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热内卢的中央车站,朵拉(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Fernanda Montenegro饰)在这里帮人写信。但她会把看不顺眼的信统统撕掉不寄,甚至公开读信里的内容取乐。朵拉生活拮据,年纪不小却还未嫁,或许在她内心,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根本就不值得信赖。
小男孩约书亚(文尼西斯•狄•奥利维拉Vinícius de Oliveira 饰)的出现令她开始了一段重新认识人生的旅程——约书亚很想见到远方素未谋面的父亲,不断写信给他。男孩母亲意外的车祸让朵拉决定陪伴约书亚前往东北部寻找父亲。在约书亚眼中,即使父亲很陌生,却总是骄傲地谈起父亲。而朵拉,也同样有着一段和父亲的痛苦往事。在约书亚寻父的过程中,朵拉因为往事而冰冻的内心慢慢回暖。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费尔兰德·蒙特纳哥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4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沃尔特·塞勒斯
《中央车站》下载观后评论:
在《菊次郎的夏天》看的前几天看的,忽然发现两个电影题材颇为相似。一个是刻薄的单身老阿姨带小男孩找爸爸的故事,一个是嘴欠损人大叔带小男孩去见妈妈的故事。都很喜欢,《菊次郎的夏天》有久石让音乐的加持和各种其他人物的加入有很多搞笑幽默的小可爱,而《中央车站》里,因为巴西贫困的社会生态,他们一大一小的旅途则心酸的多。好在,他们的一路相伴也互相滋养起了感情,互相融化温暖。在一个集市里,小男孩负责吆喝,朵拉为当地村民写信,一张张面孔带来无数个关于等待、牵挂、期盼、关爱的故事,这一次,朵拉的心也变得柔软了起来,把这些信寄了出去。小男孩的出现也伴朵拉走出了她原本刻薄凌厉的世界,让她焕新看待世界。替约书亚开心,尽管爸爸没有出现,可是有两个好哥哥的陪伴,相信今后的日子也可以健康快乐长大,而他一定会记得朵拉。
一个不那么善良的、道德有缺陷的主角,因为童年的亲情缺失而变得冷漠,但她仍然选择陪伴与她有些相似的小孩。约书亚找到了家,父母以信件的形式团聚,朵拉也找到了内心所缺失的,并终于有了可以写信的人。全片穿插着宗教元素,三个男孩和父亲的名字、约书亚在车站里凝视圣母像、卡车司机车上的里约耶稣像模型、圣方济各教徒们擎着蜡烛在黑夜里徐徐走过。这都提醒着人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上帝无处不在”的巴西,但镜头里展现出的却是十分贫瘠、冷漠、残酷的现实。虽然到最后那位名为“耶稣”的父亲也没有出现,但他们已经完成自我救赎,耶稣也许会回来,也许不会。但总有人相信,他爱他的家人,他一定会回来的。就像困顿的国家里,人们也都相信,主爱世人,他会让这片土地恢复生机。
想从头说起,却不知如何描述。这是一个老女人与孩子的故事。约书亚调皮、固执、一心想找到父亲。朵拉古板、蛮横、内心却渴望温暖。当他们踏上这段旅程,命运便紧紧地把他们栓在一起。两个孤独的灵魂结伴同行,分别改变了他们各自的命运。结尾朵拉说:“当你开着大卡车上路时,别忘了我是第一个让你握住方向盘的人。”伴随着连绵不断的钢琴配乐,他们分别看向各自手中的照片,剧终。“我向来都是给别人写信,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写给你了。”(ps:13岁在央视电影频道熬夜看完。从写信开始到写信结尾,中途伴随着印象深刻的钢琴配乐。第一次觉得这是公路片里节奏把握的最好的。结尾看哭,重温了几次还是会流泪。朵拉说的握住方向盘那句话一直都记着,对我来说影响很大。)
朵拉的一生给别人写了很多信,但她确没有一个可以写信的人,如今她终于可以写信给约书亚了。亲爱的约书亚,你说得对,你爸爸肯定会回来的,他就跟你说的那样是个好爸爸。我爸爸是个火车司机,记得他第一次带我做火车时,会让我一个女孩子,一路上大鸣汽笛;所以当你开上大卡车时,不要忘了第一个让你开车的人是我。你跟哥哥们住比较好,你值得拥有的,我无法给与你;如果你想回忆我,就看看我们的合影。现在我好想念我的爸爸,好想念一切一切!朵拉听任泪水在脸上肆意纵横,约书亚就像一束金色的阳光,融化了她心里的坚冰,那个怨恨了父亲半辈子的小女孩在这一刻终于释怀,在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怀疑和煎熬后,她也终于敞开自己,开始慢慢接受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生动地描绘了两人归家的行程,让观众得以伴随主人公一起完成这次心灵的洗礼;更在于导演细腻而深刻的目光,一直在捕捉着巴西这一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民众文化教育的缺失,车站的“秩序维护者”,失散儿童的命运,种种现实关照,都让这出浸染了浓烈宗教色彩的戏剧,超越了天国象征世界里的虚无缥缈;那些纷繁的圣器,作为装饰品始终摆放在现实的舞台上。于是,当约书亚和朵拉穿越了人群祈祷的灯火,在层叠的圣像与噪杂的祷告声中奔逐,寻觅,迷茫,疲惫,旋转,昏迷,乃至终获某种“新生”之际,镜头一直在屋内的平静与屋外的狂欢中交织。导演不只满足于对个人救赎与回归的探讨,而始终念念不忘于整个国家的前路又在何方。
在这样一个通信资源过剩的时代,很难去体会文盲需要他人代笔写一封书信的时代背景了。良心发现的老太太与一个伤心欲绝的孤儿踏上寻亲之旅,在凉薄的社会现实中挖掘埋藏在心底的爱。故事情节简单得有些乏味,但一老一小分别举起万花筒凝望两人的合影的一幕,还是让人心碎。一个人的道路无论有多长,人道与爱的种子都有发芽的机会,而如果这颗种子发芽得太晚,岂不是一幕悲剧。片子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联想到途中小镇的宗教仪式,恐怕又是国人所难以体会的一种文化背景吧。南美的社会的宗教氛围浓厚,也是能够诞生一位教皇的原因吧。另外,巴西的土地广袤,景色多变,片中的自然风光与色彩配搭很成功,导演一定是位很棒的摄影师。
旅行、寻父都是障眼法,这是一部关于遗忘的电影。我们总是自以为会把“遗忘”忘了,其实它从未忘了我们,它如影随形,让我们只要活着就会遗忘,就像安娜写信、附上孩子照片,但耶稣还是抛弃了他们母子;人们又想靠合照让自己和对方“永远”记得这一刻,但哪儿来的“永远”呀?死者去了来世,固然会遗忘,即使苟活,时间依然会让我们遗忘;只有谦卑的大车司机洞察了这一切,宁可指路为妻也要拒绝一切萍水相逢的幻影。只是:这样的圣人在生活中太少,而且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太决绝。男主父子四人都取名《圣经》人物:父亲耶稣忘了三个儿子,却又以传奇的方式让三兄弟在一起,也许,遗忘就是爱,又或者,神从来不曾忘了我们。
父亲是多少孩子终生的信仰。约书亚一直坚信的伟大父亲的形象使得他超越同龄人的坚强,事实上他的两个哥哥也是一样。朵拉读完信卷发哥哥满面的泪水正是这种对父爱信任和信仰的体现。而朵拉,这个似毫无良知混迹于社会底层的丑陋老女人陷入如此人生的境地,也与她父亲有直接的关系。约书亚在盼望父亲的回来,朵拉盼望能从回到与父亲一起开卡车的过去。也许他们都无法实现目标,但这种盼望及两者在相伴这一段人生路所产生的羁绊注定会净化他们心灵,不受污浊的暴虐侵袭,拥有一个不似过去崭新的未来。看过的最好看的公路片。也鞭策我成为一个不让孩子失望的好父亲。
《中央车站》贯穿故事的两个主要元素一是巴西人普遍的宗教信仰,即巴西有92.1%的人口信仰天主教;一个是巴西的文盲人口超过1000万,占总人口比例约6.8%(2018)。所以女主角朵拉由代人写信认识了小男孩约书亚,带丧母的他寻找生父,并靠着曾经当过老师的经历日后救了急;而约书亚的父亲名叫“耶稣”,两个哥哥分别是以赛亚和摩西。朵拉和小男孩一路上的遭遇充满宗教色彩,但是看着看着你会发现,决定人的选择的并非宗教影响,而是人本身的善与恶。富有或贫穷与个人选择没有直接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才是一切事件发展、成熟的催化剂。
人性的片子拍得如此逼真,人性的故事讲得如此之打动人心。人,都有两面性,或者多面性,关键是,我们处在人生故事中的哪一面。人物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一个饱经沧桑的、代人写信寄信收取费用却不寄出,而且撕毁的老女人,毁了人家多少事情,却在偶然遇到的小男孩身上表现了人性的另外一面,同时也在精神上改变了她。我们的社会不缺乏好人,生活却让一些人展现了另外一面,丑恶的一面。演员表演得如此精彩,一老一小,生动地刻画性格,如同现实中的人物,丰满,真实,可信。
一个以行骗为生的落魄中年女人和一个九岁小破孩的旅行,像《菊次郎的夏天》一样暖心,虽然基调不是那么欢快。真是太爱这种旧旧的泛黄色调的电影。两个镜头印象最深,一个是当他们第一次得知爸爸已经搬走时男孩走出房间落寞的背影;另一个是在火灯节两人发生争执,朵拉追着他没入祈祷的人群中,周围每个人都在手执纸灯紧闭双眼画着十字大声祈祷,忍不住想,每个人都有那么多祈求,就算神明真的存在,他也一定被这浩瀚如星辰般的凡人吵晕了头不晓得要先实现哪一个愿望了。
这是一段温情的相逢故事。 我应该铭记那一切,一切值得我想念的人,我愿时刻挂念着他她们,在心里给与他她们最好的祝福。 我也许久没在给谁写过信啦,17,18年本科大二大三那时候很喜欢写,也写给过一些人,现在我还惦记着很多人,可也没在动笔啦,也许我应该捡起笔杆子。 我祝福你们,也想让你们知道我一直很挂念你们,虽然联系的也不算多。
这个故事要说明什么呢?我本人就在巴西,能充分感到贫富分化之严重,这边穷人的环境就是这样子!但是,不能因为穷就可以为恶吧!整部影片女主都让我深深的厌恶!连最后她独自走掉,我都要担心她又要做什么坏事!我觉得,我的注意力全集中到了接下来又要冒什么坏水上!这完全是编剧和导演的失败!我完全感知不到送孩子回家有啥可关注的,因为一上来你们已经深深的给女主打上了拐卖儿童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