种劳苦。一个无心之举,更是将莱达抛入了连她自己都感到陌生和不祥的内心世界,在那里,她看到了自己的过去:在她还是一名年轻妈妈时,她做出了非同寻常的选择,并迎来一系列后果。该片是玛吉·吉伦哈尔的导演处女作,她将埃琳娜·费兰特的小说改编为该片的剧本。《暗处的女儿》主演阵容还包括达科塔·约翰逊、杰西·巴克利、艾德·哈里斯、彼得·萨斯加德、保罗·麦斯卡和达格玛拉·多敏齐克。
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剧本奖玛吉·吉伦哈尔
第79届金球奖电影类 最佳导演(提名)玛吉·吉伦哈尔
第8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处女作
《暗处的女儿》下载观后评论: 埃莱娜·费兰特的剧本对女性生存处境始终观察入微,微妙到我都不自在的程度。整部片子看得我非常难受,不是不好看,而是过于窒息和不安,我总担心下一秒莱达就要被怀有敌意的一家子捅一刀,担心她做的事被人发现,或是经过树林时被人袭击(我甚至当时怀疑松果是有人故意砸她背上的)甚至突然闯入的配乐也能让我很不适……种种不安让我太难受了,但神经质人格每分每秒就是这样度过的(不论我还是女主),随时被外界的风吹草动吓一跳,永远紧绷着一根弦。
看完再次成功恐育,叛逆、哭闹、尖叫的小女孩真的让我很想一巴掌拍上去——这仅仅只是我看一部电影时的感受,而母亲是每分每秒都在面临最真实的崩溃。
和《我的天才女友》有很多相似之处:海边度假、生了2个女儿、和大学教授结婚、出轨、从贫困小地方跨越阶层……不禁猜测是作者的真实人生
非常好的佳作,可前端漫长的铺垫和重复的隐喻会让人怀疑是否必要,毕竟冲突集中的最后30min,可能真的不需要那么长的铺垫。奥莉维亚和达妹的对戏实在是降维打击,达妹只有几场抱小孩子还行,其他日常戏落于下风。前段让我感受到的主旨是,年轻确实是本钱,俊男靓女天生比中老年有优势,哪怕对女主来说也是如此,这才铺垫了女主太早结婚,大好青春才华浪费在照顾娃身上。第二段彻底揭露女主过往。说到底,女性的生物本能依旧强于男人,三年的离开换来焦虑症和永世的愧疚,男人的出走却总是可以不顾及小孩,甚至威胁女主要把孩子交给不负责任的岳母看待。更为悲剧性的,对于他人放下戒心,甚至于另一个母亲的体贴换来的是伤害和愤恨。很喜欢译名暗处的女儿,不只是女主隐藏的黑暗,也是女主隐藏的陪伴。不过英文名字也有其他意思就是了
尝试了很多穿插的声画处理,甚至还有闪前手法,试图在时间线上创造流动;还有单场戏内对于角色如何反应她人动作、所制造的声音之注重,都比较有效地展露出文本蕴含的摇摆于忏悔与救赎之间的隐隐作痛之力量,这种无解的痛楚往小了说,可如《寂寞的星期五》所唱的「我就是这样卑劣的我」。而几处闲笔,如电影院制止吵闹青年无果、与管家的两次对话,又将一位与婚姻、育儿搏斗后的女性的痛楚延展至每个勇于独行、对抗着生命的日渐衰微又被社会认为你不再具有活力与生命可能的普通个体,前一命题——无解的痛楚可以经由最后牯岭街式的误解与伤害更有力地揭示;而后一命题,关于烛烬,以海滩清醒过来而后剥橙子作结或许有些梦幻了,尽管景别与音乐仍然有起到一些正向的延宕作用。
第一反应是献上李安的bqb“看不懂,但大受震惊”,字幕翻译粗糙,很多时候提心吊胆怕是悬疑情节,加上我更多代入女儿视角,导致没法理解某些情节。但很多暗处的矛盾纠结,可以从女性的层面共情到。一个永远以自己为先的母亲,她是否可以不爱孩子,或者最爱的不是孩子,避开母职惩罚并冷酷地坚持自己的路。那些事儿父亲做了不算啥,母亲做了从大众视角就很别扭,既有外界的道德审判,也有内心的自我谴责。有很多人会想以后生了娃,万一不那么喜欢娃怎么办。是啊,要求母亲把孩子放在第一、奉献自己就是对的吗?母亲一定会爱孩子吗?怎么去平衡自我与母职的关系?随着我们这代人女性独立意识更强,这个冲突会愈来愈凸显吧。
影片讲述了一位中年文学教授莱达在希腊海岛度假时,遇到年轻母亲妮娜,这让她回忆起自己作为年轻母亲时的恐惧和困惑。莱达在年轻时做出了非同寻常的选择,离家出走,这一决定给她和她的家庭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电影通过莱达的回忆和现实交织的叙事方式,探讨了女性在家庭中的两难困境以及她们对于自我实现的追求。影片中的象征元素丰富,特别是“削不断的橙子皮”这一象征,代表了母职的传承和与母亲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联系。莱达保留了母亲教她剥橙子皮的习惯,并将其传给了自己的女儿,象征着母职的传承和无法割舍的情感联系。这种象征不仅体现了母职的传承,也暗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及其复杂性。
看完电影,现在的我回想起小时候母亲与我的互动,终于能些许理解妈妈那个时候的心情,幼儿园放学后我在一边玩,妈妈在一边心不在焉地打电话;我把被子搭成宫殿在床上玩,妈妈在拖地的时候很生气的骂了我;还有无数次吐槽带着我和妹妹洗澡是多么的累…小的时候总感觉妈妈下班回来总是烦躁,不会和我一起玩,经常和我爸(非常爹味大男子)吵架,和另外一个男人有一些亲密关系,还假设我不知道…现在回想起来,作为女人,身处在那种混乱的关系里,沉重的母职压力,实在是辛苦,当然妈妈没有选择逃离,整个社会对女人的要求,让她们没有选择,承受了远非想象的艰难…
先前莫名认为这片子片名营销风味有点重,如今却超乎意料地看进去了。结合近年有关信息摄入,仿佛对于以后的年龄阶段及其困扰都有了大概的了解。
我喜欢这种了解感,当然不会自大得认为是掌控感,而因不再是前两年的混沌,是破除了部分幻梦后知道生活如此的一种了解。比起茫然与无知,提前思索并备案显然会让自己舒适一些。对于结婚生子这种人生的议题也有了更多的认知,更清晰了。
生活的真相正由她们在一点点地表述出来,感谢这些讲述。我仿佛看到了未来,未来的两面性,多种声音,因他人的讲诉让我可以走向前去,而我自然会收获自己那一份经验与声音。
看完小说再看电影的感觉很不一样,看到了很多熟悉的演员面孔,电影的视觉语言有很强的身体感,人的肉体、四肢、皮肤的质地以具象的方式从画面中凸显浮现出来。勒达的中年松弛的身体,知识分子式的文雅气质,纯色素净的着装。妮娜饱满的皮肤,性感慵懒的肢体动作,又显出某种俗艳,就像她们一家人的花花绿绿的衬衫短裤以及皮肤上的纹身。年龄、阶级、气质的分野像浮雕一样通过角色体现出来。并不算很成熟的叙事,看了小说再看会减少很多味道,在某些画面和选角的地方也能看出和自己的想象有差别的地方。但那种张力还是有隐隐的显现。
看完小说,立马转战电影。小说当然不用多言,费兰特细腻的心理描写,总是让人羞愧,亦或是窒息。电影把故事背景从意大利挪到美国,少了些那不勒斯系列暴力、压抑的社会背景,勒达的形象和表演也跟想象中的差距比较大,更多是专注于讲述完整件事,而缺乏那些微妙的、忧郁的、坚毅的心理表现。保罗麦卡斯还是很符合吉诺的形象,好吧,我承任看到他出场的那一刻蛮欣喜的,更想再看《晒后假日》了。尼娜的形象跟小说很相近,可是人物塑造上少了些尼娜忧郁,困惑和格格不入的感觉。乔瓦尼老爷爷可真是帅,尤其跳舞那段,好迷人。
“爸爸不在所以你报复我吗?”电影里那个疲惫到随时会崩溃的妈妈问黏在自己身上尖叫的女儿。那时候我突然想起来,在我已经成年之后妈妈回忆起我们小时候的一句话——“你们好像看你爸不在家就给我使劲。”
是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崩溃地这么质问过女儿或者自己?有没有可能,那些责任就是沉重到让人无法适应只能一走了之。然后,大概率,又一辈子被愧疚感和良心折磨。
为什么总是妈妈要承担一切呢?无论逃走或者留下,那些巨大的劳动和痛苦总是无止尽地压向母亲。
她的敏锐困在家中只会让她更加痛苦,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去对待孩子,她不适合做一个母亲。埃琳娜对女性的困境地刻画依旧清晰且不俗。另外,电影院那场冲突的戏真是太窒息真实了,那群粗鄙无耻的teenagers自以为肆无忌惮,是在宣泄青春的情绪,实际上就是些看人下菜碟的恶心功夫。所以为什么女人会变得话多、变得暴躁、变得不温柔,因为作为一个女性即使很用力很难堪地爆发,也比不过男人冷静发声就能解决问题,这真是个相当不友善的世界!
3.5星。飞机电影。我感觉这是一部,男人看了会觉得矫情和无病呻吟的电影。很痛苦,那个焦虑透过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当了母亲,好像就得像一个没有欲望的人。你生了孩子,就要为孩子负责。一切为做一个称职的母亲而活。男人给足养育的金钱,有一些陪伴,就是好爸爸。母亲奋斗事业,也只能给一些陪伴,那人们会说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不是说不生,可是当母亲和当自己中间,需要自己平衡,家庭平衡。生孩子目前来看,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