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笼民 张之亮
香港人口稠密,为数不少的老弱贫苦人聚居在人口密度极大的旧楼床位,各以铁丝网围住,密密麻麻地困在俗称“笼屋”之内。青年毛仔出狱后亦入住“笼屋”。公寓管理人员接到业
香港人口稠密,为数不少的老弱贫苦人聚居在人口密度极大的旧楼床位,各以铁丝网围住,密密麻麻地困在俗称“笼屋”之内。青年毛仔出狱后亦入住“笼屋”。公寓管理人员接到业主收回楼宇的律师信,众笼民无处安身乃央求议员援助。徐、周二议员为讨好小市民以扩大竞选势力,遂答应替他们争取利益。而徐议员原受聘于业主发展公司,因此以厚利怂勇毛仔骗得大多数笼民的签名以诱骗笼民自动搬出。当毛仔得知真相后,不愿成为出卖众人的罪人,决意偷回名单。但到了强行拆迁之日,消防员及警察破门进入笼屋,把自锁笼内的笼民拉走。在一片喧闹谩骂声中,笼屋终成规划环境下的历史陈迹。《笼民》下载观后评论:
正宗粤语对白字幕,盏鬼又得意,深得我心。原以为这种笼屋生活相必是凄惨又贫苦的,切莫轻易置评,片中展示的笼屋生活是安贫乐道,团结有趣。是的,居住在笼屋的是香港底层星斗市民,美其名曰“华夏男子公寓”,实则是大屋里的一个个逼仄如棺材的铁笼子,他们拥有的财产寥寥可数,没有妻儿家室,单身寡佬。但笼屋于他们而言,不仅仅遮风挡雨有瓦遮头,更是报团取暖,互助互利。一起吃糖水,一起说笑话,一起爆爆粗,有泪有笑有悲有乐有甜有苦有酸有辣,人生的寂寞路上,携手共进。片中塑造的角色大都性格鲜明,给我印象深刻。在时代的巨轮前,一切灰飞烟灭往事如烟只可追忆,那些笼屋,那些情谊,那些回忆,那些生活。存在即合理,也许我们没有那样的经历遭遇就无法给予公正的评价,旁人眼中,笼屋生活凄苦,但不乏笼民眷念不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罢了。
铁丝网隔断了空间,却无法隔断世间冷暖。收楼函打破了宁静,却不能打破邻里乡情。这里的住客或许没什么文化,却透露出一种真诚。这里的故事或许没什么稀奇,却传递出一份感动。正所谓:人生是孤独的旅程,我们在各自的笼子里徘徊,却终究没有逃出命运残酷的安排。杯中美酒尚有余温,笼中之鼠白骨皑皑。张之亮巅峰之作,放在香港电影史也能排上号。傻子和道士是本片的两个题眼,一个说:听话就有的吃,不听话就没的吃,就连喝茶之前也要吓一下,说吓一吓更好喝,这里面的弦外之音只要不傻都听得出来。另一个说: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笼子里的人和笼子里的老鼠其实最后都一样,只能被笼子以外的权力鱼肉。小笼子,大情怀,时隔多年后,香港电影再也找不到如此朴素而平实的群像刻画,如此自然而流畅的镜头调度。曾经的批判精神似乎都被关在了笼子里。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分两次看完。字幕都是广东话,晕晕哋。遗憾在hk三年没有真正目睹过笼屋和里面的生活情景。听说有个导赏团专门带人参观发生过震惊社会凶杀案的宅子,预约即可参与。这些繁华闹市囊括了所有的人情冷暖,在公屋劏房里的“早晨”和hellokitty里的碎尸都来源于同样熟悉的市井隔离。“隔离”这个词没记错在粤语里有邻居、隔壁的意思。这么一看“隔离”还真是淋漓尽致表现出了后殖民地两种制度下的人与人关系。虽然近却界限分明,即是是笼屋里仅有的一张床的容身之所,也必须要查理的洋名表征自己。片子里每日轮流共享水龙头,你漱口来我洗头的平地公共空间上,那个用手指着天空让大家看直升机飞过的画面,很绝妙地呈现了最底层仰望高处奢华、抱团取暖的生活现实。一个个方块状的笼屋配上一把锁,是人生孤独旅程的最好隐喻。
如果当初真的为了附和电影分级而改写台词的话,那么《笼民》也将失去它独特的色彩,本就是一群被生活逼到地狱的人,又怎么能要求他们的话语之间透出绅士的味道呢?香港寸土寸金,总有一群人是被逼到睡在天桥下面,不管是流浪者还是乞讨者,终归是一群没有家的人啊。笼民比他们强,还有几平方米的地界,是他们的私属空间。像是现在大学宿舍上下铺的床,然后四周围上铁丝网,这就成为了一个人的家,不过这样的家也是租来的,为了顺应城市的发展,这里也要被业主拆掉了。这些笼民,连几平方米的家,也都守不住了。香港电影拍了太多的小人物,但却很少有这种即使反抗之后也毫无用处的小人物。一百四十五分钟的电影,就像是很久很久的生活,众多的人物依次登场,甚至找不出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戏骨飚戏,他们在一起,便是笼民这个群体啊。
《笼民》这部电影没有从上帝视角去审视20多万住在笼屋里被城市的钢铁森林羞辱的人。该片是香港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描绘了底层人的生活群像。底层人民有狡黠的一面,生活上又会守望相助,没有被刻意美化;权势人物也非仅仅唯利是图,他们会做秀,也会实地体察了解民情,做出双方满意的让步;代表政府的警察和消防人员,他们更不是爪牙的形象,对某些事也会通情达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记忆最深片段的是中秋节笼民们虽处在几天后可能无处可去的困境,但大家仍然可以欢歌载舞,乐观面对生活。随着政府旧楼拆除计划的强制执行,“笼民”们将自己锁在笼子里做最后的抵抗,结果他们一个个连人带笼被搬到大街上。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
错落凌乱的笼屋和如火柴盒整齐堆砌起的高楼大厦不过是牢笼的一体两面,笼民时刻上锁的铁丝笼和最后把自己反锁在里面抗拒搬迁,笼子实际和他们内心的一块不允许被触碰的“自留地”一样,是退无可退的“安全屋”,结尾电视媒介的切入让观者和普罗大众的视线交叠,这样如此先锋的处理手法在九十年代初的香港电影中绝对属于异类且难能可贵。最后毛仔和三位鬓发斑白昔日邻居隔网而立的画面喻意过于明显并有画蛇添足之嫌,实际上在搬迁一场戏中镜头对着笼屋地上的两个木箱,阳光透过一个箱体上三个窟窿形成三道光柱,而门外消防员用锤子叮叮当当钉死屋门的时候就可结束了,因为彼时已臻于完美。
雖然片長兩個多小時,但是節奏控制得很好,完全不覺得時間長。好多老戲骨,演技都很好,他們都應該得獎。裡面的區議員讓我想起參加“窮富翁大作戰”的田北辰,講就一堆大道理,其實不過是做SHOW。對比一下今日香港地,那些底層居民住的地方,过的生活,其實比籠民好得了多少?香港電台有一集講底層百姓生活的,十幾年了我還記得很清楚,拿綜援的老人家每天撿紙皮幫補生活,錢很少,每頓飯就是一樽白豆腐拌飯,連肉都吃不起,其實從那會兒我才意識到香港貧富差距之大。前兩年住銅鑼灣五星酒店,晚上透過窗口看到隔壁居民樓房子裡面的侷促、雜亂,真是感慨。
说是电影更像是纪录片,是那种记录香港底层人民生活的写实片,同时还夹杂着对政治的控诉,我们只不过是蝼蚁鼠辈,又如何同强权势力抗衡呢,我们无法改变这恶劣的生活环境,我们没有基本的人权,我们有的只是痛苦与辛酸。那在笼子里面的人民和现在住在地下室、隔间等的人民差不多,毫无私人空间,也毫无个人私隐可言,连人类基本的隐私权都剥夺了,还谈何梦想与生活,生存尚且如此艰难。惊叹于张之亮对于底层人民深入的探究与思考,也惊叹于其揭露政治权利手段黑暗与可恶的勇气,若多一些这样的导演,我们能够看到的社会现实会更多一些。
清拆日前夜的中秋party,那一组长镜头很有《监狱风云》的气势,可是监狱至少不会被拆迁呢。如果不是别无选择,谁又愿意像猩猩一样困在笼子里,誓死不出去呢。对议员来讲,笼民是道具。对政府来讲,笼民是累赘。笼屋里的住户,正所谓人如蝼蚁,衣不蔽体,他们又有多大本事和本钱,去“跟规矩”,去“民主协商”,去comprise呢?技术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个的长镜头,从明亮的阳台狭窄的“碌架床”,细节讲究,各个老戏骨演技都很感人。黄家驹的话,不谈他的演技,他的眼神很明亮,很清澈啊…
影片以笼民处境,喻指港人在当时即将要面对的97问题,从而勾勒出一幅众生相。《笼民》从编导、摄影、美术到演出都十分认真,在狭窄环境的长镜头摄影、以电视直播交代清拆均见匠心。黄家驹饰演刚出狱的毛仔(这也是他的电影遗作),廖启智演智障的太子森,老牌演员李名炀演七十一等等,精彩人物多不胜数,群戏幕幕好看。影片对蚁民受民意代表戏弄、被财团剥削的批判,放在今天依然具备参考价值。我们在笼里还是笼外,是看还是被看,也就更难说清了。
今时今日回看依然伟大而讽刺,四十年以上的楼全部要拆,所以连人带笼拖出来,体面人们哪管是不是你家、今晚你要睡在哪?天桥底要干净,城市要发展,而底层的人们出路不知道在哪里——听起来耳熟吗?然而张之亮拍得很克制,中间几个关于笼屋内的长镜头简直如温暖的长歌,就连对政客们的讽刺都是绵里藏针的,群像如此精彩有赖于一众老戏骨,乔宏李名炀黄自强泰迪罗宾谷峰刘洵胡枫简直每一个都有资格拿最佳男配角。
在永不翻身的生活底层,每个人都有选择把生活过成喜剧的权利。但是权利之间也分大小轻重,当被捕杀的笼中之鼠侵害了人的权利,等待它的结果只有被消灭。看着结尾被抬出的危楼的一个个笼屋,仿佛在笼中的不是人民,而是鼠辈。非常出色的群像戏,每一个主要角色都刻画细致,包租公的无奈、泰迪罗宾的缩骨、7-11的随顺……相信多数香港演员来自底层,才能把底层的悲哀演绎得淋漓尽致。
结尾以笼子的视角看到社会新闻,正应了道长的那句话,真正生活在笼中的人,乃是观看笼子的人。底层笼中人且能抗争,笑嘻嘻的真实地面对每一天,笼外的良好市民却身首异处,步步身不由己。好喜欢妹头啊,妹头围个围裙煮糖水给你喝,每每经过你的床铺,都问你肚不肚饿。中秋天井开趴体那场戏,刘勋和谷峰,都开腔说白话了,那一刻恍觉时空挪移,俨然一个京城四合院吵吵闹闹的夏夜。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