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Sophie(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与男友移居到纽约贫民区,结识了同楼的作家。然而Sophie与男友时常吵架,动辄打闹,每次都是Sophie哭泣着乞求和好,明显她男友内森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作家开始并不习惯,后来渐渐被Sophie所吸引,二人惊天动地地相爱起来,被Sophie的男友发现,男友疯狂地妒意令他企图杀害Sophie和作家,二人一路逃跑,在小旅馆里,作家跟她求婚,这时Sophie讲了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Sophie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在进入集中营时被迫选择2个只能留一个,在极短的时间内要作出这么重大的抉择,Sophie精神极尽崩溃,当她选择了留下儿子时内心已经全碎,然而两个孩子都未能存活,简直把Sophie的精神逼到绝路。 这一段记忆,从此跟随着Sophie,终身折磨着她,让她无论多么努力开始新生活,也没有办法摆脱战争所带来的戕害和阴影。《苏菲的抉择》下载观后评论: 同样是2个半小时,这个片的时间感就不是特别重。看片名以为是哲学片,看开头以为是祖与占三人行,看到到一个小时才知道是反战反法西斯片。是我看目前梅姨的电影里演技最精致的一部,也是颜值最巅峰的一部。集中营里的枯黄,纽约的丰腴美丽。我觉得主旨和朗读者有很多相似,也有同样的油画质感。大历史背景下的选择,索菲如果做了别的选择会怎么样呢,我们当然不知道,没有人可以必须要求别人牺牲。认同前排短评里说苏菲的遭遇让她对自己产生的对于身份认同的困惑,她没有办法抛弃内森,一个救赎者,她的上帝。也没有办法在经历了撕扯自己内心的抉择之后坦然享受幸福。内森是妄想型精神病,索菲是参与过大屠杀集中营的幸存者,而内森代表的就是幸免了灾难,但在精神上替种族遭受折磨的一种应激者,男主特别娃娃脸,他更像是旁观者,是看电影的我们,释怀
这是一部战争反思影片,二战后有不少存活的犹太人波兰人都跑到美国,苏菲就是其中一位,她来到美国碰上了内森,内森说自己是在大学搞研究的,其实他什么都不是,但是苏菲完全信任他并爱着他,他们的邻居是小说家斯丁戈,斯丁戈发现苏菲与内森经常在爱与不爱中抉择,不知这俩个人到底是怎么回事,接触一段时间后发现内森是个精神病人,而苏菲难过不知情么,小说家的敏感让他更多地想了解苏菲。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夺走了苏菲的父母、丈夫和一对儿女,她现在活着也如行尸走肉一般。她内心的痛苦在内森的指责谩骂和爱抚忧伤中度过,她离不开内森,她需要内森歇斯底里的指责谩骂,也需要内森无限的爱,因为从奥斯维辛走出来的时刻,她也是满身创伤的精神病人了,她不知道怎样活下去,就象纳粹逼问她是留下儿子还是女儿这种艰难选择的问题,最后她选择了天堂。。
苏菲同志为啥要抉择?因为反犹时代身不由己,要在集中营选择帮反抗组织还是祈求德军(说辞是自己那位反犹父亲),要在两个孩子中选择留下哪一个,要选择22岁的处男小作者还是精神病情人,通篇讲的是特殊时代导致人永久的行为偏差(神经情人身上亦有此影响),被撕裂了就无法还原了。剧情并不紧,更多是对人的状态的观察,帕库拉在视觉上做足了功夫:三人行阶段用的是古典好莱坞的天真调门,集中营部分用了焦黄调色,后半部的现代戏份布光上则靠近泛意大利艺术电影的方法(科波拉和西米诺那种),来衬托不同的境遇跟心境。两个半小时的布局偏笨重,而且德国人一见斯特里普就喊美女的反应也实在无说服力,斯特里普惨白的大马脸和经历了糜烂的小猪眼,我是没法和美联系在一起,当然单看演技,那些神经质的表情还是控制的挺好(尤其和小作者摊牌那场)
多么希望就停留在订婚那夜的美好啊。看似明媚飞扬的couple却隐藏着那么多挣扎和深刻的伤口,他们再也好不起来了。They are dying, and they died. 伤口从未愈合,在疯狂里持续流血、扩大,直至死亡带来安详。印象最深的场景是苏菲给Stingo讲述自己在纳粹的逼迫下被迫放弃女儿,那个她最不能原谅的部分、那个最让她自我唾弃的部分后,她跟Stingo的那小段情欲戏,只让人感受到浓重的绝望。就像一叶浮萍快被卷入漩涡前被一枝树枝垂怜过。这样的绝望却在死亡面前消失无影,只剩下床铺上Nathan和苏菲相拥的美好,一如往常的熟睡。 P.S.突然觉得这个视角和盖茨比的视角很像,都是一个作家作为narrator来观察某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couple,从而表现一些人性的东西。
四星半【苏菲同志为啥要抉择?因为反犹时代身不由己,要在集中营选择帮反抗组织还是祈求德军(说辞是自己那位反犹父亲),要在两个孩子中选择留下哪一个,要选择22岁的处男小作者还是精神病情人,通篇讲的是特殊时代导致人永久的行为偏差(神经情人身上亦有此影响),被撕裂了就无法还原了。剧情并不紧,更多是对人的状态的观察,帕库拉在视觉上做足了功夫:三人行阶段用的是古典好莱坞的天真调门,集中营部分用了焦黄调色,后半部的现代戏份布光上则靠近泛意大利艺术电影的方法(科波拉和西米诺那种),来衬托不同的境遇跟心境。两个半小时的布局偏笨重,而且德国人一见斯特里普就喊美女的反应也实在无说服力,斯特里普惨白的大马脸和糜烂的小猪眼,我是没法和美联系在一起,当然单看演技,那些神经质的表情还是控制的挺好】
看到Sophie选儿子那段,真得是撕心裂肺。想必一个母亲作为一个人在那一刻已经心死了吧。我理解的电影名应该叫做Sophie's Choices,因为全剧苏菲主要做了两个重要的选择。按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苏菲的第一次选择是选择了保护儿子,让纳粹带走女儿。这里的选择其实有两个层次。选择救赎儿子是出于对儿子的偏爱,但是当女儿被抱走,苏菲的一生开始负罪累累,对女儿的愧疚和爱愈发深厚,所以从内心深处讲,苏菲选择了对女儿的偏爱。另一个重大选择是内森而不是斯汀哥。内森看起来是对苏菲的折磨,但内心深处是对苏菲的救赎。这里和苏菲第一次选择互相照应,第一次苏菲看似救赎其中一个小孩,其实是在折磨自己的灵魂。所以我非常理解苏菲的选择。她选择了内森,选择了罪恶和救赎,还有死亡。
(124/200)梅姨有此美貌,本不必拥有这么逆天的演技。枯槁的幸存者、玫瑰花瓣般鲜润的女郎、肝肠寸断的少妇,演啥像啥,面部表情太吸引人了,口音塑造性格能力更是一绝。一个心死的人,或许就需要一个疯子来救赎。苏菲的一生太多矛盾、残忍与破灭,而遇到内森这样浪漫诗意和思觉失调相生的爱侣,或许对她的不幸也是种成全。毕竟他们曾有过那么多无比热烈疯狂的快乐,浓烈得似乎可以把痛苦的记忆洗刷干净。苏菲的三次讲述层层递进,苏菲和内森的相遇与结局的呼应,借由一个22岁纯情文学男青年的视角,也都是很妙的设计。
没有一次抉择是容易的 而中间关于儿女的选择太难 面对这样对他人的折磨 执行者似乎毫无触动 我想起之前看福柯说道“事实与人们理解的专政恰恰相反,……人们可以这样认为,在纳粹这样的制度下,人们把权力最有争议,或者说,最令人迷恋的部分,交给了许多人。党卫队就是人们赋予生杀、强奸大权的组织……”在面对这样下放的无限制的权力时 人的自制力几乎不堪一击//文学气质浓厚甚至可以说喜剧表演的部分也比影像本身来得重些 最美妙的还是对断层的失语的被割裂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斯特里普的表演撑满全场
追看十季《老友记》时间接被提醒这部在剧中提及的、曾让梅丽尔·斯特里普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电影《苏菲的抉择》我依然还没观影,于是就纳入看片计划了:看片名一度以为是类似《克莱默夫妇》《廊桥遗梦》那样的情感伦理片?没想到苏菲竟然还有一段二战时期的悲惨命运。在承受了巨大伤痛后得到的关心与爱让她的身心有了慰藉/寄托,但依然还是无法抹去创伤后留下的疤痕。本希望苏菲最后的抉择能带她走上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但结尾却现实残酷地道明不是所有的人生都有快乐幸福的结局。
看的非常动情,特别是小女孩被抱走的那一刻非常的心碎,这应该也完全决定了苏菲永远无法过一般人的平凡的幸福生活,她的伤口会永远那么鲜明的提醒她生活里的美好是不能长久的幻象但是疼痛才是真实的,所以死亡是必然的结局,只有这样才是最完美的解脱。里面的三个主要人物都鲜灵有肉,其实都非常值得喜爱,包括内森。特别喜欢他背身模拟指挥的那一段,简直热血沸腾!战争会带来无数人的不幸,能拥有每一个娴静、安详、充满阳光的早晨确实是我们现代人莫大的幸福。
之前学习了梅姨的演讲,就说找部她的片儿来看,原来是战后伤痛的故事,Sophie的处境的确尴尬,可是,在求生面前在为了救自己的孩子面前,表明自己并不从心的恶的立场其实并不是不可原谅的罪大恶极,但她还是陷入了无尽的自责与梦魇之中,毕竟作为常人有几个能消化一切呢,这种生不如死的生活,尼尔森是她可以暂时忘记痛苦的迷药,在做了她悔恨终生的关于孩子的抉择之后,对于尼尔森的不离不弃是她今生的救赎,另外,扮演小奶狗的男演员也太不鲜了吧~~
44/100?2020 I need you like death. See you another life. / Suddenly, I shivered violently. I longed desperately to escape to pack my bags and flee. But I did not. / Manage. I’ll manage.
如果这个故事成立的话,因果报应就是最大的笑话。非常喜欢梅姨在这部影片里面的表演,那种脆弱、伴着温柔、细腻,却又退守着一点点尊严,我好像没有在任何女演员身上见到过这种特质。Nathan这个角色也非常难,但演绎的非常好,没病的时候热情、活泼、充满了生命的阳光,发病的时候什么难听说什么,歇斯底里,展现出巨大的戏剧张力。作为观众,感觉心脏上呜呜跑这一辆火车,常常都是颤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