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万湖会议 Matti Geschonneck
At the Wannsee Conference on 20 January, 1942, senior Nazi officials meet to det
At the Wannsee Conference on 20 January, 1942, senior Nazi officials meet to determine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genocide of the European Jews can be best implemented.
《万湖会议》下载观后评论: 历史上的讨论却在现在的中东真切上演,犹太人如同蟑螂一样无处不寄生;“这么做的历史意义和必要性,而不是胆怯地追问这个或那个犹太人个人的过错在哪里。”;程序正义;自然减员!;“犹太人从始至终就如寄生虫一般,只要有适宜地土壤,就会立刻蔓延开来,就像一种霉菌,寄生再健康民族的文明之上,“;施图卡特最关心的是法律问题;一切都冷静的可怕,细节打磨的也很深刻。平实,甚至可以说平淡,几乎不加任何修饰。这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是一堂历史课。让我们能够通过一场会议的内部视角,去观察这个历史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体制中是如何做出的。这是一堂异常昂贵的课程,也是一场始终未被充分吸取的教训。可以肯定的是,类似的事情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也正在发生。
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1942年1月20日的臭名昭著的万湖会议,是当时德国纳粹密谋屠杀数百上千万犹太人的秘密策划会议。据说当时所有参会信息记录都要被通通销毁,以确保除了与会者之外,没有人知道曾有过这场会议。如果不是二战后期盟军在一堆机密情报中发现了一份记录万湖会议的文件,世人根本不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场丧心病狂的会议。本片应该就是根据记录如实地拍摄。在近一个半小时中,就是会场、发言、茶歇、记录等开会的全过程,纪实、冷峻,没有音乐,没有特殊的处理和调度,却让你看得毛骨悚然,思绪万千!在当今世界仍旧动荡、巨变的时刻,看看这个历史电影,很值得。
下午徒步,路过万湖会议旧址,进去转了一圈,晚上回来看了这部,镜头里的汽车碾过我几小时前才走过的石子路,不寒而栗。德国生活了这些年,倒是真的完完全全能理解为什么这些德国人可以面无表情正儿八经地讨论1/2犹太人和1/4犹太人要怎么处理。alles in Ordnung 对这里的很多人来说高于一切。为什么dehumanizing 可以这么彻底也是因为彻骨冰冷的理性,很多人离理性太近,离情感太远。当下的巴以问题也一样。大部分人都没有心。thank god I’m finally putting an end to this stay.
出差飞机上看的,德国人就算反人类,也是有流程和秩序的。
飞机上看了2部二战电影
《万湖会议》和《波斯语课》
德国和美国,有点类似当时商朝和周朝。孔子非常推崇周朝是因为周朝顺应了天道,天道就是人道,仁者爱人。美国之所以那么推崇人道主义和政治正确,是因为美国的价值观是人人平等,德国种族灭绝,美国吸纳了大批犹太裔优秀人才,在二战后实现崛起。美国的崛起其实就是人才的崛起,是宽容度的崛起。当时盛唐长安全是各种胡人和色目人,这真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稻盛先生说螃蟹只能钻进和自己一样大小的洞里,企业家经营企业也是如此,敬天爱人。
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让人大为震惊。二战时德国就如何处置犹太人开了一个“万湖会议”。会议上各部门的头头为了自身利益相互博弈,会议召集者为了达到目的软硬兼施。与会者在一番讨价还价,让利得利之后,终于达成一致。大方向统一之后,大家还就如何执行讨论了许多细节,比如执行地的选择,火车运输能力,执行这件事的时间能否满足要求,成本是否超过承受能力,执行后果是否可控等等。看起来仿佛和现代公司开的任何项目的会议差不多,可这是决议对欧洲约1100万犹太人进行清除的会议。1100万人的生命,在他们口中如同1100万元的方案一般轻松。
最近疯狂阅览二战相关题材作品,去年的夜莺(法国人视角),今年的the happiest man on earth,奥斯维辛女子乐队纪事(犹太人视角),这部电影很好的补齐了德国视角。这些纳粹太冠冕堂皇了,通篇不出现kill这种字眼,而是说什么终极解决方案,极力想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最后看到讨论解决具体手段那里,有人计算了射杀需要的时间,我还以为他是想说明这样太慢了还是怎样,结果没想到有人提出大战期间这么做太浪费子弹。。。加上对执行的德国士兵心理健康不好,因此采用了毒气室的方式。。。太荒谬了!!!
一个组织内部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对于整体方向(反犹)都基本认同之下,仍旧存在着非常多的局部矛盾(比如一方面要清除但又要在工厂中保留犹太人才,比如清除犹太人之后资产归谁),这些矛盾主要来源于职权分工而不来自于是非曲直。在一个组织中,大方向已定,很少有人会跳出来对组织的大方向进行质疑(否则早就不应该在这个组织里了)。会议中也出现了一些反对声音(内政部施图克特),也主要是从权力管辖方面的提出的不满。本片其实就是讲如何通过开会力排众议,主持人鼓励大家化繁为简,抓主要矛盾,认清大方向一致行动的一个过程
观众一定知道,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毕竟后来的事无人不知晓。然而在观影结束后,我恐怖的是:1、德国人的执行能力;2、德国人的自省能力。从影片内容上看,就是一次会议。参会各方在维护各自利益或立场的基础上,现场交锋,唇枪舌战的过程,这很常见。但让人无法接受的是,这是一次解决几百万人如何去死的讨论。所以,个人理解,一个政府以什么样的人组成,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当领袖个人影响力太强太久之后,其下的反对声音必然会越来越弱。结果必然是,走向某一方向的极端~
“劳动力高度分工,流程结构有序……实现操作流程的舒适性,有技术,有效率……”可以想象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如何更高效清洗掉欧洲所有的犹太人吗?所有人都旨在为自己的权力、颜面、利益争论博弈,丝毫没有意识到大屠杀从根上的极恶性质,当他们用“谁不想生于和平呢,但命运偏偏选中我们这一代来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都是德意志民族的医生,没有一个医生希望自己的病人截止,但如果这个拯救他性命的唯一选择呢?”来为自己辩护时,极恶之事都变成了正义之使,这更令人毛骨悚然。
一整套下来会议逻辑得到普遍认可,恶的界限更加模糊,被逻辑支配说服,而不去选择思考和质疑这一“逻辑”的荒诞和不妥,也就只有尚存一点人道主义的会潜台词发出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在屠杀的疑问,但他的声音很快就被自己和大环境所沉默。单纯就会议与会者来看,权责不清、媚上贪权、派系斗争、官僚主义、利益媾和、贪腐、推诿、一些权力移交后的历史遗留问题,魏玛掌权的没落遗老和三德子当权新贵间的唇枪舌剑的话术博弈还是很精彩的。
《万湖会议》,完全没有音乐,纯粹的会议电影,没有戏剧,纯粹台词,但是看完却说不出话。集体疯狂的时代真的太可怕了,更可怕的是他们的理性,他们是在用极其理智的思考去做一件泯灭人性的事。如果说那个参加过一战的内政部老人还有点疑虑的话,那两个年轻的突击队军官,完全是毫无道德感,把种族灭绝当成是周末泡吧一样理所当然的事。在这样的时代中,真的会让人绝望和窒息。个体一旦撞上这种世界就是巨大的悲剧。只有绝望。
在深思人性的泯灭之前先感受到的是政治。会议的座次、餐品、接待的排场,不同部门为了利益关系像争抢一块肥肉一样争抢大屠杀里可能的功劳,推搡其中的脏活儿。那些震撼人的工具化的种族灭绝手法,在会议结束的最后二十分钟里被轻松地确定了下来,然后人类历史上最灭绝人性、极致工具理性的一幕发生了。六百万人的死亡撬动了知识分子反思启蒙运动以来对理性的绝对推崇。
看的过程里只有一种感觉,这些癫公到底在说什么……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