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里尼拍摄了另一部自传性很强的电影《朱丽叶与魔鬼》,在这部电影里,费里尼过分追求求神秘主义的梦境空间,在影片里极尽详能的描述描写一个资产阶级的女人遭到丈夫的欺骗,精神迷惘,陷于离奇古怪的幻觉,最后终于清醒的故事。虽然费里尼和茱莉埃妲两人携手共度一生,而且费里尼也从来没有传出与其他女人的诽闻,但是我想所有对费里尼非常熟悉的影迷都不相信费里尼从没有出轨的行为。尤其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因为在费里尼的电影中充分的表现出费里尼是一个性欲旺盛且对女人充满遐想的导演,他甚至在他的男人外遇只是把自己的性器官借给别人用一下罢了,并没有出卖自己的灵魂。或者这正是费里尼的迷人之处吧,他永远是神秘的,让人无法捉摸的。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彩色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提名)皮耶罗·格拉尔迪
第39届奥斯卡金像奖彩色片最佳服装设计(提名)皮耶罗·格拉尔迪
第26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提名)费德里科·费里尼
《朱丽叶与魔鬼》下载观后评论: 9/10“你害怕的是快乐。”“你就是生活本身。”费里尼如此真挚的一部影片。比起八部半,少了一些华贵连绵的感觉,多了一些野心和对镜头拼接的大胆尝试。费里尼并非在揣测女性的心理,而是展现了自己的恐惧甚至是对妻子马西娜的祝愿(毕竟他一直说自己不是个好丈夫)。相比艳丽的色彩,洁白的房子和结尾空灵的走廊是我更喜欢的部分;也许影片变成黑白会更能展现费里尼运用白色(打光)的魔力。梦境中的“魔鬼”相较八部半中的人还要更加真诚温暖,而朱丽叶塔最终走向自由更是甜蜜的生活中的马塞洛、八部半中的圭多的选择的另一种可能性。如果格里菲斯有最后一分钟救援,那费里尼就有最后一分钟救赎。美中不足是台词让影片内容过于直接,让我少了些感受画面的乐趣。旋转跳跃的镜头,角色眼神对信息的传递,让人会心一笑的戏谑,他会用镜头变魔法!
碎碎念:好清新的画风,好美丽的画面,前十分钟导演炫技;怎么开着灯玩笔仙啊;船上的人被B站打码了,但头一次没萎,因为莫名喜感;不是,一高一矮两位女士搭戏非得顶天立地放一个框里咩;BGM好欢脱;女主小天使演得好好:穿辣椒的习俗(?)原来法国也有;红配绿好品味(×)好嘛,儒释道基督齐聚一堂开会得了;费里尼拍起神神叨叨的东西怎么比伯格曼还神神叨叨;乔塞,好温和一绅士,自带偶像剧效果;两位男士压根不在一个次元;小萝莉们好可爱;好精彩的光影;水滴装!教子长得还不错咧;怎么突然变高亮度鬼片;钟摆声,剑拔弩张,孤寂悲伤;搞得跟开银趴似的,居然还有跳大神;?又一波魔鬼?我肤浅,美成这样了,内涵什么的我全抛(你)
怀疑丈夫有小三,找神婆,找侦探,自己登门拜访,然后又开始阿q精神,给所有的烦恼说拜拜,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内心坏的那群妖魔鬼怪硬走,对,就是硬让内心好心眼的小天使们留了下来,给他们说嗨嗨,然后老公开心的去玩耍了,自己被羞辱了, 然后结束了。恩?
爱情需要刻意经营,是生意?那不成了卖淫?
无人领会你子宫黑色木兰的味道?(这是用哪只手能写出的台词啊)
回忆和超现实想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穿插并没有给人视觉或剧情推动上的助燃,反倒是大红大绿的色彩挺时尚的。
男主、女主完全没有任何吸引人的点。。。感觉费大导演不了解女人的同时应该挺在男女关系上装逼的。这种小情小爱的连环婚姻故事,我还是看侯大麦的吧。
《朱丽叶与魔鬼》(1965)
费德里科·费里尼 作品
饰演主角朱丽叶的演员是费里尼妻子朱丽叶塔·玛西娜
故事核心很简单,就是一位家庭贵妇发现了自己丈夫的出轨,但电影却长达两小时多,痴迷“梦”的费里尼以女主为第一视角,构建了一个庞大复杂的梦境,梦境本是神秘的,而费里尼又在境内境外填充大量的神秘主义,使得电影的画面语言远比文本语言丰富,或许因为梦境对人来说就是图像式而非文本式。
影片结尾,在知道丈夫出轨后,妻子走出房子,导演费里尼使朱丽叶走向了自由,但在戏外,扮演的朱丽叶的玛西娜却提出朱丽叶自身深受宗教与传统教育的束缚,这类女性,在失去丈夫后,往往走向的是郁郁寡欢而非自由生活。
最喜欢的一部费里尼作品,尽管结局过于模糊。只有朱丽叶塔能把上流社会中年妇女演绎得这么天真烂漫,她像一颗你只想捧在手心里呵护的珍珠。《八部半》里路易莎痛骂圭多:“你怎么能这么信誓旦旦地说出谎言。你为什么要这样生活?”是的,人为什么要那么生活?丈夫将出轨辩白成解放心灵之旅,而朱丽叶塔却因为一个发泄性的幻想而将自己浸入羞愧与恐慌的苦水。我觉得费里尼到底懂不懂女人真的无关紧要,这部影片并不聚焦于一个中年女人被出轨后的幻想与救赎,而探讨了婚姻在人生中投射出的有关生命、童年、性欲与死亡的焦虑阴影。“等我离开,你便知道你本身便是生活的意义”
整体来说符合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精神迷茫,通过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表达。
1.充斥了大量幻觉、梦境、回忆、鬼魂、宗教。
最后一幕朱丽叶出现的幻觉,鬼魂环绕,讽刺意味浓厚。
2.朱丽叶困难的觉醒之路
朱丽叶去找教会,疑惑自己的丈夫为什么出轨。教会说:去穿黑网袜,学会让男人开心。
朱丽叶离开了,还是疑惑不已,出现大量幻觉。
3.朱丽叶最后的觉醒
“你其实想要的是想离开马里奥”
“我不想要离开“
“那是因为你恐惧获得快乐,离开他,重新呼吸,做好你自己。“
朱丽叶觉醒时,拥抱了躺在棺材里童年的自己,这一幕设计太精妙了。
看到现在,发现费里尼的电影基本上男的都会出轨。这部和之前都不一样,用到了女性视角,但我觉得不如不变。我本以为会像《卡比利亚之夜》一样,但是没有了现实主义打底,又不是自己熟悉的男性视角,自然问题就大了些。不愧是从黑白片走来的导演,这部的色彩运用简直如鱼得水。费里尼不常在分镜上做实验,反倒喜欢在构图和奇观以及故事上做实验,这也是带有戏剧性导演的一贯风格。这部有些可惜的就在于我觉得有着一些话剧味,并且不适宜。我会觉得这是费里尼的一次尝试,中规中矩,如果能更疯狂就更好了。
事先看到有说是费里尼为妻子拍的,看一半时,虽不知道事实是怎样,但光看电影就感觉费里尼出轨了。母亲和校长代表传统道德,宗教礼法,像天使一样,压抑又令人生畏;外公则是引人堕落的撒旦,既是禁忌欲望,也代表反抗和报复?但只在天上空想,无法生根。结局直面妈妈说不再畏惧她,解开童年的自己,压制的枷锁遁逃,外公也落地迎接她,再挥手告别。然后又一声音响起,要做朋友。这是暗示妻子也要出轨了?不明白导演的情感生活,更不明白为啥拍这么部电影是为妻子而拍。想象力十足,虚虚实实。
“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场景;诱人的未必是情节,而是观看本身。”这句话道出了费里尼作品的根本特征,一种没有任何戏剧连贯性,唯独以对于人物的现象学描述为基础的形式,所谓的逻辑主线仅仅起衔接作用,而表面上对剧情推进毫无作用发散性段落的却是极重要的揭示性场景,看似天马行空,甚至有些凌乱,却映射着人类非线性的意识活动,新现实主义不编造现实,不追求完美,只是尽可能保持事件的偶然性和近似轶事性的时序,从而完成对混沌生活的忠实描摹,保证了现实的完整性。
这次朱丽叶塔是戏份贯穿全片的女主角,伴随的还有她内心欲望的魔鬼化身,将所有人的情欲复仇等杂念具象化,犹如在她丰富的内心世界中走一遭,还有小时候的回忆梦境交叉,脑内的邪念总是和另一面的宗教打架争斗,剧情很简单,一位怀疑丈夫出轨的中产阶级妇女的纠结 ,题外话:老费对于色彩的运用总觉得阿莫多瓦经常借鉴,中后期的片子真是想象力丰富,总是惊呼电影还能这样拍
影片里极尽详能的描述描写一个资产阶级的女人遭到丈夫的欺骗,精神迷惘,陷于离奇古怪的幻觉,最后终于清醒的故事。影片的内容充斥了通灵术、鬼魂等神秘现象,也有大量费里尼擅长的幻觉、梦境、回忆等手法的运用,所以带有神秘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风格。本片对于上流社会中年女性自我压抑和惶恐不安的描写,如同《八部半》对影人内心的探索。本片也是费里尼第一部彩色片。
分成3次看完的费里尼片子 每个镜头都充满令人惊讶的调度 但是通篇组合起来却有点让人看得失去耐心 或许是因为Juliet的人物全程没有变化成长有关系 虽然她全片的want都很明确 就是她逐渐弄清楚老公出轨的全过程 最后结尾强按的快乐结局甚至也有点牵强 当自己真正知道逐渐失去自己老公时的出路结局竟然是通过梦境般的超现实手法来和自己和解?有点说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