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青年牧师在日记中向上帝袒露心声。年轻的牧师(Claude Laydu 饰)初到村庄,感受到这里的寒冷和孤苦,他怀着一腔热忱,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教化众生,令人们更加虔诚,但和村人接触之下他才发现,他们浅薄、功利,有的村民连妻子葬礼都不肯花钱,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自己的灵魂是否被拯救,反倒质疑他的献身精神。唯有一位伯爵夫人,因为难以纾解丧子之痛,找来牧师长谈,从而得到开解。但在村子的大环境下,他仍时时感到徒劳无功,他自己的迷茫和痛苦连上帝都解救不了。长期抑郁之下,牧师渐渐吃不下东西,最后发现自己得了胃癌,终于孤独地死去。
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罗伯特·布列松
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 最佳摄影莱昂斯-亨利·布雷尔
第12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奖罗伯特·布列松
《乡村牧师日记》下载观后评论: 没懂,看英文台词懂了点。还是那个老问题,神义论崩塌后,为啥还要做出力不讨好的好人?牧师暖暖地曰,即便命运虐你千百遍,那个疯了的God仍wants us to be merciful with ourselves。当且仅当你跟祂face to face时,敢于无限碰无限,敢于对祂说'Do Your worst and crush us!'时,你才能意识到这点,才能恢复自爱的能力,进而爱大写的祂人,爱小写的他/牠人。因为There isn't one kingdom for the living and one for the dead.There is only the kingdom of God, and we are within it.…以及,导演用影音扩容了文学,使文学免于巧言令色。
一部近乎完全属灵的电影,也看到了欧洲、法国那近乎完全属灵的一面,关于教区里人们的脸、关于和上帝的对话、他的秩序,人们面对面,就如镜头总是呈现出的好像圣像画总是呈现出的、不论悲伤或喜悦总是克制表情的半身像那样,孱弱的乡村牧师是很能聚集这些事情的形象,他总是站在人的面前谈论灵魂和我们的dieu,那是一座la cité de dieu的理想,为此他自发地、重复着、背负着jésus相同的crox,最令人感动的是牧师和伯爵夫人深入灵魂的交流,他们最终以同样的方式跟随了主,也以自身崇高的悲剧(对命运的接纳:应当祈祷,一切都是恩典)暗示了Chrstnsm的悲剧,我们总是在准备着死亡、在死亡的畏惧中说明la cité de dieu并不被死亡所分离,但最终总是只能用死亡去实现他的秩序
人生之影。他有一双迷人的眼睛,但却充满了愁绪。他敏感、驯顺,不愿抵抗对自己的偏见。他虚弱而又坚强,为阻止罪恶而奔走,为信仰而呐喊。他为生活所烦扰,但从不怀疑自己的信仰。身着教士服的他像一个历尽尘世的老者,但他也在摩托车后座上激动地表示自己从未感到这样年轻。他为别人的痛苦而痛苦,别人却对他无动于衷;他难以理解人们的行为,但人们却能轻易理解他。他被告知大众是一座祭坛,将以像他这样的人的生命为柴火;但他依旧坚信着,甚至在死前更加坚信着,毫不动摇。“有什么关系,一切都是慈悲的”。即使我、或是影片中自认为与他属同类的人抱有与其相反的观念(“有什么关系,一切都是残酷的”),我们也不得不为这种纯粹、圣洁、真挚的坚信而感动。
布列松被批为表现主义,实则是一次完全立足于影像本性论下现实主义性质的创作。其风格化建立在影像的对立元素(影像和声音)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具体与抽象的辩证关系上。1.摒弃心理分析,采取了“旁白”式的台词处理方法,布列松用一种直面观相术的存在方式,剥光了他的人物,在此人物是一种痛苦的凝聚,语言只是一种预示和酝酿。(忏悔室)2.背离戏剧性范畴,但完全符合一种预测的顺序(也是存在主义的重复),于此构建了一种“十字架之路”的结构,镜头的意义是单独沉默的,但最终会汇聚起来,到无法诉说的隐秘的犹如上帝圣容的灵魂之境。布列松的极简风格使得影像的透明提供纯态的杂质,一条直达了小说的写实在电影中的内容提供和真实折射的道路。
所以,人能否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宗教信仰其实是通过语言等方式让其他人也接受某种观点。单就此点来看,当今消费主义的力量完全压过了基督佛陀的几千年 //这里镜头画面特写表述内心更多还是配合对白来阐述,看完很想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说服让自己信上帝的…文学性像陀//发现那种内心独白式的电影有种魔力,一种刻意而为之的自然,电影是视觉语言,靠影像讲故事,但那种自我大段出现的独白有意“背叛”这种形式,直接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讲出来。但这样的方式又很电影,因为嵌在这之中的语言与画面很契合…挺喜欢的,一种想象的画面感,赋予每个接受者独一无二的未被规定和限制的视觉语言,存在脑海中,而不仅仅统一在银幕上。
罗伯特布列尔松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不像以往的的作者电影,罗伯特在这部电影里的镜头调度几乎处于白描,仅有简单的固定和推轨镜头中近景,人物仿佛被限制在镜框之中。而更趋向于文学化的改编,牧师的独白起到极为重要的剧情推动作用和形象烘托,且是充满文学气息的诗意感,为小说改编电影提供一种新的方式。电影中的神学因素明显,看似被圣光笼罩的乡村实则布满信仰危机,丧子的母亲、执着的女儿、自杀的医生,而审视一切的主人公带着孩童般的纯洁心灵渴望救赎失去上帝的人们,而现实与信仰之间的矛盾却使灵魂却在过程中陷入自责与懊悔,最终陷入存在主义危机,肉体只能剩葡萄酒和面包来维持。
【4.0】我们去观看布列松的时候,真正引发我们注意的不是心理学,而是一种存在的观相术。再展开一点说的话就是:布列松不是一个用心理学来作为展示人物、勾勒人物的手段的导演,相反,他是一个某种魔术般的,具有洞察力的,带有哲学和神学深度的一个”相面人”。布列松成为一个电影史的时刻是在于他真正有效地使用表象艺术,形象艺术的外在呈现,让我们在观影的过程当中由衷地、真实地触摸到了一种不能付诸于形象的心灵事实:关于信仰,关于苦难,关于自我认知,关于价值,关于死亡,关于救赎。关于他如何用一种存在的观相术,去创造庞大的欧洲信仰史诗。
第一部布列松。靠着男主独白撑起整部电影,文学性与电影性的交织(文学性甚至更多一些),心理类型化表演,面无表情的中近景搭配缓慢的台词,在条框的前后景搭配下,烘托出人物心里的分裂与孤独,摒弃了浅景深对更多细节的展示,中近景也剔除一切干扰,帮助观众走入人物内心,在此,环境是次要的,人心是主要的。确实原著中庞大的内心描写无法用画面呈现,只能通过不断的独白说出,这种方式模糊了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却出乎意料地呈现出一种诗意。PS:男主眼睛真的好大,好帅
没有圣经背景知识和基本的信仰心是看不懂的。哈利路亚!“一切都是恩典”这是牧师生命中说的最后一句话。他木讷、内向又极其悲情的性格特征是我印象最深的。一贫如洗的他发配到乡村做牧师,吃饭只吃红酒泡干面包却得不到村里人的尊敬,他们心里也没有神的爱,排挤、诽谤、恶作剧…贯穿始终的是牧师的日记独白,文学性很强,但没有什么剧情。因为这个牧师是太缺乏社会生活的人,信仰没有融入世俗生活而只有圣经理论…所以最终的郁郁而终也是必然。
不信教的不配看这种电影,本来看介绍还挺期待的,男主的苦闷我也曾感同身受,但116分钟全程几乎碎碎念,部分拗口台词只能看懂一半,小说搬上大荧幕效果很沉闷,男主角倒是选的好,有一双忧郁的眼睛,小鹿般的双眸盯着别人,能共情他从心底深处涌上来的迷惘,贫寒教区处处被质疑牧师的职责,理想在现实中幻灭,精神的压抑转为在饮食中自虐,胃癌是早晚的事嗷,另外,牧师少管别人的家事就是上帝最好的救赎。
追随巴赞的脚步来到这一部电影,看的时候惴惴不安,觉得自己还是理解不了巴赞的意思,只能带着书里巴赞的观点在看的过程试图看出个一二。牧师是自己“道”的殉道者、走上了自己的“耶稣受难之路”。巴赞强调的是导演文学改编的创作方法,“存在的观相术”,“现实主义”,“文学与电影”......实在是观影不够多,书读的也不够,目前还是没能悟懂巴赞的话。慢慢来吧......
男主几乎全程很迟钝迷茫的状态想到德莱叶的圣女贞德。作为无神论者与其讲这个故事看作一个宗教信仰的问题,我更愿意看做一个存在主义的问题。男主的为宗教献身与小镇人皆为私欲所活的对比,男主和小镇生活秩序的对比(这种信仰的缺失想到the lost generation),男主自身无法自洽(身体的孱弱和态度的摇摆),需要靠酒来麻痹。
我本来以为我不会感兴趣,也不会看得懂的。但完全是意料之外,直接被击中了。任何一个曾认真做一件完全真实的事的人,都能感受到笼罩在自己身体和精神之上的某个更大的力量。在那力量压迫之下找不到出路,尝试的结果尽是失望,所有人都在说放弃吧,他们以为放弃的只是一项工作,其实那话的内容意味着“放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