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破产之日》将镜头对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讲述国家破产前的一周时间内,想要阻止危机的人和追逐利益的人身上发生的故事。金慧秀在片中饰演最早预见破产并开始寻找对策的韩国银行通货政策小组组长韩诗贤,面对复杂的体系和权利关系,她面前的道路可谓困难重重;刘亚仁则饰演在危机中逐利的金融才子尹正学;法国影帝文森·卡索将饰演秘密入韩的IMF总裁。
《国家破产之日》下载观后评论:
韩国80年代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就是这样的背景下暗藏危机。1997年随着外汇储备不断减少,整个国家面临着韩元贬值,国内企业又从银行透支大额贷款,韩国处于紧张的货币金融危机。电影里就是分成几个视角,一部分是韩国银行为代表的官员阶级,还有是金融从业者和普通百姓。面对越来越少的外汇储备,有先见之明的金融从业者兑换大量美元,购置房产。实现了阶层的跨越。而以财政部和韩国银行为首的官员们,只能选择寻求imf的援助,一旦援助,韩国将沦为imf的操纵国,本国的经济将失去自主权。1997年韩国爆发的这场货币危机,本质就是借债太多,贷款太多,企业还不上,而外汇储备又不够,经济打破平衡,处于崩盘。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政府有形的手去事前控制。也正如电影里说的,不要接受一切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时刻保持危机,不断向前。
不知道是不是连看三部刘亚仁电影的关系感觉这部片子里他的表演方式有点类老手,但虽有百分之十的熟悉感却也仍带给我百分之九十的新鲜感,特别刘亚仁从包厢里走到大街上一个人逛着街道的那段,虽然没有语言但面部表情真的堪称一绝,上半张脸在哭下半张脸在笑,真的爱了。影片不能说是低配版大空头吧,只能说是堪堪及格的大空头,有点像高考八股写作的分—总模式,最后升华点睛一下,人物刻画过于潦草浅薄了但主演员们的演技不是盖的(看评论说女主长得像杨幂,算了吧不要辱金姐了)三条线蛮平铺直叙的,后面还搞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女主哥哥的埋线让我看的有点黑人问号,但还是羡慕韩国能拍这种现实题材的电影呢,自从上世纪末韩国取消电影审查制度开始分级韩国电影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现在国内电影的质量大概差韩国十个奥斯卡的距离8⃣️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始於泰國放棄固定匯率,泰銖重貶造成骨牌效應,甚至引發國際炒家狙擊,亞洲多數國家外匯存底不足,泰國、印尼、南韓是受創最深的國家。對美元匯率1997年6月1998年7月漲跌幅泰銖 24.5 41 ▼40.2%印尼盾 2,380 14,150 ▼83.2%韓圓 850 1,290 ▼34.1%遇到馬上要遇難的船,先脫身的人能提高生存機率會沒事的。這裡又不是終點,一切都會變好的,我們就再撐一下下吧危機就是轉機,也就是說你有許多改變人生的機會任何人都不要相信,你只要相信你自己危機重複發生。為了避免遭受危機,我們不應忘記要不斷地懷疑和思考,勿視當然的事為理所當然。還有,時時睜大雙眼去觀察這個世界
国家是靠大企业支撑的,所以我们只要救起他们就好了...女性的感性为什么要在政府中存在?不言而喻,在看到有人自杀时会动容,在遇到不公时会敏感,男性也不必掩藏自己的感性,只是人而已,人与人为什么还要给对方定性。把历史拍成电影,通过男女主角人物生命连接到20年后的当代危机四伏,我们见到前车之鉴,我们应该提高警惕,编剧真的很优秀想法很多。不知道政府官员会不会看这部电影,但是看到的普通观众起码内心会有这样一个警钟在,这就是现实意义之大了。看了我都想好好学经济了,金钱在这个世界上太重要了,只有自己能掌握才安心。历史的悲剧只能写实,现实的危机却有机会阻止。
的确有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的架势,金融误国,实干兴邦,资本主义生出来的怪物杀伤力还是很大的。人物脸谱化,好坏都写在脸上,联想国内倒是有点意思,真的出现危机,屁民和韭菜只能是等死的,财阀和家族企业必然要保。韩国这类片总是会有理想主义小白兔的人设,看多了也腻,本片中还应景地批判了对女性的歧视。它给中国观众的启示应该是:你一个年轻人,看到祖国如此牛逼,毋庸置疑地相信着明天会更好,却不知道危机遍布,而必将成为炮灰的就是你。
抱着「金融版哥斯拉」这样的印象来看本片真是情不自禁地想起庵野的《新哥斯拉》。而无论是「天灾」(哥斯拉)还是「人祸」(金融危机),都需要一群道德自觉的精英们拯救这个世界(和无知屁民)。不过相比庵野新哥斯拉意淫的为了拯救民众而牺牲的大和男儿政府,日本男和爱美瑞肯女帝(日裔)壮志踌躇的携手,《国家破产之日》的政府则滑向另一个极端:影片在西装革履的精英们之间泾渭分明地划出了善与恶的分界线,端庄而幼稚,严肃又滑稽
对我来说绝对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片子。昨天看了两个多小时的《婚姻故事》,觉得时长实在是太长了,今天看这部电影本以为会很“难捱”,本来就是冲着刘亚仁的电影去的,结果看完之后完全不会这么想,观看过程中反而很兴奋,精神很集中。刘亚仁选剧本的眼光真是绝了啊,演技真的优秀,一个有自己思想的好演员。凭借在这部电影中韩国以自黑或自嘲的态度来自我反省,我就觉得值得4星了。经济社会真的是让人望而生畏。
万恶的资本主义啊!韩版《大空头》,三线叙事,巧妙的将三种阶层的代表人物为切入点,对同一大事件同时做出反应,每条线各自为政,在不同角度下对这场声势浩大的金融危机进行探讨与反思,叙事效率到位,故事脉络也很清晰。对看似合理的事情一定要永远保持理性的怀疑与思考,危机总是反复无常,人生也是一样,时刻做好准备吧,下一次,一定不能再输。看到了金惠秀作为演员与众不同的另一面,挺令人惊喜的表演。
情绪为大的一部作品。投机者 失落者 窃国者 以及女主饰演的捍卫者。不过女主视角体现的过于全能以及刘亚仁这样的投机者都刻画的过于肯定 对于上层权利中心者的想法也完全模糊掉了 貌似被几个窃国者愚弄操控了整个国家的感觉 有种事后诸葛亮导致的不真实感。但是还是会被细节打动 例如平民线 上层权利一句话 下层就会死一群人。信息不对等下的无知民众总是最先被牺牲的,这点让我难过。
虽是金融故事,但该片的编剧却选择避重就轻,着重展现金融风暴对国家和个体命运的影响,兼顾了宏观和微观视角,将深处不同阶层的四个角色跃然光影,使影片既具纪录片的质感,又不乏戏剧张力。剧情从头到尾引人入胜,层层紧扣,把一向少人触碰的金融题材化成充满吸引力的控诉戏,不搞千钧一发的救国行动,着重理性编排,将政治与智慧结合成武器,对抗政府与外国,整体雅俗共赏,发人深省。
又是中国拍不出来的电影,抨击了政府在预判经济形势、应对金融危机上的无知和无能。刘亚仁这个通过做空韩国经济改变命运的角色很像《大空头》里的那个金融奇才,而更多的是在金融风暴中被碾压的民众。20年前IMF管控下的韩国,消费降级,失业率大幅上升,大量中小企业倒闭,这不正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吗?与IMF谈判的几场戏拍得很好,没想到金惠秀不仅胸大,英语也说得这么棒。
拍得质感挺好的,但内里太水,批判廉价到快赶上初中课本了,一水儿的黑白分明......不过也挺尴尬,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这片能不能引进国内:你说不引进吧,后半段毕竟讲的是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非常有民族号召力;你说引进吧,汉城大马路上贴着加入OECD的标语又太“厉害了我的国”,大小官商沆瀣一气,难保你不产生点什么联想......再加上这时局
同样是讲述金融危机的电影,比之《大空头》逊色很多。韩国人善于用政治层面的黑暗视角来解读一切大型的危机和灾难,这是一个便于深刻挖掘的优点,但也反过来限制了他们的创作思维。就这部电影来说,剧情矛盾并没有与金融危机有很紧密的结合,反而是主要聚焦在不同阶层、政界和外界势力之间的角力上,有一些刻意说教的感觉,只能说是一部韩国式的流水线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