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养病,青年瓦杨(让-克劳德·布里亚利 Jean-Claude Brialy 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小镇萨尔堂,在那里,瓦杨和幼年的玩伴塞尔日(热拉尔·布兰 Gérard Blain 饰)重逢了。让瓦杨没有想到的是,曾经内敛温驯的塞尔日,如今却成为了粗鲁冷酷的卡车司机,这巨大的变化让瓦杨百思不得其解,瓦杨希望能够帮助塞尔日重新找回温柔善良的一面。
通过跟踪塞尔日,瓦杨得知他和妻子伊文娜(米谢勒·梅里茨 Michèle Méritz 饰)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尽管伊文娜腹中怀着塞尔日的骨肉,但塞尔日依然对其不闻不问十分冷淡。与此同时,塞尔日还有一个名为马莉(伯纳蒂特·拉方特 Bernadette Lafont 饰)的情人。
《漂亮的塞尔吉》下载观后评论:
这部影片的主题和立场并不模糊,热评都在说些啥?在可以被归为新浪潮的前六部作品中,夏布洛尔通常会构建Paul & Charles类型的对立人物,前者代表天真、矜持、克制,后者代表放纵、挑衅、犬儒;又用不同的颜色、配乐、饮食等符号二分地修饰,比如本片的主角就被特吕弗比作“黑白跳棋”。现在看来本片,尤其是对对立符号的使用相当笨拙,但似乎构成了新浪潮与新现实主义的最初差异:形式化和类型化。夏布洛尔曾强调弗里茨朗和希区柯克对他的影响,而这部处女作便可笼统地概括为客观镜头中的主观、表现主义中的窥视、记录影像中的melodrama。但影片最后二十分钟,还是以它梦幻般的剪辑、脸部特写中旋转的雪花、窗框中的十字架、和手电筒投射到雪地的光环征服了我,感谢导演很快放弃了新浪潮和天主教信仰,j‘ai cru.
蓝光重刷。巴漂青年返回外省家乡养病,目睹了奇怪的童年好友一家,他妄图拖着病弱身躯去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如果不是配角小镇神父跳出来直接点题,我都不知这片子的前三分之二在讲什么——开场塞尔吉亮相时的诡异配乐就赋予这个角色令人不安的特质,但此后的剧情长时间停留在面对停滞的故乡的失望上,男主和塞尔吉都近乎没有目的的游荡,虽然塞尔吉与父亲养女的暧昧关系给这个角色增添了一抹宗教性质的罪恶感,但男主和养女的那段关系显然是跑题了——男主并没有想拯救任何人,反而和别人一样在动物性的指引下和养女来了场干涩、乏味的亲密关系,然后突然就跳到男主想要拯救塞尔吉了——这个剧本我是不接受的,而且全片还主要是索然无味的平视镜头,毫无美感的摄影,只是玩了些布光的小花招。电影没讲出外省生活的贫乏,对人物的呈现都是概念化的浮于表面
新浪潮开山之作,既有巴赞的长镜头美学,又有新现实主义的人物代表性。男主代表城市的成功者,塞吉代表农村的失败者。男主在舞会上被打、村民的嘲笑实际上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矛盾。而塞吉作为乡村的代表,他的身上也表现出了当时农村人民的困境。土地成了他们的枷锁,拼命工作却无法改善生活。婚姻成了他的监狱,第一个孩子对他来说是一个诅咒。在无数个无法改变的循环中,他开始自暴自弃用酒精麻痹自己。男主实现了他未实现的梦想,所以他本能的嫉妒男主。玛丽并不爱男主,她只是认为男主可以帮她改变生活,所以在男主输掉后离开了他。神父是信仰的象征,但他不再怜悯人们,而人们也不再相信祈祷。要想改变只能靠自己的双手,男主拼命想要拯救塞吉,向他证明这一点。最终第二个健康的男孩诞生,塞吉得到了拯救,男主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现实可以改变。
6/10。比起很多后来的新浪潮电影没有情节艰涩的特点,但自然光实景拍摄、主人公精神的空虚堕落、法国城乡差异的表现上有初始性,它更倾向于好莱坞道德剧,但夏布洛尔对男一男二的处理颇具个人风格:赛尔吉努力对抗病态的社会环境,而妻子生下两个先天畸形的婴孩是这种病态的隐喻,他选择了家庭暴力、粗野酗酒、和妻子的妹妹通奸,来逃避矛盾难以解决的婚姻生活,弗朗索瓦则性格截然不同,虽身处光明的环境却笼罩着忧伤情绪,他不断接近赛尔吉的生活依然无法拯救朋友,在新浪潮标志性的开放式结局中,赛尔吉的妻子终于生出健康的孩子,泪眼朦胧的赛吉尔夸张地笑起来,逐渐失焦的镜头留给了观众丰富的解读空间,笑声的背后究竟是为儿童的安全降生感到由衷的喜悦,预示着赛尔吉的重生,还是对他的儿子要继续忍受世间命运的折磨而悲凉。
很奇妙的体验:影像整更接近新现实主义,但确有一些轻盈灵动的运镜;情节较生硬,道德教化的神迹作为僻壤沉沦的答案不太有说服力,但暧昧滚热的bromance欲说还休地赋予了奇妙的多义性。女性角色的描绘很糟糕。热拉尔布兰像飞车党白兰度和伊甸之东迪恩的交集,粗旷湿软暴力脆弱,而且美丽(于是最后一幕给我最深印象)。|补充:对不起越想越带劲!francois,“我知道此地义父女乱伦,男人辈辈醉死,孩童徒劳跋涉,神父消极溃逃,她说我看察人类如看察蝼蚁,我说我爱所有人。我两分钟念一次你的名字,把医生从病危之人身边带走,也不分神给视我为出路的少女,我说我爱所有人。他们以为我是基督,但我只要救你。我只想救你。我需要救你。” serge,“francois走路慢,总让我等他。我等着他。”
2018.5.12-2021.4.10 法浪潮先作,隐喻的时代病症,孱弱的身体和虚无的颓废都同质为大环境的折射,身居其中才有表面的强者和彻底的弱者。外来者回归故土物是人非,在明显差异中建立上帝关怀,观察动物一样置身事外企图一厢情愿给予神助。另一边只有彻底的弱者才需要假想敌,永远想象他者的心理和目光,极致之时释放可怜的自尊(舞会一场),从头到尾不过是自我想象与解嘲。银幕之外此类人不占少数,屡次用强烈对立或对比性的言语把他人作为假想敌,实际别无他用只能显示其低幼心智(多次见识,刚好在电影里找到答案)。视听综合已有发展,流畅长镜头绵延破败村庄景象,置塞尔吉的房子于极具表现性阴影中暗示凋敝。时代的弱者和自我的弱者,未完成自我真正的进化,新生只能成为短暂的光芒。
《漂亮的賽吉》是夏布洛第一部長片,也被封為法國新浪潮的開山之作。但本片尚未帶有新浪潮的恣意,更加繼承的是新寫實(甚至如其他影友指出的:自然主義小說傳統)。長鏡頭描繪破敗鄉村,村人日常佔大篇幅(體感有夠長),零散敘事缺乏緊張感,張力靠兩名演員/角色對戲營造(同性潛文本)。最終Serge妻子陣痛,Francois在一旁照料,奔波尋醫,雪夜中跋涉找到在外的Serge回家迎接新生命:救贖。但總體來說,電影究竟是如Francois一般,像個標本學家(怎麼有點今村昌平)似地觀察、批評鄉下人如動物一樣活著,還是想贊同Serge,罵Francois站著說話不腰疼,環境如此難以回天?主題好像是有點含混不清哦。
漂亮的赛尔吉?丑陋自大的赛尔吉还差不多吧?!其实我觉得人在低谷时可以允许自己尽情地释放悲伤,但是不应该认为这个世界都是在欠自己的。男主看着自己多年的好友一蹶不振走向堕落,心情肯定是难以名状的,所以我特别能理解他想去救赎赛尔吉的心情。但换作是我,可能并不想插手太多而搞得吃力不讨好。就像一名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吃药和心理治疗来控制改善病情,但真正走出困境还是要自己救赎自己。最后儿子的出生,或许是象征着赛尔吉的“新生”,想要改变现状;也或许是儿子的出生让他重新振作。但如果是后者,他的信仰是否太脆弱易碎。如若孩子并不像他心中所期望地那样成长,他是否又会变成原先的状态呢?
新浪潮开山之作,新现实主义和希区柯克的影子在电影中都能看到。在看电影前半部分时自动带入弗朗斯瓦视角一直试图找出为什么塞尔其会变成这样颓废的原因,后半段明白其实没有什么原因,枯燥乏味的生活,闭塞落后的环境消磨掉了希望,也消磨了文明社会后天赋予人类的所谓善良品质。高高在上的用言语就想改变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的人着实有点虚伪,光有怜悯之心只能感动自己,拿实际行动和做事的实际效果才能改变现状。真正能给人启发的电影也是那样,不需要空洞的说教台词,有时候一滴泪水就能说尽一切道理。
真诚感人。电影的初心啊。没有套路,只有满满的赤诚。神父去找佛朗索瓦叫他走,说他留着不过是为了自己面子。这一番对话后他马上行动起来,去看望塞尔吉妻子。再后面往返多次帮助小生命诞生,塞尔吉面对婴儿降生说,你听不懂他在哭吗?然后说不清是大哭还是大笑,这最后一镜太震撼人心了。很喜欢本片一幕接着一幕顺滑的情节推进,非常干净利落地讲故事表达主题。因为题材都包含对社会境况的愤怒无奈和控诉,想到昨天看的原野,81年的片子,即便技法上不自然,可是能感受到所有人创作时的用心。
一个成功的城市青年回到自己落后偏远的家乡,表现了他如何看待农村的人和事并采取行动帮助他们,也表现了他思想感情的变化。赛吉的堕落不是他一个人的原因,而是背后整个社会的保守落后导致了他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影片真实展现了50年代法国农村生活以及处在其中青年和村民的苦闷。导演是站在塞吉的立场,指责这位巴黎青年以高人一等的姿态对待村民,并且让他在最后意识到自己要做点什么和怎么做,用实际行动而不是空头理论表现自己。这是夏布罗尔的处女作,随后他转入了商业化的创作。
归乡,用理想主义打破破落小镇平静之下的糜烂。所有不伦的关系都围绕在玛丽,而她是全片最坦然接受自己的迷惑,欲望的。无法说出个什么因果,镜头衔接很舒适,从天空摇到墓地,从人物再到栅栏,那种自由又随意,作为观众的我看着不疲惫的从容感,是很值得学习的。提出小镇青年的迷惑和现状,用劝说和身体力行的方式试图改变,最后以一个崭新的生命结束,是新的开始还是昙花一现。以及男主到底是同性,友谊还是居高临下的动机,越想越觉得像一篇结构清晰的论文。
夏布洛尔的塞尔吉其实与新浪潮其他几位早期影片里的角色并无二致,他们都是在战后的残酷现实下走向堕落的人,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态继续寻找着自己存在的价值。塞尔吉的卑微不仅来自于一场考试带来的失意,也来自于童年好友当下的对比;塞尔吉挣扎着否定了爱情的作用,只能在酒精中获得片刻的逃避,理想的坍塌与残酷的现实不断的侵犯他脆弱的神经;在关键时刻生与死成为了主导他生存意义的命题,但在这场出生的欣喜以后的时间里,塞尔吉们又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