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修女艾达 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1962年的波兰。安娜是一名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在宣誓正式成为修女之前,她离开了修道院,去见世上剩下的唯一亲人旺达。旺达告诉安娜,她是犹太人。两名女子踏上了一段
1962年的波兰。安娜是一名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在宣誓正式成为修女之前,她离开了修道院,去见世上剩下的唯一亲人旺达。旺达告诉安娜,她是犹太人。两名女子踏上了一段旅程,不仅将发掘属于她们家族的悲剧《修女艾达》下载观后评论:
如藝術品一般的畫面與構圖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人物和空間的比例處理獨特且深具喻意,經常把人物置於畫框的邊緣,令到三分之二的畫面被環境和空間所佔據,隠喻着人物被壓制於環境和歷史下的無助感,人物於畫面的放置點也耐人尋味,有時甚至與整個畫面顯出不協調感,但卻奇妙地不影響畫面的美感營造。黑白光影的質感和對比也巧奪天工,光線的處理也令人嘆為觀止。難忘修女躺在地上作十字的儀式,令人想起一套經典波蘭電影魔鬼與修女。但作為一部電影,修女Ida太過於着重畫面美感的營造,觀眾或許會太過着重於畫面上的審美而失卻了電影所帶出的深層反思--長鏡頭,角色反差,構圖敍事。
《冷战》那片我非常不喜欢,而此片反而让我发现了这导演比较好的一面。这样的题材却没有怎么多谈论历史,也并不企图唤醒犹太人群体回忆,几乎完全以一种非常私人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平凡的故事,却又令人不禁联想起波兰犹太人那段心酸往事;艾达的还俗与再度回归,也许都是出于同一种动力。如果说《冷战》的固定镜头与留白纯属偷懒之嫌,那么在此片里我是看到了这种手法的确凿意义。可以说前一个小时我挺喜欢,但是最后从自杀到还俗都再度提醒我这位导演也许是真的不太擅长收尾,突兀的两位角色的立场转换与再度虔诚显得非常的不搭调。无论如何为了凸显这片相比《冷战》的好,还是给四星。
冷静、克制、短小,几乎被形式所掩盖的主题。最后旺达跳了下去,爱达变身一夜后又换回了修女服,回到了修女院。我估计她们没有找到完全的归属,在而后生活中走一步是一步。画面和光影太夺人眼目了,构图非常工整而美。故事就是属于6、7分的故事,无过渡的画面的剪辑让人想起20世纪50年代的影片。从情感的流露、渲染上看,与超脱简直就是两种态度。恬适。如果画面的这样美了,不足确实可以不让人生气。不过,如果不是因为画面如此的美,我大概是不会主动去看这部电影的吧。
很多時候都不曾看過劇情簡介,想知道說故事的人能不能把話說明白。光影和鏡頭設計非常優秀,幾乎可作為參考教材之一,人物往往放置於畫面下半部分,上半的懸空若有似無地透露出神聖和虔誠,雖故事以人物為主線環境卻無處不在牽引。在畫面上簡潔傾向較自然,倒是剪輯不留半點多餘的意欲非常明顯,在這一點上若存在見仁見智,我覺得很好。聲音不過不失。全片下來並無刻意地壓抑或煽情,從頭至尾格調很順暢。好片。看到中半以為這大概是上個世紀的電影,啊,2013,足夠誠摯。
无根基的虚无感竟大于所谓历史的洪流(战后萧索单调的时代图景)中被压倒的人、宗教/社会的撕裂与信仰危机等等母题,黑白/4:3画幅/构图融汇成浓郁的画意摄影风格,突出平面空间以及画面主体人物的情绪氛围(面部雕刻)。形式的雕刻使得影像变得不透明了起来。彩色玻璃窗、红发皆无法被看到,一如潜藏在历史之后的无法被召回记忆——是沉痛破碎的缺口。姿态还是很好,坚毅地行走在未知的道路之中,直面矛盾/悲怆/荒凉的未完成状态。不回头,不停歇。
只言片语间,透露出波兰战后的创伤。每个人都是矛盾的集合体,而艾达的矛盾更是从她的出生就注定成为她的心结。这让她始终怀疑着自己,但是信仰不就要经过足够多的诱惑和怀疑,才能将其称作为信仰。所以她会跟主说,我还没有准备好,我过不了自己心里这关。那个年代的犹太人,真的不敢奢望太多。即便心中也渴望平凡的幸福,但艾达心里明白,这种幸福对她来说就是奢望,犹太人的身份注定她不能跟他永远在一起。也许,做个修女反而不失为最好的避世选择。
无疑是关于视觉的一次感官与风格上的零度效应的构造,用人物在构图的中大小跨度的对比来中和沉寂平稳的外在之下深藏的浓情,看似是性冷淡画风,实际上却是一股静压下的狂野之气,冰冷的外在实际上是一种克制的性感,却又不造作,反而有种走心的洒脱与奔涌,运镜转场之间尽显静水深流之势,女人的美在于掩藏也在于外化,头发顺下之时感受到了一种由衷的完美,终于明白冷战中那种绝对的高贵指代含义。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和选择的故事,更是一个女孩探索自己身份的寓言,找到自己是谁,这很重要。同样,从宗教修行的意义上来说,它是我们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必经之路,即便被遗弃,隔绝尘世,但我们的内心,一旦历经俗世机缘,最终总会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黑白不但文艺,还造就沉重和经典。配乐简直不能太完美。构图也巧妙。其中从坚定到怀疑再到试探和体验,“这就是生活”。四星
在当今的观众已经习惯35mm和变形宽银幕的画幅后,却利用传统的学院派来对片中角色所处的空间进行压缩。全片几乎无可不在的极度失衡的构图更是加剧了这一倾向,再加上固定机位和环境音为主的音声,令人讨厌的元素可谓是应有尽有。可是在如此出色的摄影元素之下,叙事结构上的缺失使角色的行为失去了逻辑。难道最终脱俗的代价就是成为癫狂者吗?
极简主义却暗含力量的构图典范,无论是黑白的画面和1:1.3的画幅还是把人物放置在画面边缘以及全片都用静止的固定镜头,无不带给人一种巨大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正是那个时代的波兰所承受的,经历了纳粹残暴的践踏之后又经历社会主义的高压,而艾达也在自我认知和自我信仰的崩塌与重建之下被压抑着,经历在世俗与上帝之间的徘徊。
人是否能脱离血缘、家族、国家、种族而成为完全独立而皈依于自身信仰的个体?Ida的故事多少有着EdithStein的影子,关于犹太人与波兰、犹太人与天主教的复杂命题。有意味的形式为故事增添了许多解读的角度,无法掌控画面的ida通过自我的选择终于获得了移动镜头的跟拍凝视,世界于她不再是静止的牢笼。
前几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又讲了一次景别,这次讲的更细一些,在讲述一些规则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这部电影,之前就看人推荐过。非常简单的故事,由寻根的过程变成了寻我,画幅比的变化影响内容表达,摄影上面相当出彩,有时候有伯格曼作品的感觉,黑白的质感,景别的反规则造成的大量负形空间,画面失衡,深刻的摄影秀。
81/100,导演的凝滞美学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极具美感的,4:3窄画幅 黑白影像 固定机位 “死空间”构图。但是相比于导演5年后的《冷战》,这部的内容实在过于空泛,导致影片整体成了空架子,内容无法支撑影像,显得过分“花瓶”。但是心理空间的营造很厉害,对于音乐的运用同样高级,作品也足够用心。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