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奇幻核子战 西德尼·吕美特
改编自尤金.贝狄克和哈维.威尔勒的作品,是一部从美苏对峙的冷战形势引伸出来的“写实幻想片"。内容讲述由于机械失误的关系,美国轰炸机队出发轰炸莫斯科,美国总统在无
改编自尤金.贝狄克和哈维.威尔勒的作品,是一部从美苏对峙的冷战形势引伸出来的“写实幻想片"。内容讲述由于机械失误的关系,美国轰炸机队出发轰炸莫斯科,美国总统在无法唤回轰炸机之余,下令美军也将纽约摧毁。本片片中所描述的情况很有可能发生,因此对观众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导演自开场十分钟之后即一直紧握气氛至终场,但开场的首十分钟却有点混乱。本片最大的特色就是全无配乐。
《奇幻核子战》下载观后评论: (有剧透)确实是很冷战思维的电影,美苏之间的对立最终还是让美国总统做扛责任的一方。但不能说不大胆。强调时间的流逝,更强调悲剧发生的不可逆转。即使到最后一秒观众还是期待奇迹降临,但降临的只有氢弹和电话那头的长鸣。空间的割裂在这部电影中格外明显,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在室内,五角大楼、国防部作战室、战斗机舱,而且仅由室内和画外音的互动构成—再次切到室外熙熙攘攘仿佛无事发生的街景,已是末日降临之时。通信技术允许人们跨地区甚至跨国家实时交谈,但立场和观念的不同还是形成割裂与对立并直接导向悲剧。这种无能为力就是影片的核心。当机器和流程不留一点余地地取代人性,谁来为意外引发的废墟负责?美国总统说,这是“我们”的责任,因为决策发生在失误之前。自部署核弹之始,悲剧就有概率发生。只要有概率,我们就应当假设它会发生。
1962年前后,在古巴导弹危机的那一年,有两部电影相继制作或筹备,《奇爱博士》和《奇幻核子战》,后来两部电影均在1964年上映。两部电影都是以美苏爆发核战争为题材,这绝不是偶然的,生活在冷战阴影下,对擦枪走火发射核武器的恐惧深深印在当时人们的心里。在《奇爱博士》中,美国疯子率先发动了飞向苏联境内的核打击轰炸机群,引发苏联末日机器,放出辐射云导致人类毁灭;而在《奇幻核子战》中,电子仪器失灵等一系列意外触发了美军核打机巡逻轰炸机群的打击程序,对莫斯科发动了核打击,最后换取纽约也挨了一发核弹。总之都是疯狂而令人恐惧。政客的疯狂与一意孤行,人民为之买单付出代价,古今中外皆如此。也许现在又要发生了。
原以为会拍得挺荒诞或者奇幻,没想到氛围竟然这么严肃和残酷。虽然没有战争场面,但影片里两国首脑连线的剧情看起来还是有紧张刺激感的,最残酷的是美国总统跟苏联领导人说自己安排轰炸纽约的那段。看看这片子,人类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自己把自己玩死了。看看现实中美国的好战和为了巩固霸权不惜一切的行动,再看看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如果美国总喜欢挑起战争--这种刀尖上起舞的行为,上得山多终遇虎,早晚会玩脱的。或许在未来,影片中的剧情会成为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归宿,当然手法也许有变化,但结局一定是巨大的悲剧。这些道理人类都明白,可在明白的情况下还总是会重复历史,这才是最可悲的!我给4星8.3分!
人类只能在时间的长河里如砂砾般随波逐流。也许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人类世界真的已经毁灭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总统下的几个指令让我挺惊讶的。仔细想想,如果对错在天平两端,他的决定肯定是偏向对。或者说在他的角度上没有对错,只有选择,可预估和无法预估。(ps:我觉得如果把去莫斯科轰炸的飞行员妻子换成妹妹-开头的名媛女,在最后关头背叛,这样会更有戏剧张力。如果结尾时,能给一个莫斯科指挥部欢呼的画面,隐含着这其实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这样会更有讽刺意味,但这是一种讨巧的结局,比起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好像还是显得低级了。)
4.5分。的确和《奇爱博士》的情节十分相似,只不过一个是荒诞戏谑,一个是正剧范儿,另外本片还是体现了一些人性光明面的,不像《奇爱》那样一黑到底。很难说两片孰优孰劣,我觉得都非常优秀,不过个人感觉本片更大气一些,而且它的光芒一直被掩盖在《奇爱》之下也颇有几分遗珠之憾,所以多给半星。在同一年,两位大导拍了同一题材的电影,可见冷战时期的人们对核武恐惧之深,虽然两片都通过字幕强调了美国空军保证其体系不会导致这样的事件发生,但即便不是以这样的方式发生,也有可能以别的方式发生,那柄利剑依然悬在人类头顶,这恐惧也一直没有消失……
故事确实是完全虚构的,特别是片尾结局,所以片名翻译成奇幻也没啥毛病,但是剧情推进的过程令人信服,原因大概就在于相当程度的现实基础,加上片子上映前刚刚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简直是电影和现实两相呼应。片中没有坏人,所有的行为逻辑都是基于美苏间的核威慑平衡,以及如何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美苏两国如果仅从自身角度出发来决定己方的行为,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世界毁灭,这不是简单的囚徒困境,某些场景倒更像是黑暗森林法则的体现,残酷,但真实,大刘诚不我欺啊。
关于可能的核大战的经典之作!电影全程高度紧张,令人窒息!这部近60年前的电影,简直就是为当下世界核大战危胁的量身定制。在双方敌视情况下,各种莫名其妙的失误,或者人为的误判,随时会促发互相毁灭的核大战。敌对大国总统之间的24小时热线很重要哦,至少还有个沟通。电影拍摄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这部电影里,美苏之间已经算是非常信任了。两天前,普京大帝已经警告了,一旦核大战开打,第一个核平的大都市就是伦敦。。。
这正是西德尼·吕美特的主场,在有限的几个空间内和一块电子屏幕前,却演出了惊心动魄的故事。整个片子散发出冷酷又有些感伤的气质,西德尼·吕美特会让我想起林岭东,同样冷硬也有感性的一面,同样擅长寥寥几笔塑造人物群戏精彩,短短112分钟却仿佛经过了人类历史的变迁,我们最终创造出了自己也无法控制与掌握的战争机器,当它失控,必遭反噬。比起武器的简单逻辑,映照出的是人类的复杂与恐惧,可笑与可怜。
如何在没有配乐、没有正面战场、没有武器镜头和大景的情况下拍好一部mix了政治惊悚的战争片,这个电影不止是教科书,更是天花板。它还完成了将结果看上去如此荒谬的战事缘起叙述得真实且合理的这个高难任务,但其合理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politic和diplomacy都是如此愚蠢且金玉其外的东西,那位人民咨询师更是如此。现当下看这个电影尤其觉得心情复杂,只希望潘朵拉的盒子能就此关上。
吕美特是拍摄小成本类型片的大师,这部电影和《奇爱博士》不约而同上映于1964年,内容上也都聚焦美苏冷战中的核威慑。然而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无法脱离特定的时代语境和政治语境存在(印证1965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否则就会失去意义退化为一般的惊悚片。本片的独到之处在于全程无音乐的室内场景拍摄,这也是吕美特一直擅长的,从《十二怒汉》开始一直延续到《死亡计中计》。
1964年的美国观众竟然可以在一年里看到《奇爱博士》和《奇幻核子战》两部反战神作,不由得让人感叹美国电影的伟大。前者更像是辛辣戏谑的嘲讽,而后者更具慌乱凌厉的残酷。西德尼吕美特的作品有三大特征,其一是夸张的戏剧化台词与表演,其二是近乎炫技的拍摄与剪辑,其三是调度精准完美的室内戏(正所谓“蜗牛壳里做道场”),这部电影又一次完全展现了他的这三大法宝。
当时的观众,给当时这部片子打得分一定要高些。但我不觉得有奇爱博士那么有趣。因为放现在吧。我感觉是这样的。“哈哈哈嗝,哦抽大麻抽嗨了,我刚才干了啥?哦,屁股底下坐个按钮。害,本来就想炸死丫的,就这样吧,走你。”说一句,当时那个年代认真的看待的伦理观,放在现代正在进行的战争里看,已经算娘娘腔了。无人机经过之地寸草不留,敌我双方都不给你看。
《奇爱博士》举世闻名,《核子失误》知者寥寥。前者偏重于戏谑,后者严肃性较强。熬过影片前三十分钟的佳句铺垫,之后就满是佳章了,核爆倒计时看得心脏砰砰直跳,影片结束于飞行员回忆起自己做的梦,发现自己原来就是梦中的斗牛士,令人脊背发凉。库布里克和吕美特在同一年呈现出题材如此相近的作品,实乃电影史上神奇的巧合。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