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布里奇特·米拉 Brigitte Mie Mira 饰)是一名60岁的清洁女工,辛苦工作的她拿着微薄的工资,生活很是清贫。机缘巧合之下,她结识了40岁的阿里(El Hedi ben Salem 饰),他们一起跳了一支舞后阿里提出送艾米回家。夜深了,阿里错过了末班车,只得在艾米家留宿。两个孤独寂寞的人相见恨晚,秉烛夜谈,当艾米为此感到深深的疑虑时,阿里只是淡淡的安慰了她。果不其然,艾米留宿男人的事情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邻居同事的指指戳戳教她如坐针毡,无奈的她只得编撰了一个谎言,她说阿里是她的未婚夫。这门婚事毫不意外的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大家尽己所能的排挤、诋毁这对夫妻,这使得他们决定外出旅行避避风头。回来后两人的境遇有所好转,并不是街坊邻居接纳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有了新的排挤对象。没有了外界的压力,艾米和阿里的感情却又因为内部的矛盾而产生了裂痕。
《恐惧吞噬灵魂》下载观后评论: 他,德国阿拉伯黑人:觉得自己社会地位是狗,却善良单纯,遇到了她,德国女人:大他二十岁的清洁工,孤独内敛。因为一支舞,一杯咖啡,相爱慰藉,男人有了归属,女人不再孤独;故事是从:你一个人坐着,显得有点悲伤到想的越多,泪水越多开始的,可终归面临现实恐惧;二十岁之差的不伦恋和因为种族歧视,每个人愤怒起来像是希特勒般的德国,让爱情蒙上了恐惧,爱越来越稀薄,变成炫耀,证明,控制,或更深的孤独;好电影能讲出命运妥协感?这感情很变态,没什么结果,可!又怎样呢!战后德国现实前,爱情太复杂:虽幸福却无法承受,想逃离却逃离不了,导演用一种怪异冰冷的镜头感和一镜不变的调度营造出冰冷诡异的注脚,正如大象和老鼠的故事,大象说小,老鼠说大,老鼠说,我病了六个星期了,如男主说,我住的房间叫KIFKIF,who care呢?
开场酒吧里,从女主角的近景一直推到酒吧众人。镜头没有展开叙事,而是推向毫无发展的众人,众人有十足的姿态感,姿态是静止的,沉默的,有一种充满舞台表演式的疏离感。我一直觉得沉默非常迷人,阿里离开那晚,两个人在门前对视了很久也没有说话。包括两次做爱,都是把镜头拉在门框外,门框把两个人固定住,房间里暗暗的,什么也不说。我看德国新电影不多,这个电影有一种非常奇妙的观感,它与巴赞的纪实美学不近相同,叙事上有一种明显的抽离感。它简洁直接又有独特的美学,配角很少但是姿态感十足,它不需要配角的行为展现完美的逻辑,只用表达出情绪和氛围,像舞台剧一样(查了一下法斯宾德果然做过舞台剧)。电影短短一个半小时,冷峻又孤独,但我只是觉得柔软,艾米第一次见到阿里的时候想尽办法让他留下来,哪怕只是十分钟,我也有过这种感觉。
每个人生来孤独,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掩盖不了我们孤独的本质。艾米日夜忍受寡淡的生活,阿里来到异国他乡,遭受种种歧视和不适,他们相遇,相爱,虽然受尽冷眼、嘲笑、孤立,但仔细想想和自己之前的生活又有什么分别。那时周围的人都戴着虚伪的面具,而如今只是把面具撕破而已,当他们重新对你微笑,也只是有求于你。人情永远如此淡薄,但也给了我们孤注一掷的勇气。终其一生,能找到用真心对待你的人,多么艰难,又何其幸运。某个下午,自己一个人在空荡的房子里睡着了,当你醒来,最后一抹夕阳从你眼前消失,随后世界陷入无边的昏暗与寂静。你想开灯,想吃点东西,但更想什么都不做,就这样躺着,好像死了一样。此刻你和世界的所有联系都不再存在,外面发生的一切都与你无关,享受最纯粹的孤独。黑暗中,眼泪默默流淌,但是不要害怕,恐惧会吞噬灵魂。
1.一个善良包容、乐观得近乎盲目、老且丑的底层德国女人,一个勤恳踏实、温柔忧郁的摩洛哥男人。爱情是社会问题的切入点,揭示了一个排外甚至是排他社会对有色人种的强烈歧视,以及人性的冷漠、灰暗。2.频频出现的窄缝似的镜头,开阔空间被模糊的物件夹住并遮挡,同时也是生存空间被人为地压缩。3.长舌妇邻居门上的铁制栅栏,一道分割的铁幕。4.不断出现的镜子。作为窥视的媒介,作为自我认识的媒介,作为活动区域的界限物。5.色调阴沉的慕尼黑,女人和男人两手相握坐在亮黄色的椅子中间。没有看懂这组镜头最后那个意味深长的镜头运动。6.燕粗麦粉是摩洛哥男人的乡愁,克制的doi戏,很有感觉。7.新来的南斯拉夫清洁工,坐在女主原来被孤立时坐的位置上。8.白开水一般平淡、宁静、又以重要和基础的意义存在的爱情。丰富的主题。
在法斯宾德电影里,算情节性相当通俗的一部了,沉静而凝重的影像与调度气氛把观众的注意力凝聚了起来,鲜明而浓深的色彩则让观众在主题的压抑下不容易产生疲劳感,默默的感受到主角灵魂的孤寂与心灵的温暖。对女主用适度的运动推拉镜头揭示其心灵的需求,而对男主则常采取被周围空间线条压缩在一个个框里的构图,表现了他被压抑被隔离的移民境遇。最后的结局挺有开放意味,法斯宾德应该想表达的是“爱”与“同病相怜”的互生关系,对于两个可怜的社会边缘者,难说到底哪个更占主要因素吧。影片虽然稍带了一些对过去法西斯思想的讽刺,不过法斯宾德更多挖掘出了德国人某种潜在的广泛的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安稳不自信的集体无意识的压力心态,导致对周围的不“常态”,非“自己人”的过度敏感,暗示了民族主义意识的一个底层根基性的因素。
本来以为只讲歧视和偏见,后半段发现没这么简单,反而是触碰到了人性更加矛盾的一面,当两个人顶着外界社会甚至至亲的偏见和舆论以及歧视压力而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感觉他们双方无比恩爱,都深爱着双方,但是当所有的施加在两个人身上的偏见歧视都突然消失了的时候,两人又会出现不可避免的由于种族或者生活各方面的分歧与冲突,双方之间本就存在的问题因为没有了外界压力的克制而都涌了出来,双方之前在重压下的恩爱关系反而自行产生了破裂…也是看的第一部法斯宾德的电影,因为只看他的生平的话,其实以为他风格会比较疯癫,毕竟又吸毒又酗酒,还是个工作狂,疯狂拍电影,认为只有在排电影的时候他才是在真正活着,最后还猝死了,但是只看只一部的话,不论是剧情还是摄影布景之类的,都挺克制和平稳的,这还是让我比较意外的
“我觉得他最有魅力的当然就是这些事情,他有很专业的身份,可是却以这么粗野的方式在生活,而且他根本没有因为这个专业身份被束缚。所以,人是一个妙人,可是电影呢,随着年代过去,现在重新看的时候,可能以前觉得有十部特别好,现在可能剩下两部是绝对经得起时间一再考验的。我最近读了很多这方面的文字,发现大家还是愿意把《恐惧吞噬灵魂》列进片单里,然后其他的像《四季商人》或者是《柏蒂娜的苦泪》这些就会上上下下,不再那么确保它们的地位。”——蔡康永“不要恐惧,恐惧吞噬灵魂。”“我和别的女人睡了。”“这不重要,阿里,你是个自由人,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尽量对彼此好一点。”剧中处理感情问题的方法真是非常高级的和爱人相处的方式,直接、自然、不勉强,密切又宽容,热烈又克制。
关于种族歧视和忘年恋双重问题的探讨。邻居的妒忌,售货员潜意识根深蒂固本能的厌恶,儿女尊卑贵贱意识强于强烈,工友们本能的歧视,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他们到处都受到不束之客的目光,默默地承受着外界无形的压力,两个孤独的灵魂既互相相爱来抚慰对方,同时也承受着恐惧的压迫。对着这种冷峻不善的目光,艾米和阿里是用宽容广阔的胸襟接纳他们。但随着剧情展开,当大众需要艾米的时候,他们的态度又发生转变,而艾米对他们的态度却不曾改变。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背景通常是暖黄的色调,透着温馨,暖意的感觉。而当阿里和艾米因生活方式分歧产生矛盾时,色彩则是冷灰色,不安,冰冷的感觉。但通过包容和体谅,相互退一步,他们又再起舞。本片隐性批判了社会大众的尖酸刻薄,人性的冷漠与势力,同时展现孤独落寞灵魂的一面。/
孤独灵魂碰撞产生爱情 跨种族恋情 受到传统观念 种族主义排挤 带出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 隔膜 理解现状 无法信任 充满防备疏离。爱情不能跨越一切 在这个故事里 没有恶 只有观念成见 旧势力,被旧势力欺凌的新势力翻身成为旧势力欺凌新势力是社会的怪圈。剖析的是这个怪圈。爱情还走不出这个怪圈 匮乏又无力 可能也是因为这个怪圈的人本身对爱就匮乏 终于走不出这个怪圈。阶级、群体、身份和感情,结局的回答也没有出路,因为还在探索,直到今天。镜语上,变焦还是常用手段,框式构图也是主打,夹缝生存用遮幅表达,前后景设计,网格、栏杆,窗,都是隔膜象征。人工黄油那场戏鲜明点题,有点顶!但是看出戏剧传统还是在,导演很清楚自己要干啥。南斯拉夫新员工楼梯重复蒙太奇,很好!
刚好碰上是法斯宾德的生日,所以决定看一部他的作品。蛮喜欢的。那些暗红色的外国酒吧,深绿色的豪华餐厅,淡粉色的客厅,亮黄色的露天咖啡馆,那些在永远在远处静默着却投来冷漠目光的人们,还有那两个互相吸引又互相排斥的孤独灵魂。“想的越多,泪水越多。”虽然思考可能会让人伤感痛苦,但是停止思考、逃避思考绝不是永远的对策。艾米在影片开始时很疑惑,她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突然间一切都结束了,我们到底该用自己的时间去做些什么呢?”但当影片接近尾声,她发现单纯的去珍惜和享受与所爱之人相处的时间,就是她所想做的。导演大量运用景深、镜头的运动以及精心设计的构图,并通过门框、栏杆甚至桌子等物体将艾米和阿里限制于狭小压抑的空间之内,真是让人感觉温暖又心酸不已...
我们惧怕刻板印象,惧怕流言蜚语;我们身处舆论漩涡,是受害者也是加害人。孤寡老人在德国人的眼中,成就了另一种人生。这种心境与做法,即使过了半个世纪也还能被称为潮流。很喜欢那几个刻画人群的反应镜头,旁观者陷入停滞状态,主人公的心噗噗乱颤,就像整个世界都围着他们转!相似的还有庭院中间那场戏,周围是空荡荡的桌椅草地,其他人离得远远的,而他们旁若无人地在中心处的桌子上牵手对话。那是按部就班的一帮人,不敢踏出窝圈一步,是被豢养的一群人。而他们从不循规蹈矩!如果人们希望一切不被自己理解的事物消失,那么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狭隘的认知?全片常常陷入一种莫名的沉默中,蓦地坠入死寂。但只要我们相拥舞蹈,一切恐惧都将被化解,即使肉体被吞噬,灵魂也将永存。
真正的爱比死更冷。恐惧是偏见、是歧视、是爱情之间的不了解和故意疏远,而灵魂则是发自心里的爱,装饰我们寂寞空虚的内心。法斯宾德是个大师。他没有用空洞的意象或者花哨的镜头去叙事,而是用写实的方式去凸显社会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冷漠,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用固定的远景构图彰显人物的内心状态。当四平八稳的镜头调度从一众人的脸上经过时,我感到的是风雨欲来的紧张感和悬疑感。女主角的演技是那么的令人动容,即使她只是面对着镜头,观众也可以感受到那苍老的脸庞波涛汹涌的心灵。这部电影的故事一直都是令我害怕的类型。两颗孤独的内心越是渴望靠近彼此,则越是会在相处之中心生裂痕,这样无疑是残酷的。而法斯宾德赋予给男女主角的身份和地位,又给电影加上了现实意义。
好闷的电影,惊诧于年轻的法斯宾德有这样对人性和爱情的严肃讨论,他冷眼看众生,告诉我们恐惧吞噬灵魂,但又告诉我们爱能消除偏见,能帮助我们抵御世间的严寒。其实还是觉得法斯宾德的认识不够纯熟,因为他对周围人的刻画难免会有些单一,但是对于这么年轻的法斯宾德,真的不能再苛求更多了。这是一段一点都不美的爱情,这部电影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因为这样不美的爱情,我发现自己心底是没法真切地去移情,去祝福的。但是这样的爱情是真的,是真正的爱!或许,真的东西实际上往往不美?谁管那么多呢?这样真的爱情中,我们这些狭隘旁人的眼光并不重要,他们两个人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才不会理会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