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萨蒂亚吉特·雷伊 编剧: 萨蒂亚吉特·雷伊 主演: Soumitra Chatterjee / Madhabi Mukherjee / Shailen Mukherjee / Shyamal Ghoshal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语言: 孟加拉语 上映日期: 1964-04-17 片长: 117 分钟 又名: 孤独的女人 / 寂寞的妻子 / 寂寞夫人(港) / Charulata / The Lonely Wife IMDb链接: tt0057935 此片根据泰戈尔同名短篇小说改编,在这部被誉为“为精神进步做了杰出贡献”的影片中,导演以当时的社会政治为背景,表现了恰鲁拉达这位已婚的中产阶层妇女无所事事的日常生活,以及她对自我的不断认识过程和感情变化。女主人公恰鲁拉达的丈夫是一位进步的知识分子,但他整日埋头编辑着一份政治刊物,对于妻子,他缺乏起码的了解和理解,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与妻子达成互相的沟通,这个孤寂的女人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丈夫的堂兄,堂兄是一个年轻的性格直爽的诗人,他富于激情和创造力,他对恰鲁拉达表现出了一个诗人的激情和互动的表达,在堂兄的引导和帮助下,恰鲁拉达开始认识她自己,在不断的内心情感冲突下,她终于明确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未来前进的道路。
《孤独的妻子》下载观后评论: 6/10。在印度教中妻子不应该直视丈夫,雷伊巧借望远镜、写作构建了恰鲁的自我形象:恰鲁通过望远镜观察丈夫、耍猴人和拿伞的胖子,男性由看的主体转为被看的客体,瓦解了男性中心;恰鲁在弟弟的激励下动笔投稿,摄影机置于秋千的主观晃动、童年居住的村民形象叠画入恰鲁的眼睛特写,刻画出恰鲁在写作出突破男性文化优势的困境。弟弟志高胆小,在谈到留学英国时堂兄对说英国是印度启蒙思想家罗易的病逝之地,揭示了弟弟的政治理想,但对恰鲁的家庭生活枯燥,他选择了写信逃避堂兄,没有成为恰鲁的拯救者而是等待堂兄的觉醒。雷伊在开场用一组动作刻画恰鲁的精神空虚,百无聊赖地刺绣、阅读、卧床打牌和使唤仆人给丈夫送茶,当她热情地接待丈夫归来,丈夫捧着书径直地走过忽视她,恰鲁来办公室谈的话题也很快被丈夫打断,婚姻生活的压抑来自丈夫视而不见。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雷伊电影,今年疫情期间看他的《大地之歌》,没能看下去,最近在看佛教的书,想多了解一点印度的文化,就又想起了雷伊,今天终于看了这部《孤独的妻子》,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像看《野草莓》一样,一开始可能没有被吸引,但慢慢的就渐入佳境了,特别是Madhabi Mukherjee饰演的恰鲁,让我印象深刻,虽然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她演的电影,但她确是继高峰秀子过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女演员,特别是关于内心戏的表演,丰富而真切,看到她的表演,让我想到了宋词里的那些苦闷的闺中妇女,同时还想到了李清照的词“眼波才动被人猜”,我觉得她跟李清照是很接近的,都很有才华,情感丰富,能用文字表达,看到她的表演,真的让我佩服;小叔子阿莫,他年轻、有朝气,对自己的才华很自信,他很像克拉克·盖博,那迷人的微笑。
在试探中徘徊,在惊醒后退却。/ 想起你的书抄:【我试着给你写信,虽然无奈分别之后根本没有什么。我还是试着写,我想,我得这样做,因为我在先贤祠看到了圣人,那个孤独神圣的女人,屋顶,门,里面光圈稀薄的灯,对面睡着的城市,河流,月光里的远方。圣女守护着睡着的城市。我哭了。我哭了,因为一切都太出乎意料。我因此而哭,不能自已。】【有无可能看一次海?是的,考虑一下吧,我想象你会来。】【千万别以为我在这里因失望而痛苦,相反,有时让我吃惊的是,我多么愿意为了真实放弃一切期待,哪怕真实是丑恶的。我的上帝啊,但愿这能分享。可那还会是它吗,还会是吗?不,唯以孤独为代价,它才是。】/ 你送我的碟如今在我的书架上安躺着不被打扰。我想,它并不孤独。
“Charu’s creativity, becomes the point of convergence where thought, memory, and emotion all come together. This convergence does not simply pull her ever more deeply into her own self. It also enables her to reach into the heart of the nation, represented by her village and its very ordinary residents.”
改编于泰戈尔的小说《破碎的鸟巢》,讲叔嫂情愫的不伦故事。却拍出了时代背景,第一,孟加拉的女性觉醒意识,第二,讽刺了高高在上住洋楼开洋腔不接地气的“孟”奴。可惜阶级问题在电影轻轻点过。雷伊跳出了舒适区,结束了阿普三部曲,拍都会戏了。住豪宅,吃饭也不用蹲着了。那个孟加拉文学新青年小叔子和现代印度青年连上宗了。雷伊擅长的自然主义镜头寓意成为女主遥远的回忆。室内戏的调度是雷伊的新技能,难怪是雷伊最为满意的作品。放在今天大量反映女性觉醒主题的作品中,雷伊最满意的作品略显平庸。反而阿普三部曲还是标杆。加尔各答,西孟加拉邦和现在孟加拉是分裂前的印度文化都会。过去一百年印度重要文化名人多出于此。
哇塞,雷伊真的好前卫哦,我真的好惊讶,他不疾不徐地围绕着一个被豢养的上层阶级女性,不说教不宣泄不幽怨,举重若轻地展现女性意识的觉醒。雷伊非常耐心地展现她无聊且漫长的家居生活,刺绣,泡茶,安排仆人的工作,打牌,荡秋千等等。更妙的是,雷伊不断通过镜头语言赋予女主人公观看的权力,她透过望远镜看远处的世界,在和小叔子相处时,雷伊给了女主人公非常明显的充满凝视意味的主观镜头,她观察着这个男人。空荡荡的房子,寂寥的夫人,影片的整体氛围真的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啊!她主动追求“爱情”,但她失败了。最后女主人公没有被拯救,但她找到了写作。
男人不宜將妻子照料委由何朋友,否則因此常生兵變;受託照料他人之妻絶不可有他心,否則必惹事端,甚而有性命之憂。愛情必需基於門當戶對,其中包含相雷同的興趣,否則各忙各的必將形同宿路。女主角之所以鍾情其堂兄在於對文藝有共同興趣(門當戶對’),於是心有所囑;其夫卻只專注於事業而忽略其妻之存在,致漸行漸遠,其堂兄能在女人的柔情相投下顧全其夫照顧之情義而毅然他去,此確為重義之人;其夫在無意間見妻之愛已他去,卻默然無語亦可謂君子矣!可恨這對男女無緣成真情夫妻,勸世間男女欲成有情夫妻,事業雖重要,但仍需全心關懷對方,如能有始有終。
雷伊的杰作。大篇幅的人物的心理展现,刻画丰富细致,剧本的文学性强,探讨的主题也深刻,至今仍有价值。似乎这部作品本身也说明了一个电影并未下定论的事:政治的现实就比文学的虚幻重要吗?或者说哪一个更接近真实呢?雷伊拍摄这部由泰戈尔改编的小说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影片中人们为当时的党派与选举等政治时局而争论,今天谁还关心呢?而影片中人物的遭遇、情感和人生困境依然是今天的人们要面对的。
新女性,談詩、樂曲以及文學,揉合了女性意識以及政治文學觀點。秋千上兩個鏡頭特好—雙眼注視哼唱和童年影像交疊。喜歡雷伊的影像風格,在大螢幕看黑白影像多次在心中驚呼過於迷人,光影黑灰白。丈夫雖無法滿足妻子期望的心靈契合,卻十分寵溺,能暗中支持她閱讀寫作,在我看來已足夠了,但最後他卻是由友人告知才知曉刊登雜誌的消息⋯⋯心疼他,因此並不認為妻子多孤寂,比較喜歡《大都會》的角色。
挺有意思的,文学性很强,讲贵族,讲出轨什么的,俄国人的拿手好戏,搞个聚会男男女女眉来眼去,但这部反映19世纪末印度环境里男性和女性都处在极大的道德约束和压抑之下,暗流涌动,直到结尾女主在床边哭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感情的展现其实蛮像《小城之春》,但有些刻意,女主最终还是没能走出那一步,也不是女性意识不够强,而是不忍吧,爱情不单是冲动与猛烈,也在那种带着怜悯的不忍之中。
镜头语言丰富、生动、感情充沛。好些片段和植物摆设想起“朱丽叶与魔鬼”。人物对白和角色文字创作互相呼应。女主在“懦夫”中有点夸张,在“大都会”中用力过度,在这里有点纠结和飘忽,仿佛正好衬托角色内心激烈的情感和斗争。anyway为了弥补今天五部一星中文烂片.这部四星半必须五星(^o^)/~
3.5 温柔细腻。对于妻子来说身边人离得那么近却只能通过望远镜看,这大概是大量重叠意象里最喜欢的了。松散地穿梭于彼此生活的家庭成员关系本不复杂可以是怎么这么晕。我还是觉得妻子没有真的爱上小cousin,之前缺少的之后想念的是一个能随时说上话的人;丈夫最后对自己的震惊大概多过对其他人。
3.5温柔细腻。对于妻子来说身边人离得那么近却只能通过望远镜看,这大概是大量重叠意象里最喜欢的了。松散地穿梭于彼此生活的家庭成员关系本不复杂可以是怎么这么晕。我还是觉得妻子没有真的爱上小cousin,之前缺少的之后想念的是一个能随时说上话的人;丈夫最后对自己的震惊大概多过对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