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游客 鲁本·奥斯特伦德
阿尔卑斯山滑雪佳地,一瑞典家庭在就餐时遇到了雪崩,丈夫托马斯只顾自己逃命不救妻孥,引发了家庭危机…… 一个瑞士家庭来到了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区度假。当天风和日丽,景
阿尔卑斯山滑雪佳地,一瑞典家庭在就餐时遇到了雪崩,丈夫托马斯只顾自己逃命不救妻孥,引发了家庭危机…… 一个瑞士家庭来到了法国的阿尔卑斯山区度假。当天风和日丽,景色无比养眼,然而当他们在山脚下的一个餐馆用餐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打破了这一切。游客们四处逃窜,母亲艾芭叫喊着她的丈夫托马斯的名字,试图保护他们的孩子。然而没想到的是,托马斯却在慌乱之下抛妻弃子,自顾着逃命去了……尽管最终躲过了雪崩,但这一家人的关系却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托马斯究竟怎么样才能挽回妻子的心,并且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重塑他的威信? 幕后制作影片首映于2014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获得了该单元评委会奖。今年40岁的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擅长用远景长镜头审视小人物的生活,曾凭借《银行事件》拿下柏林电影节最佳短片金熊奖,之前三部长片《吉他蒙古人》《不由自主》《儿戏》都在电影节拿过不少的奖项,是位值得关注的潜力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在《不由自主》之后代表瑞典的第二部”申奥片”《游客》下载观后评论: 冲着雪景而来,勾起我雪山滑雪的各种回忆,男主那一刹那的行为我还真是不太能理解,他是有多不爱自己的小孩才会下意识做出这样的反应,心想换作我立马离婚,怎么可能揣着这种心里的疙瘩继续一起生活下去,后面男女主的对峙以及男主拷问自己的内心的情节有点太冗长,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但也在他们的讨论中出现了一个话题:对于这种出于本能作出的反应到底有没有错,我想说:没有错,但是不能原谅。如果没有他的小孩只是他的爱人或者在生死存亡下你的亲人让你走,我都能接受,这种自己的小孩求着你,你还这样头也不回地离开我是真的内心无法接受,最后山腰上一车人下车走下山去的情节不太明白要表达什么意思,但唯一有一个人没有下车,难道是想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随大流,而不愿成为成为别人眼中的异类,而不能面对那个最真实的自己,这就是人性!?
一则夫妻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婚姻寓言故事。我感觉剪得太长了,而且手法好刻意.....虽然整个片子主题严肃,情绪阴暗,可是这两个夫妻时不时让我特别想笑,像看两个幼稚小孩过家家凑对子。丈夫自负,妻子别扭,两个人对待彼此都虚伪,无法坦诚沟通交流,所以一点雪雾气就让两个人山崩地裂。丈夫哭泣求原谅抱头说着自己是自己本能最大的受害者那里,我觉得妻子的反应太过冷漠自我,至少那种情境下该去抱抱他安慰一下吧,而她只顾着外人眼光和吵着孩子仍旧端着一幅胜利者的架子。那一段我看到她心里只有自己,对自己的伴侣没有爱,也就无法体谅。没有爱维系的体面婚姻受不得一点外力的考验,趁早离婚吧你们。
节奏很慢,人物也非常符号化,似乎是导演刻意为之的风格。男主在雪崩中抛妻弃子逃跑,被妻子在朋友面前数次公开审判,直到男主精神崩溃,结尾大巴车事故的一场戏把整个主题升华了,这次是妻子抛下大家先逃下车,男主点了一根烟,笑了。一夫一妻制这个现代家庭结构,在人类进化史中其实非常短暂,虽然规定好了各种父亲、丈夫等角色,但是每个人在出演过程中难免会偶尔因为自己的本性而演砸了一小段,这时其他社会角色会自然而然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成功夺取社交关系的高位。人类本质上还是最爱从别人的苦难中获得幸福和快乐,夫妻当然也是这样。
我只能说理解男主,毕竟在那个突发状况下,逃生是应激反应的本能,并不能说明什么,有趣的是结尾,很讽刺,为了弥补家庭裂痕,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码,被救的女主甚至笑都懒得笑,装都懒得装,还有结尾在大巴车上,遇到危险,女主第一时间下车,这时车上所有人争先恐后纷纷急着要下车,场面一度混乱,这时镜头给了男主,男主看到这一幕后,心里终于释然了。求生是人的本能,这个本能能够驱使人类在危险面前的那一霎那,首先想到的是救自己,如果危险中间有个时间缓冲,我相信男主不会孤身逃命。
托马斯是当代版的海尔茂。如果说前半段是女性对于婚姻的惊醒,那么后半段则是男性对于自我的反思,从抗拒,到恐惧,到内心的崩塌。雪崩——崩塌的是人的虚伪的表面,显露出来真实自私的自我,这一刻是惊人且恐怖的。而在灾难过后,人们是否依旧回归原位,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的生活,就如同那场雪崩以后的人们又回归继续食肆畅饮,还是在撕裂之后永远无法弥合?雪崩,在人性崩裂之后,更是内心崩塌的一种象征。 即《方形》后第二部,真的爱上鲁本了。
千辛萬苦靠VPN看到了這部電影。妻子的本能是及時訴説來緩解傷害,但是對方一直逃避無法面對羞恥和指責。但後來丈夫希望通過親密和暴露脆弱來和解,面對的卻是因壓抑而無法融化的冷漠。看著他大哭不止,而對方疏離,真的很難過。畢竟,兩方都是問題的製造者。畢竟,兩人最後還是回到了性別的英雄救美表演中。孩子再年幼,也能感知情感的冷暖和家庭危機。每一次總是他們被遺落,更默默在黑暗中哭泣,用自己的方式讓父母和解。
以非常窒息的方式来撩开人性本能的最后遮羞布。雪崩,雪崩,崩塌的是信任与安全感,以家庭为切入视角,拍的真是太讽刺了,家庭婚姻的维持需暗含明了后自欺欺人的演下去。道德困境挑战人性伦理价值观。技法上,固定镜头视角,好几段要淹没全世界且白到耀眼的雪地画外景,以及有惊悚意味的配乐。此后再回味之前看的《方形》,绝了,有点羞愧当初在国内某平台看的阉割版看的不以为然……
200408 【B】比[方形]更完整,更诙谐,且在某种程度上感觉是反写式的[存身]。雪崩(外在)造成的冲击,波及人物婚姻(内在)的和睦,虚伪的假面被意外撕裂,危机源于自洽环境-秩序的破除。在平静生活的沿袭中对虚伪假意的漠然下,而后一种带有冷幽默感的讽刺被摄影机带入,视觉即为一种尴尬的语境,而最终,在默许尴尬为新秩序的前提下虚伪的假面又被重新塑造。
以为危机会让人变得更近,却犹如平静生活的一颗定时炸弹,拷问了忠诚、价值观和家庭中的性别角色。Tomas第二次抱起Ebba的时候,会变得非常矛盾:它是一种心虚的救赎还是冷静下的正常反应?不敢相信它如此简单却又深刻,简单是指全片都围绕着假期展开,孩子和朋友几乎组成了全部的角色;深刻在于它留下的问题,在画面结束后,依然拷问着大家内心的选择。
问心无愧做好自己就行了。人生在世,年过不惑,真相哪里还需要测试?早就心知肚明。爱情亲情友情,大概率都是误会。女主倒霉,老天爷偏偏要把测试结果奉上,这就纠结了。要我说也不用纠结,结果来了就面对,能原谅就原谅,不能原谅就离开,还能怎么着?不管去国还是去人,不出恶声就行,默默地散了吧,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测试结果,会不会也是落荒而逃。
看完有一句想要分享:“天堂地狱从来不在外面,是在你心里,天使恶魔也是”。电影里面说“关于英雄的形象恰恰是我们的敌人…真相是当你身处险境时会害怕死亡,英雄毕竟是少数”,说的没问题,但整部电影难道就是为了引出这样一句看似正确的话吗?看完的理解是女主给的压力,男主做出退让,内容太空了。我认为冲突不应该直接放大,慢慢引爆更为合适。
一场煞有介事的雪崩,没有压垮餐厅和酒店,却压垮了婚姻和内心。不张扬不揪心不歇斯底里,却直击内心,长镜头、固定机位、空镜头等,导演用冷峻的镜头把婚姻危机剥削得彻头彻尾,而莫扎特的激进和雪山的洁白又形成了最强烈的反差。问题从一片白茫茫开始,在一片白茫茫中结束(当然是做作的,虚假),会不会不需要最后的大巴戏更好呢?
3.5☆还是不要太考验人性了,人多是自私的,但是自私的一面掩藏起来就相安无事,一旦暴露就犹如雪崩之后的裂痕永远无法弥补,而且这种事情最好先私底下说说,在别人面前说会丢脸的????…我觉得莫名其妙下大雪什么都看不见去滑雪真心有问题,想重修旧好也不能这么干啊,遇上奇葩大巴车这里都下车步行作为结局感觉有点无厘头…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