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芝瑟 吴篾
影片讲述了1948年,济州岛的居民们听到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传闻--海岸线5公里以外的所有人都将被当做暴徒无条件处死。而这个命令正是所谓帮助捍卫韩半岛安全的美军驻
影片讲述了1948年,济州岛的居民们听到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传闻--海岸线5公里以外的所有人都将被当做暴徒无条件处死。而这个命令正是所谓帮助捍卫韩半岛安全的美军驻军下达的。岛上的老百姓不懂英语,整日人心惶惶,四处避身,靠分吃土豆果腹。三万多的村民完全不知道这些异族军官为什么要驱赶他们,而他们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芝瑟》下载观后评论:
比《小小莲池》好很多,情绪化MV画面流有点多,有点破坏感觉,其他还好。整体来说我觉得算是对朝鲜战争中美国驻军反思有特色的一部。失效的“美军的枪”却又引火上身,引来军队的围堵;在地坑中听到战机轰鸣却画面模糊,这种看不见更是一种刻意为之的拒斥……影片的反美主义表达还带些黑色荒诞。芝瑟(土豆)与民族生存的探讨很有意思,韩国以女性形象出现——留在村中的女性(不懂得赤匪是什么的老女人,因为打包行李而落下的女儿德顺),成为为战争撕裂的对象,武东妈妈被一把火烧死的时候把土豆收拢着,一袋土豆成为战火烤熟的生存之粮,活着是这个民族每一代的选择,于是要土豆(生存——美国为代表的现代化)还是要完满(家庭的完满这里也隐喻着半岛的完满)这样的抉择被抛出来。
镜头角度胶片颜色都感觉模仿得出的味道,题材潜藏了导演的野心,但是总有一种语焉不详的不快和自以为是,多次故作聪明的隐喻把质朴的乡民气息遮盖了起来,顺便还把片子的连贯给打断,而且隐喻本身跟片子也没有发生实际性的联系.韩国导演一到朝鲜战争或者内站的题材,就总有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良好自我感觉
1.为什么讲好故事成了评判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 想看好故事你可以去看小说谢谢 故事只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 一味遵循风格为叙事服务 才是糟蹋了这个题材。2 指责过于个人化的 请问非个人化的作品存在吗?而且 迎合集体想象的历史选择遗忘 为了记起才有了这部作品 为什么还要迎合集体想象呢?
前一大部分都看得昏昏沉沉,主角们大部分时间处于黑暗中以致看完全片也没几个记住的脸,适应后会觉得后面的一些慢镜头与长镜头搭配这样的剧情很融合,军人进村烧杀那一段又长又些许放慢的镜头印象深刻,结局给每一个死者烧一张碑文版的介绍的方式也很不一样。“大”历史中的“小”故事说好,也挺不易的
6分。南韩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大屠杀。作为一部控诉的电影,本片采用的黑白方式,很难不让人想起《鬼子来了》。只可惜似乎导演更偏向个人表达,而不是来说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整个电影与其说是一个事件,还不如说是一个个相互有些缺乏联系的小桥段,这大大影响了可看性,算是比较失败的作品了。
逼格太高的韩国独立小片,高贵冷艳。任何好电影的前提都要是好看,指能够吸引人看下去,有些导演有想法且控制力强大,他们利用各种技巧打破常规尝试不一样的视听影像实验,让观影情绪显得无比艰涩,该不该夸呢?架空了历史背景和细节,有意留白暴力和事件始末,挖掘那些无缘无故的恶。★★★
讲述韩国鲜为人知的四三事件的独立片。高贵冷艳逼格调。导演一看就是有想法,就是太重摄影和技巧,叙述留有不间断空隙,让观众观影情绪艰涩。在黑白影像间,不是战争、不是愚昧,是人性的残酷,给历史抹上了层层不透光的灰。PS 片尾每个死去的人配上一条燃烧的纸,让情绪渲染淋漓。
鬼子走了,二鬼子來了;同族相殘,深惡痛疾。儘管這部「地方電影」略有粗糙和造作之感,但是其力量還是震撼的。或者有人會說,同時期的中國大地也發生著同族相殘的戰爭,我們也應該要有這樣的電影。我覺得不如慳口氣吧。或許真有能搬得出影院和境外的「黑片」,或許我們早就犧牲了。
一部很难评价的电影。首先要感谢《芝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四三事件。同为黑白片,很难不被拿来和《鬼子来了》相比,《芝瑟》强在影像和叙事结构,但由于过于强调技巧而导致故事整体线索不够清楚,比起平铺直叙一个故事的《鬼子来了》,很难看懂。文/ Celesteblanco
1.为什么讲好故事成了评判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想看好故事你可以去看小说谢谢故事只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一味遵循风格为叙事服务才是糟蹋了这个题材。2指责过于个人化的请问非个人化的作品存在吗?而且迎合集体想象的历史选择遗忘为了记起才有了这部作品为什么还要迎合集体想象呢?
讲述韩国鲜为人知的四三事件的独立片。高贵冷艳逼格调。导演一看就是有想法,就是太重摄影和技巧,叙述留有不间断空隙,让观众观影情绪艰涩。在黑白影像间,不是战争、不是愚昧,是人性的残酷,给历史抹上了层层不透光的灰。PS片尾每个死去的人配上一条燃烧的纸,让情绪渲染淋漓。
3.5。1.济州岛三四事件,带不走的土豆,唱不出的挽歌。2.镜头语言很有导演风格,多以看不清人脸的远景及慢速长镜,制造冷涩空间感,令我想及安哲[1936年的岁月]。3.洞穴内,一群难民谈论家猪和土豆,涌现油画质感。4.可惜,情绪代入感不强,有种语焉不详的疏离。
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完美摄影教程。但如果把炫技强加入这样一部纪实性影片中,个人主义就过于明显了。印象最深的是村子中那段穿过层层烟雾,看着军人屠戮百姓的主观长镜头。能够以这样的题材来拍一部独立电影,勇气可嘉。可喜的是,当时放映时,本片得到10万以上观众的支持。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