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菲奥·阿拉达戈
编剧: 菲奥·阿拉达戈
主演: 西贝尔·凯基莉 / 德尔亚·阿拉伯拉 / Nizam Schiller / Settar Tanriogen / Tamer Yigit / Serhad Can / Almila Bagriacik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德国
语言: 德语 / 土耳其语
上映日期: 2010-03-11(德国)
片长: 119分钟
又名: 陌生人 / 当我离开时 / 当我们离开时 / When We Leave
当我们离开的剧情简介 · · · · · ·
影片讲述一个土耳其女子由于没有爱情的婚姻和家庭暴力,而和儿子一起逃到了德国。然而她发现,不论是在她的祖国,还是在这里,她都是一个陌生人,两个不同世界的陌生人。
--------本片赢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一项大奖和六项提名
《当我们离开》下载观后评论:
“当我们离开的时候,总得留些什么。”这是一个女性没有地位的社会,女人一旦结婚了,她的“所有权”就归属于她的丈夫,就连绝大多数的女性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然而一个社会总是有那么些个“异类”,女主角Umay就是其中一个。由于受不了丈夫的家庭暴力,她带着儿子cem回了娘家。见到久违的亲人总是异常开心的,然而当他们知道Umay为什么回来的时候,态度一下子转变了。母亲是个地道的土耳其妇女,一辈子遵循着传统的妇道,当然是劝女儿早点回去。父亲也是个传统的土耳其男人,一家之长,比起女儿的幸福,他更看重别人看待他的眼神,他不愿被人在背后非议。脾气暴躁的哥哥从小和Umay对着干,这回当然也是站在她的对面,就连她快结婚的妹妹,也不愿听取她所谓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的意见。只有弟弟Acar,是想帮着他姐姐的。
![当我们离开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046271213.jpg)
!!!好气啊刚刚写了超出短评字数不小心按了返回全没了!(让我原地爆哭一会 (˵¯͒⌢͗¯͒˵)为什么没有存草稿的功能,为什么!!!)酝酿好的情绪被自己气没了,呜哇哇。那就简而言之吧(还是好气!!!)上周看的忘记写了,刚刚突然想起来。在女性地位低下的社会背景中的离异妇女,竟然会是家庭的耻辱,女主孤身带着孩子仍是期盼家庭的认可,最后换来的是爸爸派哥哥和弟弟去杀她,而这悲剧又以孩子替她死去收尾,长久令人叹息。(我误删的那段好像不是这么写的 ( ̄⊿ ̄))整体看来还是挺压抑的,丈夫暴力且无理,居然能在女主刚引流完的晚上强行那啥,属实畜生。原以为回到娘家是有了庇护,却如履薄冰。害,怎么说呢,如果是我,我应该就直接带着孩子找一个没人认识我们的地方开始新生活,不去为父母平添麻烦,告知后远离。(胡言
![当我们离开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046718304.jpg)
“我太不幸了 妈妈 你想让我这样吗?我再也不能忍受了…我再也没有力气了”当丈夫又一次家庭暴力以后 她再也无法忍受了。在一个寻常的早晨 她带着儿子离开伊斯坦布尔 回到德国。可如果亲人也靠不住呢?当父亲打电话求情 丈夫坚决不接受她 母亲劝她把孩子送回去 大哥把她推倒在地 强行要把孩子送走。她无意伤害家人 只能把刀划向自己的手臂。深夜 在家人的咒骂中带着孩子离开 她决定签字和家人一刀两断时 却惊觉无法割舍 她努力去靠近家人 回忆中 也只有家人的好。可那个曾邀请她参加婚礼的妹妹现在对她没有好脸色 那个曾说“回来吧 我会帮你”的弟弟现在怒目圆睁。唯一的精神寄托——孩子 被“荣誉处决”。她终于离开了 她曾想在离开前给家人留下什么东西 没想到 她终于离开了 却只有她的儿子留了下来。
![当我们离开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047277493.jpg)
1.不能因为他打你一两下你就离开他呀!难道我们养大你就是为了受人非议吗?女儿的幸福不重要,荣誉大于一切。亲情在荣誉面前屁都不是,究竟是一个民族本性如此,还是被宗教塑造成这样?2.餐厅经理明明白白告诉厄梅尔,在名声跟你之间做选择,你的家人永远不会选你。厄梅尔好像看不透这一点,还是希望父母家人能重新接纳自己;丈夫家暴自己虐待儿子,可以果断地选择离开丈夫,家人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自己,厄梅尔却一次又一次的去祈求家人的原谅;断了跟家人的羁绊,换个地方生活,儿子是不是不会死?3.怎样的教育,怎样的社会环境,怎样的宗教理念,让荣誉谋杀这种事情在21世纪一次又一次上演?
![当我们离开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047379661.jpg)
女主一开始的反抗都是的合情合理,但看到后面却发现有点不靠谱,如果没有强大的能力去改变一切,那么下场会是什么?女主貌似不单要反抗、独立,也要家人去接收这种抗争,女主不是外星人,难道不知道这样做不单最终害了自己的同时也把家人推向深渊,至少影片上女主后来的德国男友对她不差,为什么不一起离开呢?去妹妹的婚礼那个场景都有点不靠谱了,其实刚开始女主完全可以带着儿子去另外的地方,感觉女主很杯具!既想要自己所要的生活,同时也把家人逼到了“荣誉谋杀”的地步,真是双方的悲剧。
![当我们离开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047266494.jpg)
太痛了。土耳其和国内舆论环境还是很不一样的,在中国没有人会因为离婚而承受这么大的偏见和痛苦,制度和认识上的缺失造成了女性反抗就要被消灭的结局。全篇的女性视角,讲述得除了女性的不平等,还有女主角和家人的关系,舆论压力,性别观念的不平等告诉人,爱不能拯救一切。最后父亲的原谅来自什么呢?小儿子还没有被社会同化,仅存的亲情和良知让他没有开枪,但大儿子的思想已经固化和难以改变了。父亲病倒未必全是由女儿而起,然而枪口和利刃都对准了她,足以见社会对女性的恶意之大。
![当我们离开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3046689079.jpg)
#豆瓣春日影展# 第十部:令人窒息的女性生存现状再现。纵视听语言稍显粗糙,仍不掩其生猛真实的力量。片中看似高度戏剧化的情节,实际上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刻发生着。作为女性,在这个世间遭受的恶意实在太多了,难道我们的宿命就是不停地从一个牢笼跳往另一个?!看电影的时候,没有关闭弹幕,看到有几乎九成的人发言说“女主活该”、“女主自作自受应该被打”、“我一点也不同情她了”等毫无下限的话,我不知发言的人是男性还是女性,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他们都不配为人。
8.17分 宗教是狂热的,他会使人们的行为不由自主地靠近自己所信奉的教旨。就像厄梅儿所遭遇的一切,只是始于她的一次“携子逃离”,逃向她所笃定的“现代社会”。背离了自己原生信仰后,“考上大学、嫁给爱情、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的梦想不过成了厄梅儿又一种精神寄托,她再度陷入新的宗教狂热。一次又一次的逃离中,前途渺茫的迷失感、无所依归的孤独感和背离一切的负疚感层层袭来,才将事情引向无可挽回的结局。当“我们”离开时,留下了什么?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
人啊愚蠢又高傲的人啊,为了谎言构成的信念实施的恶行,比动物都不如,动物尚且能有的共情力,到了人类这儿,怎么就有那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去作恶呢!从来如此作恶多端,看到最后弹幕“可怜了孩子,找了这么个妈”“她是这样宗教文化长大应该很清楚但她便要反抗”“活该是你自己把孩子害死”镜头里抱着死去的小孩的女主,眼眶忍不住湿润,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充满着罪恶,可悲的不是那些故意作恶之人,可悲的是那些不自知的人们。人类的世界不过如此,人类的世界不会更好。
《当我们离开》:快要裂开了,一滴都哭不出来,已经分不清是荒诞还是现实,也许种种荒诞的行为放在伊斯兰教语境下就是现实。宗教,无限纵容着的男人的暴力,放任被一次次摔在地上布偶般的女人。男人随意挥舞拳头是合理的,而女人只是想要生活就能成为家庭的耻辱。父权社会的人类文明是非人且可笑的。她背负着那本不该存在的名誉压力,像黑洞一般吞噬来自至亲的恶意与漠然,却换来弟弟的枪口与刀刃
压抑、残酷、冷漠。人性的冷漠才是杀死小澈的凶手,道德的伦丧,让厄梅尔无处可逃。你如何能想象掏出枪对准自己的竟是自己抚养长大的亲弟弟。原来爸爸对着厄梅尔那句:原谅我,孩子。并不是忏悔,而是预谋的残杀。小澈最后那句“很痛”深深刺痛了我,何其干净单纯的孩子,最后沦为教义的牺牲品,母亲抱着已经逝去的孩子消失在荧幕。多希望小澈没有死,他们真正开启了新生活。
认为单单理解成女性压迫窄化了电影的主题深度,虽然故事主线发生在女性身上,但每个个体都有为自己争取幸福及荣誉的权利。同时,我们又处在被环境规划内的范围,思想本身必然受限于外界行为,在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化隔阂导致的群体舆论从而对人本身造成的伤害是极其令人心痛的。由于文化差异我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电影人物的心理情绪,但还是为人类承受着共通的苦难而次次流泪。
乌麦伊长了一张酷似莫文蔚和MaggieQ的脸Cam实在是太太太太太萌了和我们在伊朗看到的很多小朋友一样眼神闪烁充满活泼即使有这么可爱的颜值担当我还是被骗子压得不轻最怕的就是那种突然爆发前一秒还在好好的吃饭看电视说话下一秒就可以对你破口大骂拳脚相向简直心理折磨开始我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是哥哥弟弟这些家人非要杀她不可后来看了关于荣誉谋杀的影评才有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