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大街上的商店 杨·卡达尔 艾尔玛·克洛斯
1942年,沦陷的斯洛伐克某小镇上,德国人正在主持修建庞大的木制纪念碑,但当地木匠托尼(Jozef Króner 饰)对此并不关心,妻子的唠叨已经让他足够烦恼。
1942年,沦陷的斯洛伐克某小镇上,德国人正在主持修建庞大的木制纪念碑,但当地木匠托尼(Jozef Króner 饰)对此并不关心,妻子的唠叨已经让他足够烦恼。托尼的妹妹嫁给军官后生活大有改观,托尼也借妹夫的权利,获赠一纸批文,得到了大街边一家犹太商店的所有权。店主是一位78岁的犹太寡妇劳特曼(Ida Kaminska 饰),耳聋眼花,托尼与她夹缠不清之际始发现这家商店徒有空壳,早已没有多少货物,然而照顾劳特曼可以得到犹太组织的酬劳,托尼于是瞒着妻子在店中帮工,对外却宣称自己是店长。不久,德国人开始把犹太人收押后运往集中营,托尼想要藏起劳特曼,但心中经历着巨大的煎熬。商店外,犹太人在纪念碑下集中出发,商店内,托尼面对不明所以的老妇借酒浇愁……
本片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艾达·卡敏斯卡
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第1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杨·卡达尔 / 艾尔玛·克洛斯
《大街上的商店》下载观后评论:
一位自以为有道德感的斯洛伐克木匠,为了安抚自己的良心,把对犹太商店的剥夺令当作访惠聚来执行。然而,访惠聚救不了犹太人,也救不了自己的良心。这片子大部分人物和剧情都比较简单直给,但最浓墨重彩描绘的是主角的道德感的摇摆。他是特别厌恶做坏事的,但是遇到关键时刻却又陷入盲从。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不是个坚定的人——比如跟那个被枪毙的“犹太爱好者”相比,而也是因为他作为社会中的小人物、历史的浪花,不可能看清社会进程背后的真相。因而他要犹豫到底怎么做才真的对犹太人好。他在最后精神崩溃时说的自己要做“最好的雅利安人”,也是犹太朋友教给他的行为准则,他不知道这样下去还是不是对的。前面每一次他做选择时配的极度不和谐音乐很震慑我,而最后40分钟就太震撼了,我看的时候脑子一直嗡嗡的,完全能体会到他崩溃到自杀的心理震荡
#捷克新浪潮#后劲十足的新浪潮电影。由前半段的闹喜剧风格逐渐滑落向悲剧的结尾,杨卡达尔和艾尔玛克洛斯抒情的镜头语言与叙事主题共同造就了这部影史经典。斯洛伐克被纳粹占领期间的“二战”换喻被深刻丰富了一番:人物形象生动可信,有血有肉,其写实的深焦长镜头调度滑稽或温和地展现出不同角色的全貌来。在托诺的妹夫拜访他一家时,摄影机先是聚焦在意外打翻脚盆,擦拭地板的托诺,姿势是跪在地板上,而后镜头向左平摇,高大威猛的妹夫站在餐桌旁,脸庞还被灯照亮。通过对场面时空整体性的把握,不依靠传统的蒙太奇手段凸显对比,地位高低的悬殊关系得以在单镜头内全部释放出来。影片的省略剪接也是别有风味。在一夜宿醉后,导演将还穿着睡衣的托诺直接剪到衣着西装穿戴整齐出门的时刻。
在罪恶的时代,小人物是没有选择权的,善或者恶都是时代行为,在罪恶时代人性善太渺小,起不到作用。真正善,只是自我了断——自杀;其实自杀在宗教上又是最大的恶。电影在表现小人物的狡黠、爱沾便宜、良心又不安——小人物的这种挣扎表现的很不错,但是有两个硬伤:1是小人物的善最终还是失败了;2最后的结局有点大而化之、浮皮潦草了,太不用心了,竟然让老太太和男主一死了之,显得缺乏力量和启发。
不知道为啥看起来颇为滑稽。不咋好看,不过这个电影展现出来的东西,和我们通常的认知不太一样,几大电影强国,英法美俄和我们是五常,无论抗争多么悲壮,都有信心迎接必将到来的胜利,必将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捷克显然不具备这种气质,而后来的布拉格之春印证了这一点。并且他们对法西斯的抵抗,看起来更多像是不满和抱怨,并没有锐利的抵抗,没有你死我活的决心,充满了苟且,像极了打工人
认为没有对方会过得很好不要再深夜里找过去的人聊天 更不要跟过去的人聊过去 了的人就不要在加回来说了再见的人就不要再见 毕竟他过得不好你会难受他过得好你会难过 为什么不是你陪她变好他有了新的爱人你会吃醋 他单身你会担心他是否还在原地 失之交臂的爱和时间谁还能要回来 无论是曾经的雨天还是喝醉的夜晚无论是滚烫的热泪还是灿烂的笑容 都注定不能和你在同行
这个存着善良本性,有朴素正义感,但是也没有什么主意,遇事只会喝酒,临危又惧的懦弱男人,是普通人的写照,更有可能的是,他已经比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善良和勇气更多一些。可恨的是逼迫普通人做这种选择的世界。演员优秀,特别是男主,妻子,和老太
法西斯丰碑下的犹太商店,起高楼,人散了,“亲犹太者比犹太更坏”。人性跌宕起伏,酒精反倒催人决心,玻璃窗外的折磨再不用面对,我们好好在梦里载歌载舞。大变革里没有那么多英雄,不过各人操心各人的吃穿用度,还余些良心,在强权面前摇摆不定。
4 后半段音乐一变,几乎一直处在紧张状态,反复的心理拉扯张力十足,商店之外的人没有真正走进来,却已经侵入了内心,老太太死后用镜头逼问主角,仿佛观者有力地站在道德保护地带,随后结局立即打破了这一保护,这一推进才滑向了彻底的悲剧。
故事从东欧一个民族混居的犹太村镇末日前的日常开始。Criterion Channel 上的梗概指出作品摄制于苏联压迫捷克斯洛伐克的临界点前夕;一种愤懑无力感,主角以自杀了断,令我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的《No End》。
捷克式的嘲讽和悲喜 某种意义上说 主角则是捷克的化身。。觉得剧本在结构上巨大的缺陷——30分钟了还不入戏 怎么不把前面的一些元素融在后面 早点让老太婆出场?尾声处的自杀非常突兀 也比“懊恼地平常度日”来得没力量得多
把人的善与恶的来回变化在一个商店内在两天内极致展现。原来天使和恶魔可以同时出现,毁灭人类的也只能是人类自己。结尾避开自缢的直接镜头,转而去到外面开阔的光明的世界,去欢歌跳舞,没有比这更讽刺的了。
极为出色的剧情片,不管是演员还是镜头、配乐都很好的对故事主线起到了烘托作用。结尾是悲伤的,也是充满希望的,毕竟作为普通人能做的事情不多,祈祷浩劫过后迎来欢声笑语似乎是唯一可做的事情。
这部没有暴力、没有残杀、没有血腥的电影,看上去却比我们经常看到的表现纳粹凶残的电影更为残酷,因为它不仅仅表现了托尼在选择中的痛苦,同时它也是二战时捷克这个国家的选择性痛苦的缩影。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