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岁的里克来自欧洲,是一名医生。急需一个假期的她,踏上了前往直布罗陀的旅途。但是她的梦幻假期很快就破灭了。风暴过后,她发现附近有一艘遭受重创的难民船。这艘超载的船已经开始漏水,如果她不伸出援手的话,一百多人就会淹死。尽管发生了一连串不愉快的事情,她还是在所剩不多的时间里亲身经历了友情、感恩和团结。
第42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电影竞赛 火鸟大奖(提名)
《怒海仁心》下载观后评论: 外媒一直拿它跟All is Lost對照,我是沒看過,對我而言Styx就像是Captain Phillips 遇上 Fire at Sea,把視角濃縮到個人的道德抉擇,對比歐洲整體對於難民問題的置之不理。前30分鐘拍女主角的出海過程太過冗長,一直到遇上即將下沉的難民漁船才立馬進入主題,把觀眾抓著不放直到最後一秒。但是這樣的個人觀點是否能夠普及化成為標準?女主角迫切想救人,是出於個人的道德感?還是身為救護人員的職業病?是否每個人面對難民問題都該出手相救?Fire at Sea運用對比讓觀眾對難民兒童產生同情,那是一種殘酷的呈現;反之Styx並沒有將觀眾放在同情者的位置。Styx要談的不是難民議題,而是外界對於難民問題的觀感和處理方式。
以一个女医生独自航海为背景,主要就在于这趟航行遇上非洲难民船,女医自己航行再大的风浪都能渡过,但遇到难民船时却在离开与援救间揪结,这当然与她的医生背景有关,而影片中女主不断与海巡单位请求救援,也像邻近的邮轮发出请求信息,却都等不到救援船前来,更令人心寒的是原本友善的邻近船,在听到是难民船就刻意远离,这种现实的状况也是影片主要控诉的,西方白人世界的海巡救援队,却对于难民船遇难采取半放弃态度,这部欧洲的电影也利用这部部影片,控诉以美国为主的北大西洋海巡单位,明显的意有所指,也等于延伸讽刺美国当前政权的冷漠,但影片利用极少的对白呈现剧情,也将女主角的角色个性刻划的相当清晰,是影片最有价值的部分。
解救难民最好的办法,不是扬汤止沸让其成为国际难民,去改变其他国家的人口结构和民族成分,酿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而是帮助其国家实现安定、和平和发展,让难民自食其力,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其他的一切仁心也好,仁术也罢,不过是惺惺作态的口号和互相攻讦的手段而已。 “当思来处”,否则,悲剧只会不断重演,满足局外人的窥阴癖和局内人的虚荣心而已。有意思的是,被救的人很快把自己当成主人开始颐指气使,这就是你们想要引进的先进文化吧?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敌在本能寺!
从未想过一个女人还能过上这种想出海就出海,想开船就开船的潇洒日子,这得有多大的胆量和学识和船技才行啊!我担心是是一个人开船,睡觉的时候该咋办?会撞上其他的船或礁石吗?不可否定一个人在海上航行的日子是多么惬意,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艘白色的帆船在缓缓航行,女人倚坐在船边,看夕阳西下,那金黄的光亮温柔地映照在她脸上,此情此景并不是大多数人能享受到的。影片的后半段是对现实生活中海上难民问题的探讨,不说也罢。
四星,但是太爱人性的题材了给了5星。过程中高潮拔得太高,结尾实在没法再往上提,反而显得有种高开低走的感觉。故事背景太适合说人性了,视而不见太冷血做不到,直接上去救不了这么多还是会死,救一部分不现实没准自己被杀,远观找救援眼看着人死也被折磨,所以不管怎么选,人性,复杂。海岸警卫队来救,这么多人的法律问题怎么处理,小男孩自己已经被救没理由不管其他人,沉船上的人,求生的欲望,仅此。
该给的镜头不给。老是一个主角在那看着就呆了然后也不给镜头这他妈是要我猜吗?我有这心情我看你这SB电影?还有那黑人怎么回事?别人救了他连一句谢都没有还把人推下海?如果这样直接开走了医生不就直接死了?开玩笑了吧?这整个一SB电影,无语了。没有剧情还好,前面女主一人游泳晒太阳看书都比后面那故作神秘要来的有意思的多。后面的都什么鸡儿玩意啊!
三十多岁的德国女医生在假期独自一人驾驶帆船,前往一个原始森林岛屿,艾莎格雷号帆船补给充足,海景怡人,一次暴风雨过后,女医生发现一艘遇难船只,几百难民命悬一线,呼叫海岸护卫队后,海岸护卫队让女医生不要靠近,以免发生意外,一个黑人小男孩跳海游到帆船,女医生不得不救下,小男孩醒后向女主求助,女主陷入道德和现实的挣扎。
#Berlin2018# 全景单元开幕片 观众选择奖第二名。戏剧冲突还不错,不过开头就太冗,急救或者直布罗陀的戏毫无必要。没有美化难民(推下水那个细节棒极了),女主的反应和选择都比较合乎理性(虽说怎么看都像是默克尔被小男孩照片逼得开门接纳难民的隐喻),也不算一味圣母,看起来难民片已经开始反思了
影片前半段是医生开着自己的帆船去一个岛屿,很享受这种一人一船的经历,我是没机会拥有了,影片后半段就是讲诉救不救难民了,很纠结的问题,去救,不能全部救完,也有可能导致自己和全部难民一起葬身大海,不救自己的良心过意不去,最终是去救了,但是有很多人已经死掉了!她良心应该收到了煎熬吧!
沒看到有人談開頭為何要拍那麼久的猩猩,那是進化論中,接近人的那一步,也是所有人來自的地方。這樣的開頭就是對那句問國籍與兩種截然不同的搜救行動一種諷刺。另一個奇異的點,居然結尾我看到的是一個個身披金色保溫紙和的小孩被保安人員推著經過窗前,而朋友看到的是被抬過去的屍袋,求答案。
全片主要分為2部份,上半為海上之旅,準備充足的投入大海,獨自一人面對大自然,下半為難民船之生與死及人性的決擇,小帆船一人之力及物資如何拯救滿船之難民,當中的隱喻清晰可見,除了二戰題材外德國關懷之情時常可見,此為其一,整片較平實而描寫世界現況,天災還可人禍實在令人太疲倦了
6.5分。这片子前半段是怒海,后半段是仁心。开场海上漂流的戏份其实还有点意思,一人一船,同大海相比的渺小。后半段变成拯救难民船,这其实不是我的菜,不过最后竟然是以这样一个略显真实而不完美的结局收场倒是让我有了那么点小小的惊喜。果然欧洲的左倾开始转向了呢~~~~
欧洲难民危机背景下的创作,救与不救都是人性的考验,可以和今年奥斯卡提名纪录片生命之舟对比一起看;片中的有些详细繁琐的细节(急救、航海),可以看做是对于对营救犹豫的对比,隐含的再次证明:医生救人、风暴中执行航海任务都是小技,面对良心选择才会让“人”难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