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金允石 / 李秉宪 / 朴海日 / 高修 / 朴熙顺 / 赵宇镇 / 李大为 / 金範來 / 许成泰
导演:黄东赫
语言:韩语
地区: 韩国
编剧:
类型:剧情 / 历史
上映时间:2017-10-03(韩国)
别名:The Fortress
用户标签:韩国电影,韩国,历史,战争,金允石,李秉宪,剧情,黄东赫
片长:140分钟
imdb编号:tt7160176
改编自2007年出版的畅销同名小说,由小说家金薰创作完成。 电影由CJ E&M投资发行,曾执导《我的父亲》、《熔炉》、《奇怪的她》等电影作品的导演黄东赫执导,预计下半年开机拍摄。
李炳宪将饰演崔明吉(音),为了百姓的身家性命力主求和; 而金允石则要饰演金常轩(音),主张与朝鲜王朝的禁卫军进行斗争。
第38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38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导演(提名)黄东赫 第38届韩国电影青龙奖最佳男主角(提名)金允石 / 李秉宪
《南汉山城》下载观后评论:
哇…怎么说…个人非常喜欢!牵强附会是东亚的《天国王朝》,但是因为确实是东亚的半岛,没有宗教战争浩瀚壮阔的尺度,却拍出儒教文化圈的幽微细腻。忠义。庙堂。黎民。社稷。这些词语要是在当代中国的主流视野中展现,会很呕呕呕,但是这部里显得极其曼妙。重头戏是“两位臣子”的论辩,面对绝对的强敌,是降是战,是偷生还是壮死,是要百姓还是要名节,几乎贯穿到最后一刻。属国番邦的含垢忍辱,崔鸣哲流着泪说,让我留在历史上做那个罪人;金尚宪自尽殉明,至死不愿做清的子民。编剧对历史悲剧怀有深刻的同情,儒教的利弊历历分明。来年春天,蒲公英依旧盛开,“我向来不信当官的”铁匠和渔夫的孙女干净清白地活了下来,一方面是弥补帝王将相的历史缺失的版图(包括死掉的七福和战友空许约),另一方面,王权更迭,和底层百姓,说白了有什么关系。
国难当头,强敌四野。主战的礼部金尚宪,主和的崔鸣吉,都坚定了维护了自己的信仰。金尚宪坚持不负大义,舍生取义而已。崔鸣吉以更具现代性的人道主义出发,强调活着比威仪更重要。金尚宪为自己的信仰自杀而死(历史上是又被救活了),崔鸣吉看见王上对清朝大汗三叩九拜的时候,泪流满面,自知将会蒙上万世骂名。俩人都堪称国士无双。战或和,升斗小民无关其痛痒。影片最后打动我的就是,铁匠徐利铁在铁匠铺打铁,劫后余生的小女孩,被小伙伴叫着一起去放风筝。门外,孩子们嘻嘻闹闹,街上又有了熙攘的人群。阳光照耀着,蒲公英又开了。铁匠铺里传来铁锤敲击砧板的笃笃笃的声音。画面黑了。声音还在。好像古往今来先民们生生不息的生存意志,也是所有持不同政见的国士们读书人穷其一生所所追求的家国安宁。
很少看韩国电影,本片基于丙子胡乱的历史史实改编而成,整体做工扎实,演员表演也比较到位,还是不错的。看惯了李秉宪的武戏,头一次看他演文臣,差点没认出来。还有那个可爱的韩国小女孩也是挺好玩的,尤其那么点儿还穿着韩国的传统服饰很有趣。故事情节估计跟历史真相差别也不大,影片表现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君臣之间、朝野上下对清朝的是战还是降。其实通过本片也能看出真正的历史是没有明确的是与非、忠与奸的,很多抉择都是在灰色地带的挣扎。影片对于人物的服装、头饰、语言等制作还是考究的,尤其是女真族的小辫子,感觉是最还原的真实形象~这才有蛮夷的味道嘛,哈哈。朝鲜嘛,弹丸之地,堂堂大明都已经被清朝折腾的要死不活,所以也不用说啥多的大道理,在任何年代生存都是第一硬道理。
第一感受是,做一个有能力有责任心的好人真是太吃力不讨好了!影片里但凡能做实事的,都要被那群只会哔哔的杠精给拖累死(说的就是你,领议相!)。把所有人置之于丙子胡乱的困境中,是选择站着死还是跪着生呢?对于一无所有的民来说,是哪国人其实无所谓,能吃饱穿暖娶妻生子就行。对臣来说,战是为尊严大义,和是为护君安民(但以领议相为首的骑墙派最TM恶心),对王来说,虽然有儒家传统的牵绊、忠于明朝的挣扎,但他最大的欲望还是活着,作为朝鲜君主活着。剧本太好了,君臣民每个角色都有对位。更喜欢金礼判这个人物,因为他夹了一些主创者倡导民主的私货吧,朝鲜王朝存在着森严的尊卑等级制度,这也是她战败的原因之一。而金礼判是有人物弧光的,他对民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虽然可能有点硬。
开头李尚宪就恶心到我了,明明可以用武力胁迫船夫和自己走的,却选择背后捅刀。或许对他来说背后杀人比当面胁迫更体面一点吧。后面对小女孩的假慈悲更为可笑,杀船夫的时候怎么没想到还有一个孩子,看到人才想起来自己还有良心?主战派领袖不是伪君子就是真小人,而且都是庸才;国君虽然没能力,但不是没给主战派机会,谁让你不顶用啊。不过反正对大部分朝鲜贵族来说,抵抗估计也就是走个过场,演个50天的戏够给明朝、给历史一个交代了,只要清朝给个台阶我们就回家继续玩党争去。整部片子出彩的只有崔鸣吉和小人物,虽然金允石演的同样不错,但金尚宪这个角色实在太令我厌恶了,所以他在片中体现出的某些人性光辉被我自动忽略了。PS:本来想给三星的,但觉得不应该为一个讨厌的角色而迁怒整部片子
对朝鲜半岛民族内心里,那份身居小国而不得不向周边强权顺服的无奈心情体会的更加深刻了。每次都被迫做出选择,也被迫遭到威胁和质问,光是求得生存就已经倍感艰难。电影里的两位大人虽然争锋相对,但都是站在国家和百姓利益做出的考虑。可在现实中,肉食者们根本不会考虑百姓的死活,外国强权就更不在乎。过去到现在,朝鲜半岛的肉食者们一面“代表”朝鲜百姓向外国投降,一面压榨他们的其余价值,维持自己养尊处优的生活。可若是没有这些统治权贵们想要偏安一隅,为自己谋取利益的私心,朝鲜半岛相对贫瘠的自然环境下也不会建立起国家,而是继续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既然北面的皇帝肯给口饭吃,又何必听汉城老爷的话呢。或死或降,被迫做出这样的选择,半岛民族习以为常,却也无可奈何。
日益强大的清兵已兵临城下,作为向明朝进贡的小国陷入投降还是战死的两难处境。天气已然严冬,将士冻的浑身冻疮,武器都拿不起来,大批战马纷纷饿死,粮食也快不够分配,久等的援军也不见到来。而清兵的炮弹纷纷落下。努尔哈赤坐镇军营,要等朝鲜王主动投降……如果一战,毫无抵抗之力,城内必然被屠杀(参考后来清兵的扬州三日),如果投降,向清朝俯首称臣,则百姓可以幸免(虽然最后也被征用了50万),但必然成为耻辱的千古罪人。真实历史改编,战争场面、步步紧逼的压迫感和主战主和的朝堂争论表现的都很好。唯一的缺点大概是在这样窘迫的境况下,朝鲜王和大臣们的衣服都过于干净整洁了。
1,就普普通通韩国商业片,不痛不痒。2,有时候当喜剧片,有时候当动作片,有时候当战争片。3,适合搞文本理论分析的那种电影,我看心情喜不喜欢,这部这样搞我就不太喜欢。4,致命伤大概就是铁匠这个角色,他身上大概代表了这么些东西:无政府/家作为国的根基乃至对立面/民与官,这种思想通过民而非儒生或官僚代表是恰当的(金尚宪是延伸),可铁匠一角在影片中着实分量不轻,所以没必要,真的不必,本质是在夹带韩国民主运动至今的私货。这种私货,用镜头表达才是最高明的手段,憋出个莫须有的人物则太勉强了。5,皇太极双眼皮?6,最后,李秉宪大胡子都能帅哭我。
所有国家的命运都在博弈中被消耗,所有时代的更迭都在那一声声的兵器锤砸声中发出挽歌。价值观,人性观,国家大义都在43天的围城中发出最剧烈的碰撞,大汗还没来就已经自乱阵脚,坍塌通常都是自内部发生。想要求和谈判奈何缺少筹码,决一死战却少了勤君狼烟,原来我们都押错了宝。那个君你我都知道不值得,所以我选择百姓,你选择大节。可他三跪九叩还是涕泗横流,只能嗟叹变革的迟到,生命的脆弱,战争的生灵涂炭。最终我们都会在苟且中消磨余生,但活着,就仍然可以看见明年盛开的蒲公英。可以给四颗星,但冲着韩国这种老老实实讲历史不阿谀的态度,必须多加一颗。
一个民族敢于直视自己不堪的历史,从历史中分析国家的弊端,暴露民族的弱点,从这一点说,这部韩国电影令人敬佩。这部电影反思朝鲜王朝的官僚主义,以及人性的矛盾——在强敌兵临城下时希望苟且偷生,却不愿背负卖国罪名;抑或想要大义凛然,却不愿第一个上前线为国捐躯。朝鲜王朝不乏爱国忠臣,但是更不缺少为了斗争而不顾国家安危,不顾宗庙社稷之辈。看了一连串春节档后这个电影让人眼前一亮,从朝鲜王公贵族,到百姓士兵,每一个演员都很在线。尤其朝鲜王在不得已脱下皇袍向皇太极下跪时挣扎的眼神,尽述了内心的痛苦。总之是一部难得的优秀历史片,推荐!
满清的蛮夷异质感拍出来了,这个模样礼乐之地的人能接受就怪了,向他投降自然是万分痛苦。有时候很喜欢看这种外敌入侵的片子,看那群沉湎于内部分赃和争斗的王八蛋暴露自己就是白白占用资源的废物,看为了维护统治日积月累形成的务虚文化在铁蹄之下不堪一击再也不高高在上的装犊子,真是有种去伪存真的快感。事物一旦长时间存在就会滋生腐朽,外敌就是迫使它不断更新进化的猛兽,只有它降临时人们才格外痛恨腐败、不公以及对这些甘之如饴的酱缸社会,因为这些使得生产力无法发展而事事都拉胯,虽然等缓过来他们又会忘了这些,又会继续推崇那套“做人的智慧”
个人觉得是看过的韩国历史电影中最好的一部,在人物刻画上尤其成功,把崔鸣吉与金尚宪的忠诚,众大臣的投机、傲慢与无能,仁祖的摇摆不定以及普通人的挣扎与凄苦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崔与金二人虽然政见不同但目的相同,冲突也都是针对对方的意见提出的批驳而不夹杂私人恩怨,甚至颇有几分惺惺相惜的味道。殉节而死与忍辱而生真的有对错吗,只不过是怀着相同的目的却选择的不同的道路而通向不同的结局而已。结局,铁匠和小女孩仿佛又回归了平静的生活,在丙子胡乱这场大难中,很多人死去了,但活下来的人依然会活下去,也表现了这个民族的坚韧。
作为对战争片不敢兴趣的人,我被这片子的质感吸引。整体氛围压抑绝望,所有人都在寒冷与黑暗之中,就算偶有冬阳或灯火,也是烘托黑暗的道具,引出敌人之威而我之弱。本片着力在“困”字:有空间之困,之外强兵环伺,之上冰雪压顶;有时间之困,粮食殆尽,燃料不足,士气低迷;最关键的是人心之困,实力悬殊,无论战和,终无出路。总之,导演从服道化都尊重历史,体现真实,突出主题。难得的是有君臣视角,也有渔翁与铁匠兄弟,可惜最后煽情实在败笔。以史而喻今,君道战和皆非重点,发展才是硬道理,否则就只能在依附于强势力量,无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