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瓦嘉达 海法·曼苏尔
年方十二的瓦嘉达住在利雅德(沙特阿拉伯首都)的近郊。尽管在传统守旧的环境中长大,这枚少女却是活力四射——她穿牛仔裤配板鞋,爱听摇滚。现在她心心念念的只有一件事:
年方十二的瓦嘉达住在利雅德(沙特阿拉伯首都)的近郊。尽管在传统守旧的环境中长大,这枚少女却是活力四射——她穿牛仔裤配板鞋,爱听摇滚。现在她心心念念的只有一件事:买下那辆漂亮的绿色自行车,然后跟好友Abdallah来赛上一赛。然而根据瓦哈比派的教义,女性是不允许骑自行车的,特别是未婚的少女,因为这项运动会“威胁她们的妇德”……《瓦嘉达》下载观后评论:
这类题材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必定会为电影制造话题带来不错的反响 但个人觉得反复利用这种自带争议性作题材的片子有点儿“出猫”的意味 反正在各大电影节屡试不爽 所以个人认为看这类题材的片子切忌以偏概全 断章取义 在下任何定论之前 少了考证和思辨都是不负责任的 我也不喜欢任何所谓的第一印象 因为那都包含着主观和强烈的个人幻想 极具欺骗性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一个个体或者一个群体被控制在低人一等的处境中 他或者他们就是低人一等的 (就是=变成) 从自欺出发 会给它实质的意义 她们的处境给她们展现的可能性很小 问题在于这种状态是否应该持续不变 ?真主是至慈的 超绝的 الله أكبر 丑陋的是当权者以及人性的自私 把宗教作为工具 巩固男性高人一等不能撼动的社会地位以及控制着绝对的话语权的意图
![瓦嘉达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1626556.jpg)
沙特阿拉伯第一位女性导演的电影长片处女作。如果你了解沙特阿拉伯的女性人权状况,你一定明白我加这个女性的定语不是歧视。非常之空前,但愿不绝后。女性只有一种颜色:黑色,女性只有一个部位:眼睛。女性不被允许开车,连自行车也不可以,没有男人帮你开车,你就哪也别想去。女性也不被鼓励工作,政府给你发点小钱做补贴。如果有男人在看你,你就要马上躲开,因为正经女人不会让别的男人看到。名义上取消宗教警察,可是长袍面纱哪一样没穿好,街上随时都有人偷拍你,把你的照片发到社交网络上供整个社会讨伐。我真的没办法想象作为一名女性,要如何长久地生活在这片绝望的土地上。我甚至觉得连这部片子的结局也是美化过的一种憧憬,反抗礼俗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绝绝大多数的女性都已顺受成奴。而你绝对不能怪她们不够勇敢。
![瓦嘉达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2878512.jpg)
一直都很喜欢种族或宗教色彩浓重的女性生活电影。这部电影以小女孩勇敢打破礼教束缚骑自行车为视角,无处不在暴露阿拉伯女性的压迫感,不能大声笑、不能无防护情况下被异性瞅着、不能与异性共事。镜头不经意几次扫到瓦嘉达妈妈仔细打理头发,无宴会,即使简单出门也不影响她盛装打扮,黑色罩袍下的女性依然有对美的炽热追求,有多压抑就有多叛逆,浓妆应该是她们对美的一种发泄。瓦嘉达妈妈因为和异性共事怕引起丈夫不悦从而拒绝新工作,后来因为对爱情的失望对制度的无奈把取悦丈夫和用来艳压群芳的红色连衣裙换成自行车,她希望女儿快乐,更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支持女儿勇敢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母亲自我独立意识的觉悟。瓦嘉达敢冲破世俗牢笼,挑战宗教权威,我想说可能无知者无畏,因为成年女性往往逆来顺受。
![瓦嘉达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0991540.jpg)
邻居小男孩喜欢Wadjda,说将来一定会娶她,在她家楼顶教她骑车,看她伤心失望,甚至要把自己的自行车送给她。这时候Wadjda说了一句: 你车子送给我了,我将来还怎么和你比赛呢?妈妈没买那条红裙子,虽然她认为那条裙子能帮她赢回爸爸的心,阻止他娶二老婆。妈妈最终用那笔钱,帮Wadjda买了那辆自行车。党派,教派,种族,性别,甚至人与自然,各种争战尘嚣甚上,大道理自然不言自明,然而落实到具体某个人的头上,叫嚷任何一种主义都不如用母亲结结实实的爱去支持、帮助年幼的女儿实现自己的理想,用自立自爱来抵抗男权的倾轧来得有价值。性别平等的路太遥远,一辆自行车到不了那个终点,然而有了那辆车,你才算正式踏上征途。
![瓦嘉达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1604335.jpg)
用小女孩励志买自行车、与小男孩两小无猜美好的友情故事作为糖衣,实际上环顾了一圈阿拉伯国情女权女性地位与所有的挣扎无能。在地位低下的情况之中,女性仍在贬低自己,黑色头纱越蒙越严,条条框框越积越多;小女孩还不懂那么多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她以反抗的姿态存在却依然掉入漩涡;妈妈是那样的美丽,是教育是无可选择也是尽最大力量疼爱女儿,告别男人不是恨而是优雅的感怀;母女俩在规则里尽可能善良冲破与自在,不是随波逐流越来越低。结尾镜头先定格在男孩视角,她越骑越远,还是否记得那句十分暖心的孩子间的玩笑承诺“你知道我会娶你的吧,以后。”最后,女孩回头微笑一撇,会是他吗,还是未知的自由。
![瓦嘉达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1419117.jpg)
8/10雖然意識形態非常明顯,但必須支持沙特第一個女導演。我們坐在沙發上指指點點多容易,但是想想在沙特這種社會,她需要多少勇氣和後台支持才能完成這片子?小女孩的性格沒有交代清楚為什麼會那麼強勢,媽媽如此傳統,爸爸也是游離存在,她的勇氣和魯莽是天生的?而且眼睛里的勇氣和身體動作,感覺是歐美小孩,這裡用力過猛。相對來說,小暖男頑皮又細心,認真說“你知道我以後會娶你”的時候,心都醉了,真可惜長大了之後會被社會習俗吞噬。整體來說是一個按照西方價值觀完成的命題作文,本土問題只是作為裝飾品,內核的反抗文化過於西化。不錯的嘗試,但可以挖的更深更有力。
![瓦嘉达剧照](https://img.mandudu.com/moviepic/20190104144841261737.jpg)
“体面的女人是不会让男人看到的听到的”。这部电影也算是解答了我对穆斯林女性的好奇和困惑。记得在迪拜旅行的时候,去ZARA逛,发现很多黑衣裹身裹脸的女人们也在买,当时就觉得反正出门都要包起来,为什么穆斯林女性也还是热衷购买新衣?原来只是为了取悦自己的丈夫。影片里的妈妈,从穿衣到发型,一心只想着取悦老公,而最终还是被丈夫再娶伤透了心。给女儿买自行车也算是她的某种叛逆。领居家小男孩很可爱,被这种年少的简单的喜欢所感动。影片画面取景都非常真实,看这样的电影,让人很庆幸身为自身的自由。但有时候也会被这种宗教传统里的一些小细节打动到。
看這部電影是由於今天看了關於沙特阿拉伯男女極度不平等的文章我甚至有點驚訝為什麼現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還會有這樣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怎麼還會有這麼落後的思想這部電影讓我更深一步地認識到沙特阿拉伯的女性如何被束縛但欣慰的是最後媽媽給女兒買了自行車在這種男女不平等的社會下男人不會憐憫你,不會為你爭取權益那麼女性應該為自己,為同是女性的人爭取只有這樣女性才能得到一點點的解脫而不是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一個醒覺的女性,別傻了,你應該習慣,別人都這樣
据说是沙特历史上第一部电影,不过由于电影院今年4月才在沙特解禁开放,讽刺的是它多年来一直无法在本国上映。其实这既非儿童剧,也不应归为喜剧,虽然乍看只是母女俩的家庭故事,但在当地的宗教氛围桎梏下,也是相当敏感的;起初还以为内容类似《小鞋子》,看到后来才发现倒不如说更像《我在伊朗长大》。当然片子的精彩并不仅是因为选题和政治正确,剧本也非常用心,细节饱满而前后呼应,人物也都很自然,结尾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虽然那不免太乐观了。
悠悠传唱的古兰经,本应该保护安拉的子民不受伤害。然而却将阿拉伯世界的女人们束缚在道德的框架之中。黑色的长袍与面纱将女人柔美的线条和美丽的容颜阻挡在世界之外,比东方还强烈的男尊女卑让女人完全成为了自私且愚蠢男权世界里的祭品和任意抛却的遗弃。还好还有瓦嘉达这样的女孩,让人看到女性的挣扎与反击。全片唯一的暖出现在少年阿卜杜拉身上“瓦嘉达,你知道长大后我是要娶你的吧?”
女孩和男孩的爱情真是太美好了(女孩看到自行车护轮生气,男孩解释说我没法帮你扶着,怕你摔倒,女孩假哭,男孩屁颠屁颠拆掉护轮那段我简直要感动的哭了),可试想一下,如果双方处于完全不平等的关系中,这种美好的爱情还能发展吗?我觉得唯有平等与自由转态下的爱情才是纯粹的,也唯有在民主自由社会里“强者”获得的认可才是真诚的、有意义的。否则,不过都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症。
在一个对女性极度不友好(出门裹黑袍、不能大声说话、骑单车被认为“影响生育”)的国家,一个穿帆布鞋、听摇滚乐的小女孩要怎么获得一辆属于她的自行车?沙特首位女导演的作品,意义超越内容——当然电影本身也是好看的,朴素的叙事风格,小女孩充满灵气的表演,看到最后眼眶湿润:虽然从绝望中生出了希望,可这希望也是脆弱的。四颗星不虚。
真诚地希望阿卜杜拉能一直守护瓦嘉达,希望所有人都能获得自由。阿卜杜拉默默的行动、瓦嘉达灿烂的笑容,缓缓地让温暖心间。电影的表达方式很含蓄,不管是爸爸的故事线还是妈妈和瓦嘉达情绪的变化,都没有通过激烈的矛盾传递给观众。反而是这种淡淡的叙述,让那个环境下的人们的无奈更显无奈。人类加油。(也为自己生在这里感到庆幸)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