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纳粹构思,为纳粹拍摄,内容也是关于纳粹。电影记录了纽伦堡第十六届党代会期间的一些事件。电影实际上向历史学家显示了纳粹政府是如何通过宣传而发展壮大的,还有希特勒如何运用他无与伦比又令人恐惧的语言能力煽动群众,并向他们灌输他的思想的。 《意志的胜利》下载观后评论: 谨慎推荐,本片适合对二战德国与纳粹史有一定了解,且思想已形成一定体系的成熟观众群体观看。纪录片赤裸裸地呈现出的集体形式伴随着配乐与煽动性的剪辑镜头愈演愈烈,当数葬礼、少年仪仗队、最后一场阅兵三场群戏的调度最为震撼,和大型邪教现场没有区别。阿伦特谈论恶的起源,却没见证过这种集体极强的意志、信念与信仰,作为一种带有艺术美学的政治宣传呈现。美与罪孽,这其中夹杂了残酷的成分。若放弃审慎的思考,任何人便极轻易地从单纯地笃信演变成真正的狂热,然后上演群体的癔症。有极强目的性和选择性地截取出来的盛况,既有人的部分也有“非人”的部分,小小乔和浪潮不可能像这种影像一样激起思考。YouTube版本拿掉字幕或许是对的,因为后果也许是毁灭性的。初看有耐心也一直忍不住想起阅兵式与各种,最后忍不住开始跳仿佛被视觉强奸。
不感兴趣,个人不喜欢看意识形态过于明显的电影,但这部拍得可以说是宣传政治片范本,每次喊口号时全景乃至远景的一排排手臂让人起鸡皮疙瘩,纪实的影像让观众在70多年后看到德国人民的狂热崇拜。今天正好在看巴赞和克拉考尔,明白了为什么巴赞说现实是多义的、暧昧的,电影再现的真实是感知的真实,非真实本身;更明白为什么推崇纪实美学,真实带来的冲击是任何层面上的“形式”所不能比拟的,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的特别就在于以活动影像证明了“绝对认同的错误中的可行性”,很好的佐证了电影也是国家意识形态机器这一观点。// 克拉考尔去到美国之后,他延续了“大众装饰”的思路来思考纳粹动员大众的过程。在他看来,纳粹重视大众,其动员方式是透过集会、游行等场合让大众看到自身的无处不在。不仅如此纳粹也透过广播等媒介等手段进入私人空间。
作为一手资料的价值无可估量,在影史中的美学地位也足以令人敬畏。希特勒的狂热演说,巨大的万字旗,群众的山呼与迷狂,的确令所有置身其中的人不可自拔,自以为拥有了无限,自以为拥有了自由和尊严。但如果一个人稍微往后退,用另一种目光审视,他就会发现这些宏大景观背后,其实是一种无可救药的空虚,如果你试图挖掘其内里的深度,只会一无所获。因为它是反人性的,其所以坚固,只源于它背后某种非人性“力量”的支撑。这部电影呈现的视角本身,就足以传世,它是人心的一面镜子,在任何时代,拿它出来都能带来惊醒世人,或被独夫所用的功能。但我始终相信,具备某种深度的人性最终会战胜这部电影所呈现的那种懒惰的人性,也许我们会面对更多其他的,复杂的问题,但这部电影所呈现的那个时代的问题,将会变成时间的沉渣,永远只具备警示作用。
导演里芬施塔尔被希特勒称为“我完美的德国女人”,作为第三帝国宣传家,1952年她得到的判决是“没有从事任何支持纳粹政权因而理应受到惩罚的政治活动”,是非纳粹分子。1965年,在接受《电影手册》采访时她声称该影片是实况纪录片,没有任何表演成分与价值解说,然而,事实是好几个场景均是阅兵后在柏林工作室重新建构,她能绕过戈培尔宣传部直通国库。“其中存在着纳粹宣传,但也存在着我们难以割舍的别的东西。影片展现了灵气、优美和感性的复杂动态,超越了宣传甚至报道的范畴。我们发现自己——当然,不太舒服地——看见了‘希特勒’,而不是希特勒。‘内容’已——我们即便假设这违背了她的意图——开始扮演起纯粹形式的角色。艺术作品,只要是艺术作品,就根本什么都不能提倡,不论艺术家个人的意图如何。”(桑塔格《论风格》)
久闻其名,终于一看。—— 创作背景:片拍摄于1934年纳粹纽伦堡党代会期间,当时希特勒已解散议会取缔政党,成为标准的独裁者,但在纳粹宣传机器的运作下,德国民众视他为民族救星。此时的希特勒希望拍摄一部电影,以反映自己如何成功地爬上德国权力最大的领导者的位置。最后希特勒看中了莱尼·雷芬斯塔尔的才华,并将该片交给她拍摄。—— 拍摄制作:该片在拍摄的时候,莱尼·雷芬斯塔尔得到了无限的制作经费、参与党代会的筹备布置工作的权利和一个由16名摄影师、22名司机以及多名协助拍摄的警察构成多达100多人的摄制组,以及36架以上的摄影机同时开工的待遇,另外为了方便拍摄还专门修建了特殊的桥梁、塔和斜坡路。该片的拍摄仅仅用了六天,但是莱尼·雷芬斯塔尔花了七个月的时间才从17万英尺的胶片中剪辑出这部电影。
1.领袖情人拍的党代会周庆典录像,主要内容是检阅和演讲。演讲有煽动性,但不至于被洗脑;但如果置身于体系内,利害被控制,再加上信息封锁,政治宣传,群体互斗,很很很可能被洗脑,和里边的SB群众一样山呼万岁。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2.没事看一遍,玩毒菜的都是一个套路,大家多见点世面没坏处,别轻易就让人搞兴奋了。3.宏大的场面,震天的口号,整齐的方队,唯美的构图,几次领导人讲话...这片子调动起了我的情绪,再看完导演玉照,我直接硬了,我愿意和你造7个葫芦娃!让你成为西方的“葫芦娃导演”!4. 据说情人导演曾为小希跳了一夜裸体舞;在同领袖鬼混时,她还和许多男人鬼混,包括一飞行员,该飞行员在领袖的压力下在自己头上开了一枪。所以说,才华就是才华和人品无关,破鞋也能搞艺术,还活到101岁。
这不仅是一部艺术的杰作,也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历史档案。影片记录了1934年纳粹党第六次党代会前后狂热的纽伦堡。冲锋队,党卫军,青年军,工人农民,市民。在一战打击下渴望崛起的德国民族主义有合理性,但与种族主义结合就走入了歧途。因为有盛大的检阅和集会,所以纪录片不乏恢弘的大场面,呈现视觉盛宴,狂热的整齐划一的人流很容易形成强大的裹胁之力。希特勒作为中心人物被众星捧月,其演讲充满激情,极富煽动力,但最后一场党代会的演讲,他似乎已经忘乎所以,夸张的肢体语言甚至有些滑稽。这一点后来被卓别林在大独裁者中捕捉并放大。但希特勒能为当时和以后的人们所知,仍不能不归功于该片。只是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我们要以史为鉴,警惕自我优先的种族主义沉渣再起。
电影的蓬勃发展导致其成为最为有力的媒体,它的传播速度和感染力都是当时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这就好像今天的网络。所以其必然成了别有用心者的宣传工具,电影宣传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让当时的国家拥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凝聚力,这也造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残酷战争,这种残酷战争在任何一个时期都足以摧毁任何信仰,德国在一战就被现代化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厌战情绪拖垮,士兵暴动,没人愿意再奔赴战场。而到了二战,无知的群众加上强有力的宣传工具,让战争的残酷程度超越一战数倍,而士兵们依然意志坚定,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苏维埃,为了德意志,数千万人因为电影而失去了生命。
全片看上去就跟演的一样看的我都怀疑这真是纪录片?如果不是演的那真实的人物是多疯狂看过小胡子本人的演讲后再看网上恶搞的《帝国的毁灭》里元首的愤怒感觉也不是太过分一丝不苟的头发、充满激情和肢体语言丰富的演讲俨然是全片最帅的男人看的我都要成他的信徒了(捂脸)小胡子讲的那一套换成今天的另一个人讲把其中的专有名词剔除是否也合适?把失败者打上完全邪恶的标签这世上真的有完全纯粹的邪恶?那个时代的人就在不断的讲这是新时代讲我们要开创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新”如今还在讲我们也还在急着埋葬“旧”这个时代到底能变的有多“新”或者说我们真的能去一个理想的彼岸?
看完50年代苏俄的《国家葬礼》后迫不及待找来观瞻这部传说已久的禁片大作。相隔二十年这两部简直形散而神不散。 从头至尾一直在high点上,在雄词中。人山人海,乌合之众。领袖党魁,平民青少年。堆砌,造神。豪阔的机位们啊!反人类的富饶素材量和极尽炫技。希特勒目光坚毅而癫狂。乌合之众,多么易得。人类自己创造出的宗教信仰、宣传机器,加之煽动与武力,专制大一统便那么易得。如此排山倒海的崇拜偶像化堆砌到溢出画面的离奇反人类,令人发指也令人狐疑,真想知道当年那些“演员们”是否知行合一?!
不知道说什么好。镜头语言是戴爷所讲的仰拍/特写/向光,在希特勒身上仿佛共存着温驯和狂乱,这就是韦伯所说的Chrisma吧。战鹰和万字符,牺牲与献祭。当Geschichtsüberwindung成为条件反射之后,好像没有人再去深究要克服的究竟是什么了。我们若身处其中真的能逃脱吗?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Vor uns liegt Deutschland, in uns marschiert Deutschland, und hinter uns kommt Deutschland.
那一年老头子刚挂,元首掌权,那一年元首清洗了冲锋队分歧,差点搞成二次革命。独裁是有时代背景需要的,一战失利,后院失火,含恨签下凡尔赛和约,议会制成背锅侠。以前一直不理解独裁,拿破仑也是独裁。一个奥地利人一步步登顶日耳曼权利高峰,匪夷所思,而又势成必然。一个常年研究叔本华盲目意志的力量的一战老兵,必然深刻理解执行独裁的力量。影片时间德国经济工业理论阶段刚梳理完或者说才开始发展,如何短短几年就横扫欧洲,军事三大名将又是那么的气吞山河,元首真是集时代万千宠爱与一身。
30年代德国政治宣传片。莱妮 里芬施塔尔。纪录片。记录纳粹政党1934年纽伦堡大会的盛况。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监督着十六个摄影小组进行拍摄,为此次会议而建造的宏伟建筑,在影片中也被处理得极具冲击力。运用娴熟的摄影、‘剪辑和配乐,营造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长达两小时的充满了纳粹意识形态和狂热的壮观场面。所使用的设备一台摄影升降机,可在露天会场上旗帜的支撑杆上见到,这样的摄影机允许准确地设定摄影机位置和角度,以移动镜头拍摄广大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