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的偏僻山村小学里,一群孩子在课堂里聆听老师讲课。在检查作业的时候,老师发现穆罕德屡次没有完成家庭作业,于是严厉地批评了他,说如若再犯立马开除。老师对学生强调这是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规矩。当天放学后,小男孩阿穆德却赫然发现自己把同桌穆罕德的作业本带回了家。听懂了老师的谆谆善诱,所以阿穆德明白这作业本就是穆罕德继续听讲的凭证。为了把作业本还给同桌,阿穆德曾希望母亲和祖父可以施以援手,但是均告失败。所以,他只能孤身前行,到对面大山里的村落去寻找同桌,归还作业本。然而,由于不认识同桌的家,所以他处处碰壁,遭遇到了无法想象的艰难险阻……
本片获得第42届戛纳电影节艺术电影奖。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下载观后评论:
昨天是阿巴斯诞辰80周年,这也是他乡村三部曲的第一部电影,也让他开始在国际电影界崭露头角。伊朗之所以能拍出享誉全世界的儿童片是离不开伊朗本身这个国别背景的,一样淡如水的故事要是放在其他国家或许就是不成立且很难获得多少关注,而伊朗因为其早就被主流意识刻画成专制、落后、保守的印象,于是外界在审视伊朗电影甚至是儿童片的时候都会尝试提取片中的文化政治隐喻,会分析每个人物背后代表的阶层,每段话中可能存在的言下之意,而伊朗导演在这种长期熏陶下或许也会形成某种自发的潜意识,更加主动地在电影中进行隐喻性的表达,进而产生类似于中国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相对于西方的“他者化”,于是就出现了伊朗在现实中反复遭受西方国家的制裁蹂躏,而伊朗电影则在国际电影节中反复斩获殊荣的两级状态。这个中滋味很好奇伊朗本国人民的评价。
阿巴斯乡村三部曲之一。慢慢的重复,重复的可怕,却拍出了比生活还真实的味道,我们看到小男孩拿错作业,顾及朋友被开除的担忧,他来回跑了好久特别那个zzz的山路好美,太不轻松,一方面要向打听何处是同桌的家,一方面要惦记买面包回家,而且还有作业。我们看到伊朗人对孩子如此苛刻,每一个孩子都要从事劳动,还要面对恐怖作业,带着这种服屈从服从式的教育成长,暗示着某种积蓄的崩塌。看到后面突然风起云黑,开始惦记小男孩如何继续如何回家了,幸运他遇到了一个和蔼的老人,整个村子的门都是他做的,他像历史一样,却也难免犯错。从鸡叫不停到狂风大作,乡村的时间既漫长又快速,到了尾声我们开始担忧回家后父亲的责打和第二天老师的霸权如何发生。剧情非常简单的一个片子,拍得如此打动人心,一切美好都在结局书中那朵小花里绽放。
“当我们疲惫的时候,打开一扇窗,就是艺术、就是诗歌。”很多年以后,我一定会忘记很多细节,但是片尾苍白作业本上的那只小黄花却绝不会被忘记,这副画面就是诗歌。后半程老木匠和阿穆德从启程到分手,没有色彩的黑夜里却流动着木窗背后的缤纷。“爷孙”这趟行程最终无功而返,就像木窗:岁月背后的努力已经化作了光影,使用者不再感概木匠手法的精巧,只苦于生活中的平常。但这阻挡不了偶尔为之打开的一扇窗,打开深情,放出寂寥,阿穆德向阁楼间的仰头期待得到了老木匠“深情”的回应,这份“深情”不是语言的呼喊,也不是身体的演绎,而是最澄澈的陪伴、最简单的温暖——爱或人性的短暂拾得。爱如黄花一般,路间偶有所得,也尽遗忘,直到在下一个路口重逢。
1.充满规训的伊朗社会,老爷爷脱鞋的特写演绎到了极致,更不用说大量出现的晾衣绳、门窗和墙体;2.孩子和大人的关系是极权的隐喻,不被听见的声音,得不到回应的请求;3.之字形的山路,上上下下的街巷,特别是老人机械地将石头扔出门的那一幕、孩子三次抛床单的那一幕、开头和结尾教室内重复的日常...都映射出希绪弗斯式的抗争;4.简单的旅程被描绘成惊心动魄的冒险,黑暗中的犬吠和波斯花窗的投影构成一个儿童想象中的光怪陆离的世界;5.对生命、个体和记忆的质询,一样的名字,一样的衣服,一样的作业本,一样的门窗,你是谁,你从哪来,你到哪去?老爷爷履行仪式般地关上窗户,意味深长...
伪纪录片式无敌佳的现实主义影片。总被大人忽略声量的小孩象征着成年人中同样被“大人”排除在外的边缘底层,在片中他们是落后的村庄里被“剩余”的老年群体和只能试图将苹果卖给牙齿掉落的老人的商贩;同时,快速奔跑的小孩也是社会现代化转型的象征,拒绝现代化的老人只能目送着他渐行渐远。当小孩学会了“灵活”对应教条刻板的教育系统,被抛弃的“规矩”对应了“传统”的失落。在开放性的叙事里,片子包含了丰富的含义以待读解,但标准答案却始终在路上。PS:听说万玛才旦受到阿巴斯影响颇深,果然有着相似的开放与解构风格
对普通人的深切关怀是阿巴斯影片的最大特点。该片把镜头对准儿童,表现其深邃的情感世界。非职业演员,即兴式的表演,把握生活节奏与现实主题。展现一个小孩为了把作业本还给他同学的过程,叙事如泥土般清新自然又隐含幽默调侃,其中还包括对伊朗传统价值观的展现,如老人让小孩去买烟谈及教育孩子的观念,对现代化进程的隐忧,对传统的坚守如另一个老人对小孩讲述自己年轻时与弟弟一起做木门,而现在人们大都换上了铁门,后来弟弟与侄儿去了城里,而老人去城里却找不到一样喜欢的东西。
小学有一次放学后,跟着一个班里的一个小太妹,跳上了一辆跟踪班花回家的长途汽车“冒险”之旅,快到目的地的时候,终于被班花发现,于是不得不收留咱俩,三人,一夜一床,胖胖的我穿着班花的小睡衣。初中时,又不听爸爸劝阻,非要去一个学霸同学家过夜,她们家里条件不太好,但也勉强收留了我。那两次,爸爸都担心得不得了,即使工作完到很晚,也会在和我通话后,跋山涉水想尽办法来同学家,偷偷在门口看我一眼才离开。除了这些,我还记得同学家里的稻谷和潮湿的香味。
四星半。他和他家楼上那个男孩是什么关系???最后他爸没对他暴力是我最大的安慰,虽然是冷漠可能还应请不定的样子。爷爷是个一套垃圾理论的废物。他妈虽然一个劲指使他干活,又一个劲打扫他学习,反而倒打一耙,但是那份晚餐之类的细节可以看出还可以,爱还是有一点的。不能完全对孩子负责和培养的家庭没资格生孩子。他和同桌朋友相处那么友好亲密,但是不知道地址。最后那里同学往后边传那个皮书包没看懂,是老师的包吗。
想起二年级,要在一天内完成整本抄写本的作业,半夜边哭边抄,后来我爸趁我睡着帮我做完了,第二天我因为害怕老师认出字迹,又边哭边擦掉,后来回到教室,才发现自己理解错了作业白忙了一场。当时作为小孩子那种面对权威时不由的紧张和心虚,我现在依然记得。大人们总是喋喋不休地谈他们的教育方法,却不会去倾听孩子的话语,感受他们的内心。有一种电影,不需要花哨的语言,深刻的哲理,却总能触碰观众内心最柔软之处。
小男孩单是站在那儿我就已经母爱泛滥了。前半部分直给的比较多,比如小男孩和妈妈的对话、街头爷爷们的对话,那种成年人对于孩子的忽视与不屑,特别真实,也特别让人心碎。年龄与辈分成为专制的武器,好悲哀。后面手工做窗户的老爷爷,以及黑夜里的与小男孩的同行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段,两个真诚而纯粹的人,路过窗户映出的千姿百态的风景。阿巴斯在这部分影片里就只有一个问题,用俗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初心在哪里?
第一部阿巴斯。戈达尔说的没错,我服了。结尾那个镜头我看了三遍,刺中了我的心,这是真正的天才能想出来的镜头。以小见大,大师手笔,平淡无奇的故事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伊朗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从纯真到复杂,从热心到冷漠,人到底是让什么的东西迷失自我的?不知道小男孩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希望他能永远记住那个疾风的夜晚,带着他走过几条街的制作门窗的工匠老人的话吧,不忘初心。
87分钟将伊朗农村的面貌描写的如此详细却有深度。老人中年小孩三类人群,老人的守旧刻板,中年的力求突破,但是在他们眼中根本没有小孩,当然善良的人还是在的,还有一类就是经常被遗忘在深夜收衣服给孩子拿食物的母亲。几近纪录片的风格,纯粹的人物,小孩在成年人的社会里飘荡,但是纯真使得他不忍伤害了老人的善心,虽然是错的地方但也不说,一如夹在书中的白花,那么纯洁美丽。
去年听戴锦华老师的大师课,就一直想找来看。其实看过有一周时间了,想着好好写点东西,毕竟挺喜欢也挺有感触的(当时)。好吧,现在真的就淡了,感觉更写不出什么了……所以以后还是有想法就先记下来,然后再看情况完善吧。简单的故事,曲折的线索,古老的村落,各说各话的人。老木匠的陪伴是否因为孤独?焦急的心灵是否突然被一阵狂风叫醒?你到底在哪?我最好朋友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