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斯巴达300勇士 扎克·施奈德
公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国国王王薛西斯一世(罗德里格·桑托罗)统率五十万大军(号称500万之众)、战舰千余艘,大举进攻希腊。并一路南下逼近德摩比利隘
公元前四百八十年,波斯国国王王薛西斯一世(罗德里格·桑托罗)统率五十万大军(号称500万之众)、战舰千余艘,大举进攻希腊。并一路南下逼近德摩比利隘口。 不可一世的薛西斯一世还向希腊各城邦发出劝降书,希望小邦们不战自降。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斯巴达城。 结果,薛西斯的使者在众多希腊人的反抗热潮中吃尽了苦头。此时,为了抵御强敌,勇猛的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斯(杰拉德·巴特勒)亲率由各处集结而来的希腊联军约七千人,率先赶到温泉关,扼守住地势险要的关隘之地。 另一方面,已经在激烈的海战中消耗甚大的波斯军队,显然已经无法在两天内在陆战中组织起什么强烈的攻势,因此,两军的短兵相接并未一触即发。 但两天后,狡猾的薛西斯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偷袭关后,措不及防的希腊守军很快就被击溃。 为保存实力,列奥尼达斯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命令希腊联军的主力迅速撤退,以保存实力。自己亲率三百名斯巴达勇士殿后。与汹涌而至的数万波斯军展开了血腥的殊死搏斗。 最终,这三百位勇士全部战死,也让波斯军队在攻破温泉一战中关付出了两万人死伤的惨痛代价……
《斯巴达300勇士》下载观后评论: 讲真的算是第三次看了,给个两星差不多,故事逻辑感差,史诗还原不足,人物刻画简单,也就是服化道这块做的还可以。吐槽一下以下几点:电影主旋律指的是自由,生命,财富,地位都不能让斯巴达人下跪,因为下跪就失去了自由,那列奥尼达爬神山干嘛?这自由站不住脚。 突出斯巴达人英勇善战,换着?花样造兵种什么掷弹兵,死亡侍卫,野蛮人,巨像兵,真是各种为了好玩毫无兵法可言。 列奥尼达电影中表现就是一个队长级别水平,无战术,无战略,看似占据着地利让敌方人数优势无法发挥,然而真正打仗对付精英用潮水般疲兵战术就可以了。电影里用掷弹兵扔雷射火箭就可以了,把精英兵种拉低到普通兵种做的事情,再用数量压制对手。 至于国王妻子就更是愚蠢,轻易被中圈套。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除了动作视觉性,没有感受到什么有意义的
贯穿全片的旁白根本没打算让观众深入主角的内心,电影只想塑造一个纸片人英雄列奥尼达,只会咆哮向前冲的蛮勇,实在太糟糕了。温泉关战役之所以能在希波战争中留下壮烈的一笔,恰恰在于列奥尼达作为“人”的选择:尽管斯巴达人在是否要参加希波战争时犹豫不决,尽管希腊诸城邦长年纷争不断,但是,当列奥尼达镇守在狭窄的温泉关,面临十余万波斯大军,外加由希腊叛徒带路从西面包抄而来的一万波斯精锐“不死军”,在这种必败无疑的情况下,列奥尼达以斯巴达国王的身份做出了选择,他为了掩护四千希腊盟军撤退,自己率领数百斯巴达人和一千一百波奥提亚人死守温泉关,与十余万波斯军激战,最后斯巴达人全部战死。列奥尼达的牺牲,为希腊盟军保存了珍贵的战力,确如斯巴达人一贯的训诫:要么拿着盾牌凯旋而归,要么变成尸体躺在盾牌上。
因为对那段历史很感兴趣,本来是想了解一下历史的,看完以后查一下才知道都是根据历史改编的。然后就对影片的印象大打折扣。还是好莱坞电影中以英雄主义位核心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全程看的时候都是将心悬着,我不是搞电影的,只是觉得里边有一点关于演讲的部分很具有鼓动性,列奥尼达的演讲,和王后的演讲。体现出的演讲或者说presentation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好莱坞电影里很多都会在危难关头,一个英雄通过演讲鼓动大家,同时点燃观众的爆点,然后电影情节进入转折时刻
构图和上色都是满满的漫画质感,用大幅的色块虚化背景,是写意的;矫健爆满的人体直接碰撞在锋利的铁器上,而对过的波斯军队,从第一波的蒙面到随后的“憎恶”,再到浑身金线的薛西斯,再到堪比畸形大赏的波斯行营,无一不是虚头巴脑、花里胡哨,凸显出敌我双方悬殊的道德高度;审美意识形态不妨碍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自然产生的优美感与崇高感,通过观察弹幕的评论,我更深切地意识到,平时人们所起的争论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没有在讨论同一个问题,涉入的深浅也差异极大。
《斯巴达300勇士》是扎克·施奈德执导的第二部长篇电影。讲的是波希战争中的温泉关战役。由于改编自漫画,本片色调有着浓烈超现实主义风格。这种颜色的调配运用更奠定了MTV导演出身的扎导日后电影中的调色语言。但说实在话我催此类电影没有什么代入感。第一是一两万人的战争规模在我们中国人眼里顶多算是小规模冲突。所谓的史诗感在我潜意识里略显违和。第二作为资深的钢铁直男看着几百个光着上身精壮的汉子在你面前晃来晃去着实辣眼睛。
很有趣的一部电影,算是非常粗略的还原了当时温泉关战役吧,肌肉佬算是亮点,其余的嘛,还是在宣传美国的价值观——城邦的精神气质被美国的价值判断取代,比方说:政治都是贪污腐败的,政客都是尔虞我诈的,宗教都是欺世盗名的,只要是 Fight for Free 什么都是伟大的……最重要的一点……援助都是很迟才到的……(哦对不起这不是美式价值判断,这是美式电影结尾)。。。四星
第一次看五星,第二次看三星。说明我的审美趣味变了,以前觉得酷的东西,现在觉得无聊。电影还是那个电影。悲剧性显然不够,扯政治、自由、爱情太牵强,居然还有法治!拍电影可以整大场面,但尽量少甩大词。列奥尼达故意牺牲自己和300人是为了激发全希腊的战斗力还说得过去,这是一种政治谋略。但如果说他是为了什么自由、正义、爱情和法治而战,那就纯属瞎扯了。
距离上次观看这部电影有几个月了 关于这部电影的某些画面还是很清晰. 影楼式的粗硬质感 满屏的肌肉荷尔蒙 飞洒的鲜血 有着奇(人)怪(妖)审美的反派以及女主美好的肉体. 片子专注氛围和肉体而对故事没有多大的讲究 但是人类对美好肉体的崇尚和对悲剧的追求还是迫使我多加了一星. 顺便 要不是男票坐在旁边 我就直接对着法鲨开舔了(嘻嘻)
开下脑洞这不就是西方版的杨家将和岳家军吗,我们拍不了这么好就是了。虽然是绿幕但油画的美感让特效仍不过时,灯光化妆打造的都是硬朗的雕塑质感,再结合变速的打斗镜头不也是雕刻时光吗,这套美学体系按理说挺能打的。扎导就是妥妥的商业片导演,而且特别适合拍漫画题材,台词废话不多,画面造型全都能照顾到,不应该是挺好接受的嘛。
两星半。实际上不比2014年那部强多少,赶上了好莱坞对史诗片最痴狂的时代(同期还有《亚历山大大帝》《天国王朝》之类),但战争戏处理得极差,扎克·施耐德技术活儿还是不太行,硬加上去的黑暗滤镜配上泛滥的慢动作,极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另外绿幕前的平面(2D)厮杀像是上个世代的闯关游戏,压根没表现出斯巴达的生猛劲儿。
第一次去欧洲回来看了这部热血燃烧片。昨天重看《最后的武士》,阿汤哥告诉渡边谦,温泉关之战,300个希腊人对抗30万波斯人,听到最后都死了,渡边的笑容是世界上武士、勇士共同的笑容。这么勇的国王,所以会衰败?!好想看到中国好的历史片啊。我们不是岛屿国,所以特性保留得不鲜明,从来没有这么纯粹的燃人。
大结局还得立个意?老美强行说“自由”,当时希腊地区要说也得是民主与共和。。。可怜的波斯,公元前480年,同是奴隶制,彼此彼此。最后看了很多评论,都没提王后与议员那段卖身契约,我觉着很有料,但史书里貌似没提过啊,真相是当时斯巴达正规军只够出300的?或者守个险关300 几千盟军等完全足矣?
公元前4世纪的古希腊已经发展为高度文明了,其中最典型的城邦就是雅典和斯巴达,雅典是重商主义,奥林匹克同样发展于此,而斯巴达则代表战争。影评最大程度还原了斯巴达当时的场景,小孩从出生后就要被培养为战士。面对异族波斯人的入侵,捍卫自己领土和国家的权利是每一个斯巴达人应尽的义务。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