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夜与雾 阿伦·雷乃
1956年导演阿伦•雷乃用摄影机带领观众重回奥斯维辛。当年纳粹集中营的旧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丽的野外风光。然而时间倒回到1933年纳粹党掌权之时,整个城市被阴霾笼
1956年导演阿伦•雷乃用摄影机带领观众重回奥斯维辛。当年纳粹集中营的旧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丽的野外风光。然而时间倒回到1933年纳粹党掌权之时,整个城市被阴霾笼罩——大片修建起来的集中营房排列整齐,大量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开始接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这里对人种进行分级,在皮肤上纹上编号,在衣服上缝制等级的徽章。疾病,饥饿,劳役使集中营尸体遍地。1942年希莱姆到访,奉行“破坏”政策,集中营难民进入更加悲惨的境遇,被药品公司买下用作实验。1945年,集中营人数倍增后已不堪负荷,成堆的尸体被推土机推入大坑掩埋......
《夜与雾》下载观后评论:
客观真实的影像与阿伦雷乃散文式个人思辨,克制得“已语塞”,却使影像前的我感到窒息般的无痛之痛。人类是否具备“反刍”能力,关于历史、集体记忆以及影像和文字所形成的记忆,是否拥有正确地记载历史和记忆的能力。“我们用真挚的眼神去审视这片废墟,可以确信,这老迈的怪物就躺在这断壁之下。影像退去,我们假装重新获得了希望,好似从那次瘟疫中被治愈似的。我们告诉自己,这只限于一个国家,一个时间段。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对永不静息的哭声充耳不闻。”阿伦雷乃相信影像,也相信影像前的观众,只是不相信过后的人的记忆。这种怀疑在之后《广岛》《去年在》也进行了实验,“你什么也没看见”“乍看之下不可能迷路,乍看之下而已…正在永远迷失自己”。或许从这开始,阿伦雷乃便选择了“用梦境锻炼记忆”的道路,用电影来锻炼观众/人类的记忆。
其实比起纪录片本身,更加令人沉重的是背后的一串串数字,据统计,被送到奥斯维辛的130万人中,有110万人死在了那里,其中有大约100万人是犹太人。记录残酷历史的镜头语言无需过多叙述,因为在历史的一圈圈年轮下,过往的记忆成为了最好的见证。记得高中时候读到劳伦斯利斯所写的《奥斯维辛》的书中一句话:“我们根本不相信有上帝。因为在奥斯维辛是连上帝都拯救不了的地方。”当残酷的历史成为过往,当沉甸甸的麦子在监狱附近随风起舞,阿伦雷乃给了我们关于铭记历史最好的答案:“战争睡过去了,但是请你们永远睁开你们的双眼。”在上帝都无法到达的奥斯维辛,诗人和作家都无法描摹出这里的恐怖,冰冷的废墟下还有着离别的眼泪,“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因为“一切语言在这些牢房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和《堤》相似的旁白。虚构与人类自身所能做出的任何事来比,都不足猎奇,非虚构为真实现实,那虚构的“奇”便蒙上了一层灰壁。在两部情色片(感官世界➕罪恶六芒星)之后,通过战争纪录片折返原路。回答了我自己在之前并未对标签嘘头的禁片产生太强震撼的原因。论性,在推上看过更恶心更离谱的姿势场面,抛开演戏的不说,不少都是真人实拍,人类的性行为本就是一个潜力空间无限,有很大发展空间的命题,“奇”是源自冰山浮出的“少”,而非冰山。论裸体论血腥暴力,在夜里去看夜与雾》吧。所以人类真的很奇怪,可以冠冕堂皇地做这一切,特殊年代甚至会被冠以荣耀。却对造出来的影像层层审查不放过,而电影,滑稽地背负一层“假”的元素。但是,假的真的比不过真的,自人伊始升起的暴虐。
我对奥斯维辛保持着黑白的印象,栏杆围住了想象,留下阴森的图景、时间、数字。脚步声与人群声的起伏中,音乐一度给我戏剧的错觉,然而现实的冰冷却在这当中变得更加极致的刺眼。“分不清白昼、黑夜、饥饿、口渴、窒息、疯狂。一张留言条飘落在地上会有人发现吗?那是死亡的序幕,第二幕在夜与雾中开始。今天,这些相同的铁轨上阳光普照,我们沿着它们漫步在寻找什么呢?”我在反光的屏幕上看见了自己的容貌和眼睛,照片前镜头的晃动像是无法停息的战栗,“我们只能靠这些遗留下来的东西,来想象那些撕心哭泣的夜晚。”尸体的陈列。没有声响的房屋。与“我没有责任”。撕毁误以为的秩序。“冰冷泥泞的水跟我们的记忆一样混浊。”人类文明上的废墟。
一边啃面包一边看,看到一半放下了面包。其实b站已经很友好了,为了过审里面的所有尸体和一丝不挂的镜头上传者都进行了模糊处理,还删掉了十秒的斩首镜头,即使如此,还是能从那些黑白的一团模糊的光影里,看见惊心的痕迹。在明艳的但是荒无人迹的彩色里,我突然想起最喜欢的穆旦的那首诗《森林之魅》。胡康河上的白骨,和集中营里堆积成山的头发,除了摄影机,又有多少人知道历史曾在这里走过?“欢迎你来,把血肉脱尽”,无边的恐怖,而我等后辈的一切情绪都不值一提。
#阿伦·雷乃 1st “在我跟你讲述一切的时候,池塘和废墟里的冰水填满了万人坑的空洞,冰冷泥泞的水跟我们的记忆一样混浊,战争睡过去了,但是永远睁开你们的双眼……有的人拒绝去相信或者只是短暂地相信,我们用严肃的目光打量着这堆废墟,就好像一头年迈的怪兽永远倒在碎石之下,当这些画面变成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集中营里的苦难就此痊愈,我们假装这一切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
本片的触动点更多是一个整体的联动。从夜与雾的标题而发散开来的思维,如沉沉雾霭般丝丝缕缕地挂落到到彩色现实/黑白历史上,人类历史上那段触目惊心、至暗的时刻如同凝固的一颗颗墨团,在屏幕上闪现。轻盈与沉重,色彩与黑白,缓慢与即逝,风平浪静与惊涛骇浪,所有矛盾的质地糅合在一起,交次呈现。所以取名取得好很重要啊,放幻灯片放得好也很重要,选对素材,素材本身就能成就一大半的功劳。
3.5。因为看过太多相关纪录片和电影了,冲击还是有,沉重也有,但没那么强烈了。刚读完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发现那本书日文版翻译叫做《夜与雾》,查了夜与雾,便歪打正着遇到了这部短片,Amazon prime既然有我就看了,片子是可以的,还好我没半夜看…很想吐槽这个词条相册,为什么有人要把那张无头照片传上来啊!不过,我最怕的并不是那张,而是看到他们的睁着眼的照片。
很真实、很震撼,虽然只是一部短片,但它对集中营生活的叙述却超过了任何一部我看过的同类长片。“九百万亡灵在这副景象里游荡”“我们用肃穆的目光入注视这片废墟,可以确信一头年迈的怪兽就永远倒在这碎石之下,当这些画面变成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好像集中营的苦难就此痊愈,我们假装这一切只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开始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
相较1945年《纳粹集中营》一手资料,这部明显抒情许多,自从开始学习如何欣赏影像资料,发现自己对于这种抒情和文艺处理方式有了些许抵触,或者说,更好的用冷峻的视角去看待,而不是充分的与其共情。照片的背后隐藏的故事实在太多,错综复杂如雾里看花般的历史就这样被单线条叙述了,这到底是好是坏……
「我们之中有谁还在警惕新的处决者的到来 他们的面孔真的会和我们不同吗 当这些画面成为过去 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 好像集中营的伤痛就此痊愈 人们拒绝相信或只是短暂地相信这一切 我们告诉自己这是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特殊事件 我们继续对周围的苦难视而不见 对那些从未停止过的哭喊声充耳不闻」
難以用語言去評價的一部電影,發現思考到最後就會變成影評最後的提示,這究竟是誰的問題,誰要為此負責?集中營的建造在流程上看似和其他任何現代基礎設施的建造是一致的,如公開競標、施工隊的驗收、甚至官員的貪污;或許還是鮑曼認為的現代性制度對各人分工導致的結果?我不知道。
夜与雾,屠杀的法令,犹太人在德国纳粹的迫害下尸骨积山,失去头颅的,臂膀不全的,被当做肥料的,被制作为香皂的,各种方式让人心头一颤。彩色和黑白画面的交织,向我们毫无保留的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历史的沉重,这一切是如此的真实,提醒着人们这一切的发生,警醒着世人们。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