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直击韩国家庭和社会上的性别不公议题。金智英(郑有美 饰)一直按照社会规范下的女性身份生活,成为重男轻女的父母所期待的「好女儿」,职场上温顺隐忍的「好女人」,和以家庭为重的「好妻子」。直到一天她好似被附身一样,言行如同自己的母亲一般,丈夫(孔侑 饰)决定带她接受心理咨询,两个人一同重新面对她的人生伤痛。小说面世以来饱受争议,甚至在电影改编计划期间出现全国性的请愿反对,这段「不可言说」的故事面对社会压力仍被搬上银幕,值得关注。
《82年生的金智英》下载观后评论:
把社会的各种问题一股脑压缩在一个家庭一个女人身上,有点太sui了,讲真,刚开始还能感同身受毕竟女性本来在社会上总吃亏,只是女主也太多愁善感神经敏感了,要自己和解,给自己放松发泄呀,另外有几个问题:1、并没有和婆婆住一起还好不用天天累;2、老公真的算不错的了懂的心疼老婆;3、婆婆和妈妈其他的孩子都大了,也没有其他孙辈就不能暂时放下手上事情帮带孩子到幼儿园;4、老公都说请育儿假了怎么还主动跟婆婆说呢,搁谁都会觉得损失掉孩子的前途,偷偷先上班再说呀;5、爸爸角色其实表达就这样况且也不是什么高精尖思想先进的男人,他无法改变社会为女儿做什么只能让自己女儿改变自己。我的想法是女性不比男性弱,男性能做的大部分女性都可以做,所以只有自己让自己变强,内心强大外表自信,给那些说三道四观念腐朽的碎嘴男人颜色看看!
本片和《素媛》《熔炉》一样,属于那种不想再看第二遍的“好”电影,因为主题太沉重。整个观影过程都很压抑,但我相信,这远不如智英心中抑郁的十一。想想以智英为代表的当代女性面临的九九八十一难吧:产后抑郁、职场歧视、偷窥危机、公车骚扰、婆媳矛盾、大男子主义、价值感缺失……电影展现了令人震撼的悲伤现实——你的人生谁也帮不了,只有自己不停去寻找出路和解脱。再者,我一点都不觉得孔侑这个丈夫有多好:优柔寡断,没有担当,说的多,做的少。你要真心疼老婆,应该直接陪她去看心理医生,直接给她办一张健身卡,直接请好了育儿假回家,而不仅是嘴上说说!即使她没生病,看到她日渐憔悴,你也应该在行动上多些关爱多些分担吧,但抱歉,我丝毫没看到他有付出过哪些行动。还有娘家人,也是一言难尽,只有女性会体恤女性,男性基本都是透明。
听说这部电影上映后,韩国男性在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抵制《82年生的金智英》,为什么要抵制?讲的不是事实吗?这部电影很平淡,没有大起大落,只是一个普通女性遭遇的最平常的人生经历而已。在谈恋爱的时候,双方父母催着结婚;结婚之后,又催着要孩子;生完男孩,又催生女孩,生完女孩,又催着生男孩,不管是中国还是韩国,都讲求好事成双。想立刻返回职场的女性,又不一定能支付起请保姆的费用。想过几年返回职场的女性,已被人才市场淘汰。因为你是女性,所以升职时没有你的位置,反正过几年都要结婚生子,干不了多长时间。那些曾经就读于首尔大学的理科女学霸、热爱表演的活泼少女、想当记者小说家的女文青,最后都因为孩子默默的当起了家庭主妇,她们也曾有过自己的一番事业,最后牺牲自己的未来,换来一声声的指责“黄脸婆”、“妈虫”。
这部影片既没有夸张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一切都是宛如溪水般恬静淡然,悄悄的流淌着,推进着故事的发展。智英的痛苦是因为做了全职家庭主妇吗?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子的。做了全职家庭主妇,似乎连坐在公园长椅上喝一杯咖啡的权利都没有了,因为这杯拿来买咖啡的钱,一定是她丈夫的收入。那么,是不是不生孩子,或者不结婚,就有可能将韩国女性从这样困境中解救出来呢?显然并不是,因为是女性,所以要被区别对待,奶奶会更偏爱弟弟,家长会牺牲女儿的教育资源,领导会放弃女下属的升职空间,一桩桩一件件都悄无声息的把金智英这样的韩国女性挤进狭窄逼仄的陷阱里。这部片子看完之后令人失望,更是因为现实令人失望。这部影片没有挑衅和暴打,没有杀人和放火;但整部影片都充斥着能引发人共鸣的痛苦和隐忍,包含着压抑和愤怒。
观影时首先在想:怎么才能让金安心工作?一开始的思路都是往社会制度去构想。但突然间明白了:没有新的性别文化,所谓社会制度能促进多少?男主角愿意休假带女儿呀,可他妈妈给金智英一个电话劈头盖面;还有公司那些毒舌的男同事,心肠蛮好但说话伤人的金爸爸。甚至是这样的:没有新的性别文化,真的能促成有效的性别制度?男主角公司谁休产假谁得挨一下领导白眼。金智英精神分裂时对儒资男权提供了复声部的控诉,但电影结尾莫名让她治愈了,这个突转合不合理,见仁见智,但我们可以留意她自我治疗的手段——写作、电脑写作。援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和基特勒媒介理论,写作是作家对被压抑的无意识的释放,女性打字更是直接联系19世纪女性地位的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19世纪女打字员是走出家门的,而金智英在最后是留在家里写作。
总是有一些特别好的电影被一个不同寻常有点“傻”的名字差点埋没。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些特别震撼的韩国的电影看起来确实很压抑,但同时又很深刻,尤其是在反应社会不公平以及弊病方面。比方这部电影是关于韩国社会对女性的"压迫",辩护人是关于韩国司法制度的不公正,熔炉是关于强烈呼吁关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韩国的高分电影的主角往往都是小人物,那种混入人群就再也找不到的小人物。什么时候我们国家经济能再好一点,社会中大多数人能不每天为了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行拼命工作的时候,房子,钱才能从我们的影视作品,真实日常生活的核心话题退下来。我们才能有机会去讨论一些别的话题,一些关于社会整体的,而不是每个人自己私有的话题。我们才能更多的注重社会公德,社区建设,集体荣誉,这些比个人格局大一些的格局。
看公众号说这部电影在韩国引起社会轰动就好奇看完了。这么一部平凡而纪实的电影,轰动只能说明它戳中了很多韩国男人和女人的痛点。所有看似理所当然的东西被翻出来重新讨论公平性,自然触犯到了某一群体的既得利益。孔侑选片还是一如既往很看重电影背后传达的意义,是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好演员。电影里金智英婆婆跟亲家母告状病情,然后画面里金智英带孩子一边偷偷抹眼泪那一段,我跟老公都看的心酸的眼泪一直打转。这样的生活如果主妇她自己可以消化乐在其中那是幸运,如果她不愿意或者有自己想做的事,这就是在牢笼里每日每日的苦刑,就需要周围人的帮助。看完后我也反省了自己有时候对主妇的包容心不够。总之,一部关于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好电影。
小说是三星,电影可以满星。孔刘真的很温柔,比书里角色更加柔和,书里面的郑大多数充当事后诸葛的角色,能做到理解智英,但做不到安慰,而且缺少陪伴。电影更加压抑,再次加深我对婚姻关系的厌恶情绪,和对固定程序化生活的排斥。如果说书的直白,每一刀都扎在我的怒点,电影拍得更加隐晦,却也更压抑,一度喘不上气,逼退了愤怒,取而代之的是哀怨。“原本以为母亲生来是母亲的智英,扑哧笑了出来。”为什么我们会失去姓名呢,再想到周围朋友的长辈,都在催着相亲和结婚。是真的保证我们会幸福吗,还是自己生活实在太过幸福,想要传播和扩散爱意呢。如果关系破裂,那之后的后果是要长辈和我们一起承担吗。
女儿当自强。不要过分指望从那些油腻的男人们那里获得尊重,他们本来就是另一种“生物”……即使有那么多不公平,但庆幸智英还有一个疼爱自己的妈妈和深爱自己的丈夫,去看医生,正视病情,陪伴她走出“育儿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相比于《坡道上的家》中的犯罪女主和现实中大多数的女人,其实智英已经够幸运了!最后也找到了出口,就是把这一切写下来,化悲愤为力量。片子的整个基调是压抑的,但最后又让人看到了光!又想到了那天作家的分享会上最后对到场读者说的那句“愿我们(女人)成为彼此的星光和勇气”。 两个演员演得太好,有美的憔悴与精分,孔刘无助的、隐忍的泪水。
边看边流泪了N次啊!…作为一个待产孕妇我感觉这个剧真的,值得全世界人民认认真真感受和体会。人,都tm是女人生的,为什么,成为母亲或者女性似乎就要受到惩罚。讲真我觉得现在不缺田园女权,更不缺直男癌症,但现在真正缺少的是实在的平权。男性育儿假怎么了?女性想工作而不全职育儿怎么了?都是正常的,都是选择。男女都一样,想更多在家庭中扮演角色的爸爸又怎么了?都可以啊!女的休产假吗?为什么男性陪产假又那么少?类似这种破设定,说白了根本就是不平等的根源,一方面造成了女性的困局,同时也禁锢了男性的自由发展,还什么女性福利…粗口不爆了。垃圾,真的垃圾。
【看过书但更推荐电影】每个情节都是平静的控诉。亚洲女性在面对育儿和事业两难时,无力和压抑往往使她们面临内爆(sufferer),对比同年上映的《婚姻故事》,类似遭遇的女主内心强大坚定,冲突更倾向于外显(fighter)。这种心态的差异,除了两部电影中另一半支持程度的不同可以稍作解释外,我想最主要的还是职场与社会对女性的眼光有较大差异,这可能就是《金智英》选择向家庭以外展开的原因。泪水和控诉并不是终点,平静下来后好好把握选择的机会、独立清醒地做决定才是最要紧的事。以及最近不能再看这种类型的东西了,要没头没脑的快乐一阵子~
细节充实的电影还是让人很容易代入的,大概哭了有三四次,刻画过于真实令人窒息。但看完后冷静想想又觉得,从我自己身为女性的经历来看,生活固然是难,但也不是没有出口,即便婚育是牢笼,我猜也有缝隙。(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伤害除外)最近生出的一个想法是,性别好像跟高矮胖瘦长发短发一样只是一项特征,最重要的就是大家都是人嘛。只要是人之间的相处就有行为准则,比如互相尊重之类,这些准则对方是高是矮没关系,同样也跟性别关系不大。女生遇到的生存问题是很多,但男生面对的大概也不会少吧,只是类型不同不能比较。那么,就大家互相体谅一起加油吧。
之所以座位四周的女性都在抽泣,是因为她们都是男尊女卑时代达到顶峰的亲历者。生而为人,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难与否?说难也难,小说出版和电影上映后,韩国广大男性依然在网上展开无休止的谩骂,韩男深入骨髓的劣根性显露无遗;说易也易,即使性别站在女性的对立面,也能感受电影每一分钟的痛楚,无关性别的人类共情同样实现。诚然,电影和书籍都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时代的落后、社会的不公和女性的伤疤。而我则愿为人如鲁迅所言:能做事就做事,能发声就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同时,由衷地期盼世界上每一位女性,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