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名 地雷区/血肉之区
片 名 Under sandet
年 代 2015
国 家 丹麦 / 德国
类 别 剧情 / 历史 / 战争
语 言 丹麦语 / 德语 / 英语
字 幕 中英双字
上映日期 2015-12-03(丹麦)
评 分 7.9/10 from 1,618 users
豆瓣评分 8.8/10 from 33 users
文件格式 x264 x AAC
视频尺寸 1280 x 720
文件大小 1.55 GiB
片 长 106分钟
导 演 马丁·赞里维特 Martin Zandvliet
主 演 罗兰·默勒 Roland Møller
米克尔·福尔斯加德 Mikkel Følsgaard
劳拉·布罗 Laura Bro
乔尔·巴斯曼 Joel Basman
路易斯·霍夫曼 Louis Hofmann
奥斯卡·柏克曼 Oskar Bökelmann
莱昂·赛德尔 Leon Seidel
艾米莉·贝尔顿 Emil Belton
奥斯卡·贝尔顿 Oskar Belton
简 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丹麦当局迫使成千上万的德国战俘排除埋在丹麦海滩的地雷。这些年轻人只得用赤裸的双手,挖掘数以百万计的残余地雷。
截 图
《地雷区预告片》
《地雷区》下载观后评论:
(有剧透!)当一个人身上被贴着标签的时候,人们往往看到的只是标签,而忘了标签背后终究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所以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是多么愚蠢的行为啊,人是善良的,是仇恨的,是心狠手辣的,是纯真的,是美好的,是丑恶的,人是复杂的,谁都不能简单的定义一个人;军官的转变很有意思,他不是简单的从“坏”变“好”,中间会有一些起伏(特别是不小心炸死自己的爱犬那段很妙),这部片还有很出彩的地方是,不知何时会爆炸的地雷,就像恐怖片中不知何时会出现的恐怖画面,看的时候全程心里悬着,紧张着,比较能让观众产生共情,孩子们到底能不能回家,能不能平安回家,会不会在奔跑中踩到炸弹,会不会在背后被射击,看到最后好希望黑幕赶快出来,这颗悬着的心真正到最后一刻,也就是黑幕出现时才真正放下来
他们只是十几岁的男孩儿啊 被时代推上了战场 现在却要用自己的小小身躯去“赎罪” 开头一个个排队进“防空洞”排实雷 知道肯定会有Flag 心揪起用手半遮着看 10分钟过去了以为要领盒饭的都安全出来了 刚要放下的心 最后一刻猝不及防的爆了 现实就是这样的残酷…沙滩上的蓝天白云绿水 一切都美的不真实 忽略围起的地雷区 一个个远景仿佛是旅游宣传片 可就在这里有少年被炸找不到尸体 有男孩心如死灰的走向地雷区 有终于排完以为要回家了在装运拆除的地雷时引爆 前一秒还在欢笑的几人连同车一起“不见了” 才显得最后四个男孩努力跑向国境线的样子那么珍贵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身边人幸福平安!
终于鼓起勇气把几年前只看了开头的《地雷区》看完了。虽然知道地雷肯定会炸,排雷的战俘里面肯定会有人死,但是每每地雷炸响,共情 还是难免发生。战争中的人性是非常复杂的。战后的原谅是困难或者几乎不可能的。但是彼时DM政府为了政治正确,用人工挖雷这种方式虐杀战俘,就比战争本身更高明了吗?发动战争总是少数人的决定,炮灰士兵们不过是听从上级完成自己的作战任务,最终也为自己的行为埋了单。可是借着战争特殊时期发挥兽性的士兵又是什么比例?一些好人在战争中也会丧失人性慢慢变成野兽吗?还是干出兽行的士兵本来就是禽兽?某国战争罪行并没有得到清算,政府否认那段历史,是多年后仍然无法被谅解的原因。
非常严酷的考验。用二战时期在丹麦被俘的德国兵,去排除德国在丹麦海岸埋下的地雷,这些普通的,而且年龄很小的德国步兵,经过极其简单的培训,就运到海岸线,用最原始的办法,就是一根木棍来探测地雷,然后排除。战争的残酷无情,战争结束了,但战争的后遗症还在继续。德国兵就是想回到德国,这样一个信念,才能支撑他们前行,面对一定要死的死亡威胁,来争取达到回家的愿望。但最终能够回去的只是个别,其他人都被炸死。但没有选择,这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剧,都绑在了战车上,命运就不是自己支配的了。影片反映了一些非人性的,但也表现一点点人性,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无选择就是最不人性。
赞里维特作为丹麦导演,没有刻意美化本国统治阶层,也并未丑化德国军人群体。其以一种相当克制的影像风格将安静寂寥的场域环境与地雷随时引爆的千钧一发氛围所拉扯出的紧张悬念感完美融为一体。当恩斯特平静而坚毅地走进地雷区安然赴死时,所有战争仇恨带来的伤痕樊篱瞬间被一种无以名状的爱所消解。爱能弥合种族与信仰的分野,能跨越战争与死亡的仇恨。至于这些德国青年是否应该承担他们父辈在二战中犯下的滔天罪行,似乎也很难抽离出时代背景单独判断,毕竟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太多无解的伦理道德难题。
这是一部"反套路"的反战片,二战题材的战争片非常多,当然内核都是反战,但基本上"正"、"反"角色都是传统的"盟军"、"法西斯",最多也只是尝试站在旁观者角度去观察战争过程的残酷。但这部电影,将正反角色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互换,常规的正面角色盟军成了残忍无情的"反面角色",而法西斯德国却成了值得同情的"正面角色",而这种核心视角的对调,结合剧情,给观众提供了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这个思路也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地方。
除了通过丹麦当地人对德军的厌恶之情来表达人们对战争的不满,少年德军也渴望回归和平,重建家园。这在他们多次的私谈中得到充分体现。重返祖国,成为他们完成任务后的迫切愿望。所以,电影传达的另外一个主题便是人性,而这一点集中通过军士长卡尔对待少年德军的态度转变体现出来。电影结尾处卡尔私自放走四名幸存者,把电影里的人性表达得淋漓尽致,一股暖流涌上人心。看到四位少年向着五百米外的家园奔去,我们仿佛感受到战争从未发生。
不一定要硝烟炮火才能展露战争的本质,不一定要尸横遍野才会彰显战争的残酷。那些因战争而起的仇恨,不会被轻易抹灭,更不会随战争的结束而被遗忘,片中军士长亦敌亦友的情感转变印证着他对战争的痛恨,而一个个年轻生命的倒下,只是为了弥补战争所犯下的“过错”。本片对人性的刻画已不必多说,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从希望到绝望也许只是前后一秒钟的事,尽管世间人性尚存,但不可否认的是战争带来的后果是惨重的,战时如此,战后亦如此…
丹麦为什么排雷?因为沿海被埋了150多万颗地雷。为什么埋雷?德国预防盟军从丹麦登陆来偷袭德国。为什么是德国俘虏去排雷?因为是德国人埋的,德国人种的恶果,让他们自己去挖走,也节省了机械排雷燃油资源。。。历史的教训,想依靠武力来征服全世界,那是不可能的,不管是秦始皇,唐朝李世明,成吉思汗,明,清等等,暴力只能暂时压制人民,等到人民喘息过来,会遭到灭顶的反杀,而且还有阴曹地府的酷刑。。。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这电影在你有心理准备的时候不爆炸,炸都炸在你毫无防备一瞬,这可能就是排雷又残酷又真实的情况吧。其实看完也有反思,按道理讲,德国人埋得雷,又要德国人排,可是,都是肉体凡胎,七情六欲,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丹麦人,都是活生生的人。明明是两个利益集团的斗争,却偏偏是普通人送命。这是我对战争的看法。最后一点,我觉得电影最后停留在他们转移到另一片海涛的时候结束最好,更能体现残酷和无奈,余味更深。
沙滩上排雷少年的身影,牵动我的心。影片中只要出现排雷的镜头,我都替他们担心,他们无时无刻都离死亡很接近。当他们在沙滩放松嬉戏,少年们和军官的关系迎来了和睦,可一只军犬的被炸使得少年们和军官的关系又回到了之前的冰点。影片中的地雷爆炸场面跟整个影片的剧情有关系,用地雷的爆炸场面来反映军官和少年们的关系,每次的关系变化都有极大的反差。影片在人性的挖掘和编排上非常巧妙,是部不错的影片。
主题反战,改编自根据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真实历史故事。整部影片都处在平静的压抑下。长长的海岸线上,德国少年们用双手和自己的身体排雷。难道就因为他们是德国人,战争留下的伤害就应该由他们来承担吗?中士长官人物刻画得最为复杂也最为人性化。他无法原谅被德军侵略的痛苦,却也无法忍受被炸得断手断脚喊着我要回家的痛哭流涕的孩子们。战争为双方遗留下的恨与痛苦,让人不禁反思战争的意义与和平的宝贵。
年轻的生命像蝼蚁像狗在赎罪般的逝去。战争的恶果持续生长。身份对掉之后究竟谁是魔鬼。多次的定格远景静谧又轰鸣。你永远不知道地雷会在什么时候炸响。要去重建德国的士兵,喊着妈妈的士兵,还有一起聊着以后去做客吃家常菜的士兵。每一次的响雷都是无数的心碎。前一秒是休息日的快乐下一秒就是死亡行军。感谢奔跑让我们还能保留一丝希望。选取的刁钻战后角度是同样深刻的反战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