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弗兰克·卡普拉 编剧: 西德尼·巴克曼 主演: 詹姆斯·斯图尔特 / 琪恩·亚瑟 / 克劳德·雷恩斯 / 爱德华·阿诺德 / 托马斯·米切尔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39-10-19 片长: 129 分钟 又名: 史密斯游美京 / 史密斯先生上美京 / 民主万岁 / Frank Capra‘s 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 IMDb链接: tt0031679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的剧情简介 · · · · · · 美国的一个小镇,Jefferson Smith(詹姆斯·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饰)是当地的童子军的首领,深受青少年们的喜爱,被选为新的参议员,来到了华盛顿。遇到了他父亲的老朋友,同为参议员的Joseph Paine(克劳德·雷恩斯 Claude Rains饰),并且迷上了Joseph的漂亮女儿。单纯的Jefferson从来没来过华盛顿,在华盛顿闹了不少笑话,被媒体纷纷取笑。Joseph让Jefferson起草一个提案,并让他的女秘书Clarissa Saunders(琪恩·亚瑟 Jean Arthur 饰)协助Jefferson。然而Jefferson却发现,他的这个所谓参议员不过是其他老谋深算的参议员手中的木偶,他发现了他们一个巨大的阴谋。Jefferson决定以自己单薄的力量来对抗那群人,来改变这个腐败的政治环境。到底他能否成功?史密斯先生的华盛顿之旅会如何结束? 本片获第11届奥斯卡10项提名,赢得最佳原创剧本一奖。
《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下载观后评论: 二战时期的美国,在意识形态上还左右摇摆。一方面,主角对美国的国父们、林肯、独立宣言这些美国精神的象征物充满敬意。而另一方面,主角所面对的问题确是资本主义的死结:国家的方方面面都被资本家所劫持。政治议程被操控,议员被收买,民意被伪造,媒体可以按照资本家的意志去任意抹黑主角。然而这些确是美国体制所解决不了的,最后只能靠资本家阵营内部核心成员的反水,主角才能胜利。然而讽刺的是,现实中,资本圈的核心成员是不可能良心发现临阵反水的。所以现实中的史密斯不可能胜利。电影也带给我们两点启示:1、人民想要战胜资本家,必须掌握生产资料。主角之所以能对抗媒体的抹黑,是因为自己手上也有份小报。2、发动群众才是资本的克星。正如电影展现的,任何制度、法律和政治都不过是资本家掌中玩物,在制度内是休想打赢资本家的
“The only cases worth fighting for were the lost cases ”理想主义者注定失败,但却永不停息得渐渐改变这个世界。Frank Capra是典型的美国式民主的理想主义者,渴望建立一个雅典城邦式的民主国家,将社会福利普及更多的大众,而将希望寄托在社会精英身上。在我看来电影充斥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完全被资本家垄断的权利,残酷的舆论战争;正如Smith所说:’Guess that Taylors and Paines put them up here so suckers like me can read them ‘,我并不是个理想主义者,Is that democracy?Is that freedom?No,it’s a lie!
政治正义励志鸡汤和美国主旋律的胜利,不是剧情电影的胜利:虽然从前期的抗拒犹豫和劝说大概猜到了解铃还须系铃人,但纯靠耐心毅力打动对方太过天真理想和草率了。完全集中于描绘Smith的努力而对场外Taylor和童子军的博弈点到为止,可能更有情绪感染力但忽略了有更大规模更深入影响的因素,童真与腹黑的双重对抗。民众似乎都是乌合之众意见完全被报道左右、想翻盘只能靠阴谋集团内部的背叛和怜悯是否是对政治现状的讽刺?程序上的正义和自由并不是真正的正义自由。打记者那段的剪辑和视听很有趣,随后记者的直言也是推动故事的一大动力。年轻的斯图尔特很不错,之前是怯生生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之后是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初见Susan镜头直接对准无处安放的帽子。
1.爱国者的理想主义之路。史密斯像堂吉诃德一样崇拜过去的“骑士”,我为他接近24个小时几乎虚脱的演讲感动。2.林肯雕像出现三次的不同意义:开始时的激动崇拜,得知真相时的讽刺,决定战斗时的激励。3.这个故事并没有把重点放在这个议案本身的漏洞和危害,而只是史密斯的精神,因而空话很多。导致结局很仓促,不得不依靠坏人良心发现的这种方式完成影片正面价值引导。4.那个主席的表情很丰富啊,还有这种双女设置也很有意思。5.突然发现上世纪电影表现出来的美国梦还是自由公正的国家精神,现在都是如何经营美满幸福的家庭了。可见宏大叙事和民族主义题材在欧美电影中的衰落,真是令人感慨。
经典电影,美国民主著名宣传片;美帝最经典国家形象片。在它的时代是很适合的,因为那是罗斯福新政的时代;是美国式民主最终击败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及其盟友日本的军国主义)的时代。这部电影被希特勒、墨索里尼、佛朗哥和斯大林的政权在本国禁演了(当然大元帅在战后就把这个片子又供起来了,其实那些独裁者并不在乎这些)。当1940年德国人开进巴黎时,一家电影院在纳粹占领者新的规定出台前,把这部片子轮番放了一个月,法国观众捧场者甚众。但是,电影终究是电影,这是卡普拉的梦想和理想,但对于美国政治的现实,可能还得冷静下来看看现实为好。
这部电影今天看依然很有现实意义,佩服男主,为了“比丛林法则更好的事物而奋斗”,一个现代版的唐吉诃德,要面对充斥着阴谋家、利益关系和权力斗争的华盛顿政坛以及政坛控制下的媒体。历史不断地在重演,这部电影很敢拍,是那个年代的《纸牌屋》。一开始就被刚满30的斯图尔特帅晕!他的表演很有感染力,领座的小见习生也很可爱。“别错过你身边神奇的事。一切都充满自然的神奇。你是否曾感觉到你有多庆幸,通过又长又黑的隧道后能再次见到日光?记得看着周遭的生命就像你刚从隧道里出来一样。”这段话好美。
不是卡普拉一贯的神经喜剧,而是直指美国政治弊端的严肃情节剧,怀揣理想的史密斯先生是导演的理想寄托,正如后来的《生活多美好》,卡普拉以充满温情又乐观的语调与灰暗、污秽的现实对抗,以单纯的理想主义者拨开遮挡太阳的乌云;仍然是圆满的结局,靠恶人的自我救赎来赢得胜利,无疑冲淡了之前在议会上史密斯与老谋深算的议员们那番动人心魄的较量,让现实重回梦幻的好莱坞;不乏妙趣横生的细节,比如与女秘书的爱情故事,比如与议员女儿见面时不断掉帽子的“尴尬”,仍看得到卡普拉在神经喜剧的一贯妙笔。
卡普拉天真的政治理想将詹姆斯·斯图尔特塑造成了那一代人美国英雄,这个操着美国东部乡间口音的年轻人成为了美国精神的代名词。在今天看来,以占据发言权来阻挠议会议事的做法非常不真实,电影也以最后一分钟胜利来提醒我们它所具有的迷惑性,配以州政府强力打压代表的国家机器和童子军送报代表的理想主义之间的对比,以及林肯纪念堂里那些激动人心的话语,成功地制造了喜剧冲突,在所有的政治理念电影中,很少有电影像这一部同时指涉了三权甚至“第四权”,同事让人思考“美国因何而伟大”这样的问题。
电影开头James Stewart在去华盛顿的火车上念叨着父训:“只有注定失败的事业,才是值得为之奋斗的事业。”你知道,孩子们只念着历史课本里的“自由之国”的口号,就会忘记了他们的国家的意义。当他们长大了,会忘记更多。桑德斯小姐,自由太宝贵了,不该埋葬在书本里。人们应该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把自由高举在眼前然后说:我能自由的思考和发言。我的祖先们不能,但我可以,我的子孙后代们可以。孩子们应该怀着这样的理念成长。——杰夫· 史密斯,电影《史密斯先生到华盛顿》
“Mr.LincolnhadhisTaylorsandPaines.Sodideveryothermanwhoevertriedtolifthisthoughtupofftheground.Oddsagainstthemdidn''tstopthosemen.Theywerefoolsthatway.Allthegoodthatevercameintothisworldcamefromfoolswithfaithlikethat.”
十多年前第一次看The West Wing的时候,就对Mr. Willlis of Ohio这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也知道这是致敬Mr. Smith Goes to Washington,但是本尊始终没有看过。今年生日被gift了全年Criterion会员,这部经典就首当其冲了。除了最后一秒的反转可以忽略之外,这部电影简直是完美的美国政治科普片,而且Jimmy Stewart的表演可谓是教科书性质的,相当精彩。
◎我会想一个问题,那些看似忠于职守的国家武装,他们是人啊,不是单纯的机器,为什么会帮助无良使用暴力?我相信这些军警都是人,他们是来保护我们的,而非违背良心的机器。结局很好!◎史密斯拿不住帽子的第一次镜头很精彩。◎所有人物印象深刻,精湛的表演。◎琪恩觉得自己像个母爱泛滥的妈以及叫「Mom」那个情节特可爱。◎剪辑有很多问题,不过开头的平行剪辑很有意思。◎这样的电影看着很蠢,但爱和美好都是蠢的。
三星半。一方面不满于结局反转的方式伧俗而乏味,一方面很珍视理想主义者的莹莹火焰。开始看的时候本以为是出政治味精调配的滑稽喜剧,原来要讲的是严肃的故事,看到最后半小时忍不住想导演会怎么圆回来,结果始终太仓促了。成人不择手段对付小孩子们的一段好生气。越发喜欢斯图尔特了,这人年轻时候的戏路气质好像和中老年时很不一样啊(笑)。(p.s.议院主席非常可爱,还学到了新用语:doggon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