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德罗·阿莫多瓦、安东尼奥·班德拉斯、佩内洛普·克鲁兹将合作新片《痛苦与荣耀》(Dolor y Gloria),7月上半月开拍。和阿莫多瓦上部影片《胡丽叶塔》相反,影片主角将是两名男性,由班德拉斯和阿谢尔·埃特塞安迪亚扮演,克鲁兹和胡丽叶塔·塞拉饰女配,讲述一个处于晚年的电影导演的生活故事,包含初恋、第二次恋爱、母亲、死亡、与他合作过的一些演员,时间跨越60、80年代和现在,一种不适应的空虚感导致他现在无法拍电影。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佩德罗·阿莫多瓦 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男演员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痛苦与荣耀》下载观后评论: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认为,童年时受到压抑的愿望,治愈过程伴随一生。同时也认为,梦是愿望的达成。安东尼·班德拉斯在知天命之年受到生理和心理痛苦的困扰,在吸食海洛因时,不时回忆起童年的场景。回忆难道不也是一场梦?在《痛苦与荣耀》中,阿莫多瓦一如既往地倾注了大量的私人情感和个人体验。这是一部彻彻底底的作者电影,观者只有做到感同身受的语境代入,方能做出恰如其分的客观解读。影片不是毕加索式的野兽派表达,而是更类似于超现实主义梦幻派。超现实主义画家强调梦幻与现实的统一才是绝对的真实,力图把生与死、梦境与现实结合起来,具有神秘、恐怖、怪诞等特点,其渊薮便在于弗罗伊德以梦的解释开创的精神分析新时代。如此,这与《痛苦与荣耀》的影像风格十分契合。大夏天,躲在房间,偷偷看闷片,这也是一种“审慎魅力”吧。
真好看!班德拉斯的戛纳影帝实至名归,看他演阿莫多瓦的戏从二十出头一直演到六十岁,从那么那么年轻,到这么这么老,现实中导演和演员的半生合作,比电影讲的“在痛苦的回忆里翻找生命最珍贵的东西”还要令人唏嘘。人活过一定岁数,自己就成了故事,从海报设计到影片内容,阿莫多瓦一点不掩饰他在用班德拉斯还原自己,致敬《八部半》都是捎带手儿的事了。大体上是用《不良教育》的框架认真玩了一回自我书写,人物关系头一次不那么辣眼睛,讲别人容易讲自己难,看到从前那么兴致冲冲、野心勃勃、活力四射的阿莫多瓦终于知天命了,再次叹一口气。同是数字高清摄影,这次视觉上比前作《胡丽叶塔》好了不少,能在这种藏无可藏的高清摄影下照样强调出光线并拍出如假包换的怀旧感,这部对数字影像的理解、发挥是近年内最佳,好过哈内克这些年这几部。
戴锦华:“这次最佳影片入围名单中历史题材占压倒比例,直面现实的屈指可数,只有《婚姻故事》和《寄生虫》两部。回首历史的影片给我最强烈的感觉是“电影老了”,一种强烈的悲怆,集中在《爱尔兰人》和《好莱坞往事》,和《痛苦与荣耀》中。尽管这种感受与我的年龄相符,但我才意识到我一直在期盼着的是生机勃勃的、年轻的电影,因为电影是年轻的艺术,也是年轻人的艺术。这些电影在向电影致敬、向好莱坞致敬、向类型致敬,向自己致敬。电影圈曾有个不成文的共识:当一个导演开始在其新片中集中起他所有成功之作的主演时,便是他的创作能力‘见底’的时候了。结果我们看到,马丁·斯科塞斯、昆汀·塔伦蒂诺和佩德罗·阿莫多瓦三人都这样做了。无论影片主演的表演本身多么可赞可叹,也无补于影片自身的表达的遗憾。”
最后一幕简直就像本雅明机械复制艺术时代的结尾,一切戛然而止,一切刚刚开始。之前我很喜欢爱乐之城的缘故是结尾处幻想中的人生闪回,感觉那是电影的意义所在:蒙太奇、平行时空和梦。但是痛苦与荣耀相比于爱乐之城在电影内的封闭段落,它的结尾更加开放,朝着电影之外的世界。它不再是电影之内努力制造的真实,而是明确地和现实连接,电影和记录电影,演员和角色,真实和虚构,像自己和镜子对视,界限在不断回看中破除又建立。前面自传式的表达:演员要克制,对电影的告白,疼痛突出的身体细节,动人的亲情、爱情和友谊,重新审视过往人生,这些虽然也很好,但感觉上更像是某种佳片必备要素。直到最后几个镜头的切换,打破了电影的界限,打破了原有的一切。第一次有种,啊,电影原来可以这样的感觉。
看到这样的好电影,就会很不愿意看到它结束,希望每一条故事线都可以继续下去,希望人生可以没有遗憾,这种希望反过来又在提醒我们,人生就是有无数痛苦和遗憾。一部关于创作者的电影,不论是何种的艺术形式,不单是电影和小说,艺术家的灵感很多时候都在燃烧自己的生命,从自己的经历,思考和人生中寻找灵感,才有了艺术作品最容易打动人的触感和共情。看这部电影,不得不让人把故事跟阿莫多瓦本人联想到一起,人到暮年,现实总是难免让故事平添几分悲伤,但电影大师的风格却也更加极致,传记色彩带来的共鸣体验是其他东西都无法达到的。其中电影中这位导演的这段经历已经很浪漫主义了,一切心事都有机会终了,巧合的像做梦一样不可思议,生活中又怎么会这般美好呢,这正是电影的魅力吧。
今年上影节几部戛纳展映中最好的一部,又是佩内洛普的唱歌杀,一听我就想哭,真是太美了,用这样的情景作为回忆的高光时刻真是恰当的还原。现实与回忆的交织,做得也非常好,不动声色却千丝万缕。自己匿名写了一出剧,却被人物的原形无意中看到并认出,简直太煽情的桥段,被弄哭得稀里哗啦,太浪漫了好嘛!妈妈也是纯真又善良,原以为会拿孩子挣钱,没想到居然是“这么帅的小伙子不认字真是太可惜了”感动!老导演在这样的家庭中成为一个善良的人,一辈子无法长大,在电影的世界作自己的梦,当小孩。这也是电影的伟大之处吧。那个激烈的吻,真是让人心里一颤,有爱真好!
电影开始的时候有一段五分钟的类似公众号科普一样的介绍主角得了多少病有多少的痛苦的视频,简直掉价,剪辑也像回忆片段一样琐碎凌乱,整部电影的呈现,就像我厌恶超写实的画一样,厌恶这种窒息的把生活就这么堂而皇之不加修饰的拍进电影里,如果真是他的自传,那这部电影真是他拍给自己一个人的,还有就是痛苦一点都没感觉到,可能是他内心的和身体的痛苦只属于他一个人,也可能是他的痛苦太大众了,说出来观众就能感受到。很少有人有机会能拍自己的一生,他很幸运。
温柔。感动。天才又勤奋的艺术家和充满艺术气息的一切总是可爱的。不管他们在生活的细枝末节之处做了多少“错事”,就只关注真诚与柔软的部分就好,作品好就好。色彩鲜明的房间,睡前阅读的那盏灯光,空旷舞台上的起舞,久别重逢的性奋与戛然而止,带着信仰与心愿平和地光着脚走向另一个世界的老人,都那么温柔那么令人感动。浮生谁不痛苦呢,毕生的荣耀是谁都夺不走的私享品。人终究也是孤独,但是再孤独的人也总会有羁绊。顺从内心,做自己,一切终究是温柔与美好。
一还是觉得能把一些otherwise很容易散掉的线索很松弛又有逻辑地聚拢起来很厉害 二和母亲的感情拍得很让人唏嘘 一方面是并不以“我成为了怎样的人”而骄傲的母爱 另一方面我对于母亲的耐心和孝顺亦常常是基于“听故事”的心理而不是真正尊重理解其想“回到村里/邻里”的执着 三好的爱人是彩虹一样的痴嗔贪念灵感源泉 四这些种种的机缘巧合与物归原主在实际生活里大约不会发生 故而更有一种“后来都幸福快乐起来了”的谅解和原宥
摆脱了奇情和对他人的关注,阿莫多瓦写了一封给电影人的情书,往事钩沉,他大致明白了只有几个重要的瞬间对自己的生命来说才是重要的,所以在片中采用了剧中剧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过往,让真实人生和角色相互穿插,让导演和演员调换位置,让痛苦和荣耀相辅相成,难能可贵的是没有夹带丝毫的矫情,因为人们都喜欢美化过往的一切,就像在粉刷过的粗糙石壁上贴上去的几块瓷砖:“看上去很漂亮啊!”但我们自己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8.5分《痛苦与荣耀》是阿莫多瓦写给自己的温馨情书,名声赫赫的老年导演饱受着疾病摧残开始了对童年的向往、对母亲的思念、对同事的释怀、对同性的不舍,几乎蕴含万物。我最喜欢的桥段莫过于阿尔贝托表演的《瘾》 太震撼人心了。而佩内洛普克鲁兹真的是太有魅力了。画面很别致、配乐很缠人。本片最大的亮点是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演的萨尔瓦多,细腻而内敛的表演让观众沉浸其中,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让人对这名导演心疼不已。
终于盼到了这部电影。电影的结构太棒了,这完完全全是阿莫多瓦的自传电影。虽然整部电影一直都笼罩着丧的气氛,但是内核一点一点地在发光,直到荣耀照亮了整个痛苦。最后一幕太震撼了,能知道他恢复了拍电影的热情就是观众莫大的幸福。作为一部回忆录式电影,回忆整个职业生涯,爱情,亲情,友情的过程中都能让观众和所有感情产生共鸣,不要荒废光阴,人生有太多的美好事物,其实是一部励志片。PS:几位熟悉的演员都老了
《痛苦与荣耀》绝对是阿莫多瓦最私人的作品,他返璞归真展现出自己内心深处最细腻的情感,坦诚相待片中所有环节,流露出最真实的心情。利用毒品通向童年的过往记忆,以心理与生理来互相辉映,并透过今昔交错的叙事手法,在电影最后一幕把所有回忆与情节跟现实互相串联,那位爱看电影的小男孩,如今已成为这部电影的拍摄者,显示出每样艺术品背后都是源自于创作者本身,无论是镜头前与镜头后,我们都是自己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