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Martti Helde 编剧: Martti Helde / Liis Nimik 类型: 剧情 官方网站: www.inthecrosswind.com 制片国家/地区: 爱沙尼亚 语言: 爱沙尼亚语 上映日期: 2014-03-28(爱沙尼亚) 片长: 90分钟 又名: 侧风之忆 / In the Crosswind IMDb链接: tt2534660 横风之中的剧情简介 · · · · · · "Risttuules" is very emotional and tragic movie about mass deportation to Siberia based on memories of Erna. It all started 14th of June 1941 when trucks came for the innocent families with their children where they headed to train station and later by animal wagons to Siberia. "How to survive hunger, cold, humiliation, losing friends and freedom, but still keep living on, when almost all hope is lost?"
《横风之中》下载观后评论: 影片试图以静景衬哀情,在布光构图上大获全胜,却在叙事上彻底失败了。一尊尊活生生的人皮雕塑和压抑的旁白,只能让游走在人群中的观众看到悲剧的结果,却轻巧略过了重塑/诉历史的机会,既阻碍了Erna痛苦的传递,也在很大程度赦免了刽子手们——那些影片想要批判的凶手。戴着帽子的慈父依然威严地注视着西伯利亚大地,和在其上不愿返回故土的爱沙尼亚奴隶们,这到底是讽刺哪一边更多些?不过,抛开形式,影片的意义的确很大。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和国家根本利益产生对立的时候,怎么办?波罗的海三国远赴西伯利亚的难民、上山下乡的知识分子,长远来看,他们做出了甚至是必须的贡献。很久之后回首,人们往往忽略他们的血泪,反而转向对伟大领袖果决英明的崇拜去了。我们幸福了,谁又去为无数个Erna的幸福招魂?只剩横风之中,失语者在无力地怒号。
模仿历史定格画面而穿梭与其中的长镜头调度达到了超越3D电影的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是非常适合把如《夜与雾》般沉重的历史题材进行意向发展的视觉表现手段,如走近了立体化的历史影像,放大了对人的凝视。而要达到这一效果,对场面调度的运动机位的设计,打光如何配合摄影师与吊臂等设备的运动并避免影子穿帮也颇费功力。虽然此片拍法并不是没有短场面的先例,但能在长片时间尺度上达到如此身临其境的效果,导演无疑是建立了标杆的天才!此片也带来一个重要启发,若有一天对一个定格照片的能够实现全息影像还原的话,那如果能对一个真实的群体历史事件的定格瞬间进行观众自主式的立体遨游,那会是多么激动而震撼的时空体验!
马尔蒂的散文式概念之作,看完之后会让你大吃一惊,发现原来电影竟然还有如此与众不同的拍法。当所有人物静止不动,电影如一张缓缓挪开的画卷,伴随着女主轻轻的呢喃和远处传来的风声,所有人物的情绪,他们的悲痛,挣扎,对自由的想法和故乡的思念,都由这些静止的人物躯体中穿搭,使静态所体会的,竟然比动态的还要深远还要动人。看完之后,我朋友取笑我,看这部电影是从哪一分钟开始睡着的,冷笑以对。很多东西虽然一时半会没看懂,或者永远都看不懂,但是在看到那一刻,会有一种情绪和冲动,让我情感上的共鸣以至于震撼,发现原来另一种程度的美感,距离我的灵魂是如此之近。
形式、风格与文本。年仅28岁导演的处女作就已如此成熟,在巨人的肩膀上向电影语言发出了新的挑战和探索。影片以四封书信作为主体结构,首尾以女主角面部的伦勃朗光起始并结束,摄影机在凝滞的历史时空里抚触漫游,完成了极为自由的实验性调度,时而从画面的纵深处向外扩张,时而在长廊窗柩边横轴拉升移动,时而环绕人物的鬓颊腰间遮幅转场。在沉默静置的人物动作和场景中,惟一带来动势的便是不可控的横风,不时吹动着她们的发梢或裙摆。如此,他们终究会在影像的横风之中相遇,她们一定会在信笺的隔空对话里重逢。
一眼万年,最美的电影镜头定格那些悲苦的生命最想铭记的一刻和最想遗忘的瞬间,是和你诀别之前紧紧相偎的脸庞、是孩子死亡的那一刻对神明彻底的绝望、是在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里融入的对你的思念、是人格被践踏被摧残被撕裂的每一个瞬间选择生与死的挣扎……他们的一生最终还是没有获得自由,因为那些于生命生存毫无关系、甚至是保有摧毁性的政治纷扰,而若我如风一般自由,一定向你的方向吹去,而我知道你也一定在向我这里吹来……但是若我已经消散在风中,你会去往哪里,我只希望你自由,自由地追逐爱
散文诗一般的纪念电影。片中的意象又轻又淡,又坚定又辽远,一封封书信,自由的野苹果树,漫长湿冷的冬半年,极远极寒的北边,相遇的横风,逃离的火车,心中的家园,书信的字字句句都指向明显,珍惜,致敬,纪念。中篇新颖的静态的拍摄手法,像是到了博物馆的爱沙尼亚照片展,又像是穿梭在还原的沙盘里,导演和摄像有想法有情怀有能力,配合默契。课上曾讲过人类学研究方法和写作手法的创新变换,看过的艺术电影不多,但总想从手法上学习一点,总是很有启发
陈列在《横风之中》的是一件件活着的雕塑和一段死去的历史。这部摄影颇有马力克味道的爱沙尼亚电影最终成了一首影像抒情诗,静态神秘的复古风很好的回应了《野小子们》那种戾气张扬的形式主义美学。然而黑尔登却把在影像空间里构筑历史感与在历史空间里建立影像感画上了等号。他将电影理解成了存放记忆的媒介,并将它们收藏到这件肃穆的纪念馆里供观者瞻仰悼念。可惜历史终究不是白纸上的黑字,它是不可见却可感知的横风。
可以说导演手法先锋,理念大胆,也可以说叙事方式过于懒惰。镜头穿过定格的人物和场景,以纯粹旁观者的视角观察沉重历史下的人民每一处痛苦的细节。画面很有美感,细节考究,看得出每一场景都经过精确的计算和彩排。不知道为什么,观影过程总是想到阿巴斯的《24帧》,同为实验电影,《24帧》更接近电影本质,是致敬,是返璞归真,而《横风之中》似乎有那么一点点偏离了“电影”的范畴,更适合作为美术馆电影吧。
摄影与电影,形式感,静止与变化指向记忆悠长与世间残酷。西伯利亚流亡劳改中,饥寒让女儿最大的梦想变成了面包,最终殒命于阴沉乌云之下。一遍遍呼唤爱人,低语和呢喃,摇摆的花枝,亲手系上的丝带。用身体换去美酒佳肴,去审判后遭受枪决。生命渺小,政治残酷。嫁给组长的女人在斯大林去世后因丈夫被批斗继续向北流放,多年后回到家乡看到丈夫的信,想起那个没有听从友人劝告逃离的午后。都是宿命。宿命。
#资料馆留影•年度最美#年度最美的电影,内核却如此悲伤,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妻子,一言一语的回忆都那么平常,却更让人脑海激荡。或去或留是个问题,逃亡的不好过,留下的家破人亡,在那种极权统治时期,一家人的遭遇也就是一代人一个民族的遭遇。另外,这种人物静止的场面也太神奇了,就像被定住了,每一帧都是黑白明信片一样,只听见呼呼风声在诉说着宿命。
7.5/10 先锋影像风格,impressive,总结的话几乎是,幻想部分是普通的人物都在运动、同时镜头有设计的影像,而对于信件内容简的视觉化是运动长镜头with镜头内部人物静止,而周遭一切仍以运动状态继续,比如列车上通过车窗进入到车厢内的光影 - 就像多兰的《妈咪》配合Experience,画幅展开进入母亲的幻想,那样的震撼
肉体被暴政摆好姿态定格,灵魂在横风之中飘散交握再无禁锢。我可以选择扎根新土地过一种被白纸黑字书写好的生活,也可以选择与牛作伴只为再闻一闻苹果花的芬芳。寻到新的家人是活下去的好办法,但爱与自由只有一种。希望评论"这不是电影"的人能把这类话对迪士尼去说,"观众想看什么我就拍/不拍什么"和"我想拍什么就拍什么"的界限依旧分明。
“尽管重逢遥遥无期,但西边吹来了一阵清新的自由空气,我会化作一阵东风吹去,我们会在横风之中相聚,风在哪里相会,我们就会在哪里”。一份深情,遇上一个值得等待的人,或许这就是爱情的意义,即使多年后,被生活的油烟折磨的倦怠而疲惫,也能在想起当初爱着时的诗意和携手度过各种考验和难关时的坚定时,再次体会到爱的温柔和人生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