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下水道 安杰伊·瓦伊达
1944年9月底,悲剧性的华沙起义已接近尾声,一支波兰“国家军”在中尉查德拉(Wienczyslaw Glinski 饰)带领下驻防一栋破败的建筑。华沙市内被德
1944年9月底,悲剧性的华沙起义已接近尾声,一支波兰“国家军”在中尉查德拉(Wienczyslaw Glinski 饰)带领下驻防一栋破败的建筑。华沙市内被德军分块切断,与家人失散的作曲家米考只好在这支30人小队中栖身。悬殊的军事差距让战士们心灰意懒,米考的钢琴声有些怪异的飘荡在废墟上空。德军的小型攻势很快让队伍无法招架,全员进入下水道转移阵地。
波兰战士们在没有饮食的下水道中茫然前行,德军不时投放毒气,有一些战士疯掉了,但更多人死在了下水道中。查德拉的队伍很快迷失了方向,战士们也分别迷失在暗无天日的下水道中……
本片获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是导演安杰依·瓦伊达(Andrzej Wajda)战争三部曲的第二部。
第1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安杰伊·瓦伊达
第10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特别奖安杰伊·瓦伊达
《下水道》下载观后评论:
波兰第一部直接以华沙起义为主题的电影,解冻时期的一步尝试,在当时环境算很敏感的议题,毕竟起义的发起者和参与者不是二战后波兰的统治者,甚至曾被后者镇压。从一定程度上讲,就如同我们拍淞沪会战之类的题材。一流的摄影调度,开场介绍人物依次出场的跟队随行长镜头,后半段进入下水道后宛若黑色电影般的光影质感。第26分钟出现二战德军独有的武器——歌利亚遥控爆破车。整体观感最接近的参考系可能是《恐惧的代价》,剧情更多放在一群人执行终将丧命的危险任务,放大人类面对死亡威胁时的种种精神状态,突出惊悚感和命运无常。战争仅作为背景,不去分析更多的历史。
![下水道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20826100614740519.jpg)
前面是战争残酷生死无常,旁白先是介绍队员情况接着话锋一转表明他们都将死去、躺着的女人有一搭没一搭聊天等抬起才发现少了条腿、失魂落魄的音乐家在废墟上摸着钢琴等等。后面则是压抑无力人生戏谑,几组人马依次覆灭,拍摄时各有亮点,年轻情侣相互支撑眼见逃出生天不想铁网无情,副队长情人得知副队长结婚后毫不讲究妥协、拆炸弹死亡前一秒的嘿嘿一笑。地面上多运动镜头以显众人状态并营造诗意,下水道部分则多固定镜头将人物困在画框之内,“屈辱和失败”令人窒息。
![下水道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20826100614823314.jpg)
摄影是四星到五星之间的,只是剧本和剪辑,差了不少。结尾依旧棒,就是中间还是挺泄气的。群像不注重人物,走向了更值得共情与紧凑的叙事与环境塑造。美学也是如此。重看。政治倾向其心可诛,安杰伊堪称波兰管虎(笑),但美学相当极致,虽然和同时期大量的社会主义战争片(包括苏联本国《伊万的童年》)一样受《雁南飞》的影响,但大量新颖的长镜头搭配战争场面,特别的故事场景仍然让人眼前一亮 更别说后面的叙事实验相当攒劲了。极佳作品
![下水道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20826100615408449.jpg)
波兰也是一个饱经苦难的民族,夹在欧洲和苏联之间,两边不讨好。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背景下,电影表现了许多的隐喻,十分耐看。虽然是几十年前的电影,看了之后仍令人震撼。不过有意思的是这一小队抵抗军,也太镇定了,完全没有对战争的愤恨或者恐慌,前半段在地面上的反抗显得游刃有余,后面进了下水道,悲剧性的味道就不那么明显了。黛西真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女性,最后和爱人看到了光明却无以为继,让人叹息!
![下水道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20826100614704612.jpg)
没有了现在主流主旋律战争片的力挽狂澜与歌功颂德,只有真实存在的人对“活着”的艰难追寻。二战中的波兰自始至终都在这下水道摸索着寻找光明。波兰的独立侵犯了德国的利益,在互不侵犯条约后却又沦为了被闪击的目标,波兰人民被迫进入了历史的下水道中。而当得到大国的空头支票后,一缕光出现这了下水道的尽头,促使了华沙起义的发生,而当蹒跚到了尽头,等待他们的却是早已经焊上的铁栏。
![下水道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20826100614706422.jpg)
1.开篇一个近6分钟的长镜头很牛叉。2.黛西对克拉克的爱情是最感人的,陪着爱人赴死,虽然对面是所谓的苏联朋友,但结局依然是绝望;3.队长查理被贪生怕死的军士长蒙蔽,最后以牺牲自己完成救赎。4.副队长怀斯欺骗了哈斯林,没有想到哈斯林以自杀为代价去完善自己的爱情。5.绝望的波兰,绝望的华沙起义。
![下水道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220826100615410366.jpg)
这不止是电影,甚至是哲学。把电影折射到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当中,在短暂的时间尺度——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何尝也不是这样——你曾为信仰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包括生命,但现实总会让你直面挫败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折磨,在绝望中耗尽所有希望……最终放弃无谓挣扎,直至没有一丝所谓尊严……只剩一片黑暗中的虚无。
幽闭,窒息,绝望。封人要看疯了。作曲家上手就弹革命被叫停。超能女战士也死在河道口。有些演员毫无演技。瓦伊达拍群像一直可以,尽管上来报了一串人名基本没有记住,但长镜着实厉害。进入下水道后故事看似零散,但细节碎片竟然都有呼应整合。众生百态,人间地狱,没有敌人,没有英勇事迹,更没有光明。
起义军的命运好比整个波兰,有着巨大的无力感和耻辱性,混乱茫然的只配在肮脏憋闷像地狱一般的下水道寻找没有的出口,相比黑暗阳光太刺眼了。瓦伊达战争三部曲第二部获戛纳评审团奖,他拍的不是反战电影,而是反国民反当时那个社会。开头长镜疯幻的剪辑密闭空间调度。资料馆波兰影展开幕。
我还以为是波兰版地道战,完全不是我军抗日的那么给力啊,演员太苦了,实在受不了那种下水道的感觉,华沙起义太可怜了!不过看历史,波兰也是作死的行家,可怜那些普通的百姓和士兵了!当然最恶心的还是英美苏这三个大流氓!
写实与浪漫交织混融,一如下水道里的惶惑恐惧与垂死挣扎,既是华沙起义终结时的本来面目,又可视作对二战中波兰及其民众饱尝屈辱、阴惨苦痛与无家可归的命运缩影。好容易从毒气弥漫的下水道爬上来,来到阳光明媚的刑场。
“战争三部曲”之二,也是最为残酷的一部。悲剧英雄们生命的最后时刻,战争巨轮对个体生命的无情碾压,都在下水道这个压抑、阴暗、令人窒息的空间展现,没有出口,也没有救赎。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苦难之路四散分岔,每一条都通往绝望。污秽衰弱肉体,疯狂吞噬灵魂,背叛剥夺希望。爱是唯一的绿洲,照进下水道的圣光不来自上帝,来自相信。心怀希望和承受苦难同样痛苦。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