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500年后 乔治·卢卡斯
导演: 乔治·卢卡斯编剧: 乔治·卢卡斯 / 沃尔特·默奇主演: 罗伯特·杜瓦尔 / 唐纳德·普利森斯 / Don Pedro Colley类型: 剧情 / 科
导演: 乔治·卢卡斯
编剧: 乔治·卢卡斯 / 沃尔特·默奇
主演: 罗伯特·杜瓦尔 / 唐纳德·普利森斯 / Don Pedro Colley
类型: 剧情 / 科幻 / 悬疑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78-03-11
片长: 86 分钟 / USA: 88 分钟(director‘s cut)
又名: 五百年后 / 未来世界
IMDb链接: tt0066434
500年后的剧情简介 · · · · · ·
未来的地下世界,其实就是一个基地,在这里,到处是冰冷的监视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全被剃光了头,没有名字,只有一个工作编号,每天从事繁重的劳动——集体劳动。主人公——代号THX1138(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饰),就是这里数以百万计的普通一员,他在女性室友的启发下,停止服用了每天发给的药物。于是,他僵化的思想开始复苏,开始对他的女性室友产生了一种特殊感觉。当两人发生关系并被判处强奸罪时,思想彻底醒悟到他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500年后》下载观后评论:
卢卡斯处女作 & 科波拉制片公司第一作,反乌托邦经典。1.卢卡斯将本片看作自己生涯最佳之一,脱胎于他1967年在南加州大学拍的短片,联合编剧则是后来的金牌剪辑师沃尔特·默奇。2.明净、整齐、冰冷的室内风格,旧式电脑与笨拙的机器人,属于经典的冷战中期科幻片形态。3.老大哥照片 录好音的安慰语,极端理性化的拗口术语与对空间和人的数字化、编程化,以药物抑制情感,自由的性成为反叛火苗,恰似经典的[1984]和[我们],还有对消费与大众齐一化、机械化的批判。4.用多种构图方式突出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大量人物处于边缘的不对称构图,负空间,门框构图,玻璃重影构图,前景虚焦遮挡构图,远景大俯拍。5.两种空间:纯白的空旷空间与人人快速流动的拥挤空间。6.机器打手形象有[星战]之影。7.结尾的蝎子、猿猴与红日令人想及[2001]。(8.5/10)
【7】豆瓣标记的第1000部给了卢卡斯的处女作。叙事冷静,节奏缓慢,风格和气氛上颇有2001的感觉。全片布景基本只有银白黑三种颜色,走一种冷酷的极简主义风。故事架构和设定则让我想起了《逃离地下天堂》。老卢一生拍的电影风格都迥然不同,这部THX1138更像是先锋实验电影,美国风情画是文艺青春片,星战就不用说了。不过此片似乎才是老卢的心头好,他的所有电影里似乎都有本片的彩蛋。而且本片里的一些元素也贯穿了老卢的所有作品,比如最后那场地下追车大逃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风情画和星战里的追车/太空追逐戏。(老卢对速度的偏爱源自于年轻时的赛车手梦想),还有最终象征希望与自由的一轮红日在星战中反复出现。牛逼的处女作!
服化道还有极简的布景都给人非常强的前卫实验之感,整体有些高冷的气质还有一些猿猴能看到《2001太空漫游》的影响。这部电影中也能看到之后星战系列中的形象,暴风兵雏形,激光剑的设计等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科幻中或者说反乌托邦作品中人性的觉醒大多通过性觉醒实现(如果没记错,《1984》中主人公就是在和一位名叫朱莉亚的女性包含性行为的交往中逐渐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都是男性主人公通过和女性的性交合觉醒,然后女性角色就以各种方式被消失掉,接下来由觉醒后的男性引领故事线发展,最后几乎无一例外达成男性角色的成长和蜕变。再次印证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所说的,男性的时间是线性时间,女性的时间是环状时间。
对于未来反乌托邦社会的想象,科技高度发达,人类生活却极其单调。从电影的细节分析,未来的人类很可能因为老龄化和缺乏生育意愿渐渐灭绝。人工智能通过克隆技术还原了人类。很遗憾,未来500年,人类却只能屈服于人工智能,每天需要被迫做工。没有自由,没有娱乐,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代号。而人类特有的情感和人性让机器人觉得极其多余,所以需要服用药物来压抑原始欲望。1971年能拍出这么超前的电影,我实在佩服的无法形容!虽然在制作上可能是因为成本的原因…但从此作品可以看出乔治·卢卡斯是真的天才!
乔治·卢卡斯的故事片处女作,根据卢卡斯的学生电影《电子迷宫:THX 1138 4EB》改编的,这部电影是他在1967年就读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时拍摄的。在初次上映时没有获得票房成功;然而,这部电影随后受到了评论界的好评,并赢得了狂热的追随者,尤其是在卢卡斯1977年凭借《星球大战》获得成功之后。THX 1138真正令人兴奋的地方不在于它传达的信息,而在于它是一种媒介——电影的使用不是为了讲述一个故事,而是为了传达一种体验,一种对未来荒诞而可怕的独裁统治的可信印象。
概念先行,从反乌托邦小说里汲取了不少养料,卢卡斯用处女作代替一种时代青年的思考,反叛、悲观、愤怒的情绪。白色布景既省钱还营造出一种“净化的恐怖”感,体制之下的人性掩盖,THX1138就像是温斯顿·史密斯,被情感唤醒,被性爱拯救,带动一场个体反抗体制的革命。乔治·奥威尔的结局是悲观主义的,或者说是带有警示寓言性质的,而卢卡斯则让男主逃离了地下世界,用定格在红日前人的剪影,似乎更像是《四百击》的结尾,一种未知、恐惧、迷茫的存在主义情绪。
3.5; 对秩序的想象没有什么新意,仅仅是几条经典反乌托邦构思的杂糅罢了。但在影像呈现上、尤其是声效处理上确有突破意义,对后来者影响深远。纪录片里看到Walter Murch说影片上映时遭遇滑铁卢(不难预料),致使主创们欠下高额债款,和G.Lucas,F.F.Coppola一起创立的American Zoetrope也被迫倒闭了,不禁想在那个时候他们要怎么才能不怀疑自己、不怀疑自身创作的价值呢。历史真是一样充满反讽的东西。
初试牛刀总是会有好多极致的追求 无论是画面还是剧情推进 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实属难得 布景必须给鸡腿 太完美了 实在难以想象背后的制作过程 故事情节称不上故弄玄虚 存天理灭人欲的世界只需一丝火星便可以燃烧不尽 理解不了就对了 因为我们还没有到那个时候 那个时候没有我 只有我们 70年代的科幻片是一个有趣的存在 值得深究
乔治•卢卡斯的长片处女作,叹为观止!不仅仅是反乌托邦的寓言,更是对未来科技的尽情畅想。惨白的墙壁、统一的发型与严酷的管控皆令人想及集中营。此片更可以看作《星球大战》的预演版:蒙面警察——达斯•维达,警察与囚犯的追逐戏像极了《星球大战》中的大决战,而高速路上的车来车往则对应着《星球大战》中往来逡巡的宇宙飞船,妙啊!
看完让人脊背发冷,乔治卢卡斯的处女作已然有如此野心,可惜票房太差,无奈转向了《星球大战》,不然他可能就不会被这么多人诟病毁了美国70年代新电影潮流了。绝对的影史遗珠,冰冷的白色调,透露出赛博朋克的意思,许多设计和想象都很超前,《1984》混搭《美丽新世界》,历经艰辛逃到地面上后,才有了暖色。
建筑。“No one can see us”——接下来就是一连串关于“看”的rack focus。宽银幕与脸:全脸总是难以恰如其分地挤占整个银幕,画面有了余裕,像手机屏幕上的 气泡;或只能专注于一部分。宽银幕不是为脸而设的。我还蛮喜欢后面的追逃段落的,出于对几何、构图的迷恋,纯粹觉得漂亮。
加速逃离专制冰冷的乌托邦,爬上地表看到了机器以外的自然落日,但周围却是一片荒芜,脱离了体制却更加迷茫,如此看来体制真正的牵制不是身体上的。片子其实不差,就是其中机器人才懂的一串串数字语言把人搞的不明所以...也恐怕是最近巧合的看的片子都和一九八四扯得上关系,全是这种氛围有点头大。
前面好悶啊,坐如針氈,如果是我就剪短它。但後面就有趣了,才發現那時的特效就已經很不錯了,飆車戲看得很刺激,果然技術差勁點沒關係,如何去表現才真正定輸贏。片子的各方面設計都很超前,現在看也覺得很新鮮,但原本可以很有趣的社會、政治背景設定為什麼要拍得那麽枯燥呢,明明可以更讓人興奮一點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