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急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
《汉娜·阿伦特》下载观后评论: 关于平庸之恶的那段演讲振聋发聩,“思考的风,带来的不是知识,而是辨别对错和美丑的能力”“失去思考的能力……我尝试对及其平庸的人和他所犯下的滔天恶行进行调和”,汉娜阿伦特的政治哲学是很吸引人的,她的平庸之恶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似乎相似,撕开一种人性的虚伪,说不仅仅是迫害者,受害者也有份。如果我们作为受害者,我们绝对不会认同这样一种理论,因为这太反感性了,也因此她在舆论上注定不会得到善评。但是在政治哲学的角度,或者说就在哲学的角度,她的高度是不容置疑的。而汉娜阿伦特本人,其人生也是斗争的一生,但她的斗争隐忍而缄默,她最大的武器就是思考的能力,她用思考去钝化仇恨,包容仇恨,然后转化为一种静谧而又强大的力量。影片就电影的拍摄手法来看是很现代主义的,去高潮,记忆的闪回,及其平淡的叙事,融合了时间的流动
清醒着的头脑是寂寞而饱受争议的。汉斯和柯林在理智上其实都知道她在用思辨去解释,但情感上无法接受,他们希望她能充满道义的抨击、指责。实质上这也是选择为民族遭受过的灾难找到可以宣泄的由头,而不是正视现实。这与艾希曼认为所有罪恶都与自己无关别无一二,其本质就是放弃思考,将不幸归因于他者来自我解脱。这也不是信奉受害者有罪论,而是警醒我们若忘记思考,为所作所为找逃脱借口,则作为特征的“平庸之恶”将会变为“极端的恶”,这也是影片最后阿伦特说大家并没指出她的错误:“邪恶不可能同时即陈腐又激进,只有极端才能构成邪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很多时候“恶小”其实就是“平庸之恶”的表现,是我们开脱的理由,古人诚不欺我。感叹一下她和海因里希的神仙爱情(>人<;)海德格尔都失去魅力了╮(╯▽╰)╭
对于奥斯维辛的纳粹小角色的解读,激怒众人。放弃思考就是放弃我们作为人的唯一特权,无关知识,是判断是非的能力。汉娜对于丈夫的拈花惹草心知肚明但是能够容忍人性的弱点,即便是花生在眼皮底下。她和老师互相并不理解,但是关系至深。她选择的丈夫不仅遇见一切并且坚定地支持她,而多年好友汉斯却翻了脸,可见她当时选对了丈夫。为什么我们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却没有这样深刻反思的片子?王小波和樊锦诗在书中都提到当时是丧失了思考能力导致,导致的是大规模的集体性犯罪,极权主义导致恶的极端。一个女人,老去并不可怕,不需要刻意保持年轻的身材和脸蛋,与时间和自然规律作对是要输的。越老越有睿智是值得钦佩的,这才是我想要的老去方式。汉娜上课随性洒脱,面对催稿的无畏,显然社会地位很高,发表文章前后人们的态度是个非常好的对照。
做出邪恶的事的那个人并不一定是真正的恶魔,而是Ta缺乏思考能力。摈弃了人类所特有的这一能力后,Ta做所有的事都会不经思考,Ta会做出恶魔一样的行为,而Ta却不自知。这就是平庸之恶。平庸之恶,unabletothink,是最大的恶。因为Ta不知道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所以这样的后果无法设想。人之为人,就是人拥有思考的能力和责任。否则只是动物吧。另外,电影中汉娜表现出的独立思考,不惧强权的坚定也让我敬佩。电影中特写了她在森林中行走思考的侧脸,眼神深邃。思考本身就是孤独的,也是艰难的。一不小心,不去思考你的周边事物,不去思考它们如何形成,如何变化,人就会陷入无意识的平庸。形之为人,但终于还是失去了人的特性。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去思考。思考本身永无止境,这也是它的迷人之处。
想到阿伦特的一句话:我从未爱过任何一个集体,我只爱人。the banality of evil: She examined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evil is radical or simply a function of thoughtlessness, a tendency of ordinary people to obey orders and conform to mass opinion without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actions. 不是对自己的恶行无意识,而是没有对行为本身进行思考。别再问读哲学有什么用了?做人有什么用呢?
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思考就是自我和沉默自我的对话。邪恶的产生?于平庸,于nobody,于思考的放弃。这样邪恶放之当下,或许每天都有发生。那么善是什么?思考能带来善吗?一本书的书写,知识分子间的交锋,思想生命力的形成需要太多积淀。当下对着书店无差别的铅印字,对思想背后的“故事”思考的太少太少。挖掘这其中的空间也算思考的继续吧。一个时代的罪恶,公众的愤怒,借用冠冕堂皇的司法手段,使一个人站出来承担,这个“人”实则象征着公众崇高神圣的道德律令的力量,然而却不配成为“人”。《朗读者》,二战担了三百人性命的汉娜面临庭审,和艾希曼的境遇如出一辙。最早的案例,来自苏格拉底吧;现代。。。又想到《局外人》,不太恰当,然而多数即为正义的观念一直都在。
非常好的传记片,汉娜阿伦特撇开了种种感性桎梏而去独立思考以求真理,许多时候会被贴上冷血自负的标签,但如果为学之人不是如此,又怎能看的更多呢。被集体主义强行同化出的没有思考的人们,有如扎米亚京在《我们》当中的那种样子,而艾希曼也有着类似的境遇。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正是因为作为每一个个体,可以抱持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认知,才会在交锋中不断精进达成共识,而非是要统一学习某种东西统一贯彻某种理论。最后的那部分演讲不禁联想到JFK里面Garrison的法庭陈词以及TheMcMartinTrial里面DannyDavis的法庭陈词一般有力,雷霆万钧。每当你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边,你就该停下来反思一下。——马克吐温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提到,“尽管它是她事业上一个特别成功的案例,但它也是她生命中一道深深的伤痕”。阿伦特把自己从民族仇恨的情绪中剥离出来,尽可能客观却无可避免地成为了“背叛犹太民族”的犹太人,很多人第一章还没看完就已经暴跳如雷。阿伦特是否是一个过于理想的人,所以必须要撇开仇恨与热爱将自己摆做一个无国籍的人去克制地告诉我们恶之平庸。她并非选择原谅,只是告诉我们,如何避免再次犯错,她追求公平正义,告诫人类不要陷入同样的陷阱。“她对每个个体的要求,也是她自己努力实践的目标:敢于实践存在主义哲学含义下的飞跃,跳入自由的国度,拆除那些勾连着过去、通向外露的利益局势及其意识形态外衣的桥梁,敢于真正重新开始。”
作为哲学的“真”与作为伦理学的“善”能否达成真正的和解始终是一个谜底;无论是作为“平庸之恶”去理解还是“恶之平庸(性)”去理解,阿伦特至少曾都给我们一种独自思考以辨真假的勇气。于我而言,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以后也不会有一种绝对的真理存在,我们所能争辩的只是大是大非,而无小对小错!此外,如果说阿伦特以一种哲学的思辨去提出“平庸之恶”这一命题,那么鲁迅曾反复描写的“看客”形象无疑也有此共通性。实际上,影片最让我共鸣的并不是阿伦特所历经的波澜,而是海德格尔在课上所说的“思考与生命同在”。无论一个人如何去区分理性逻辑和感性激情,只要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活着的生命,那么思考便是人作为活着的生命的本质!
-《汉娜·阿伦特》一部关于争议与辨证的德国传记电影…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犹太哲学家之一…某天收到邀请针对前纳粹高管的审判进行报道…但看完观看庭审的视频后回来写的文章引起轩然大波…民众…学院老师…多年的朋友都无法理解她…避而远之…她依然义无反顾的研究这个命题…用了一辈子的时间…1、个人觉得纳粹高管应该得到严惩…即便是单纯的执行命令…做了恶事就该受到惩罚…2、女主要考虑的角度更大…除了道德情感还有对人类本性的挖掘…3、佩服女主的勇气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现在妥协的人太多…不值钱也不纯粹…能坚持的都是牛人…4、虽然整部片看完有点散…重点也不太明显…但还是值得看…
德式的思辨,化为影音后,依然扑面;平庸之恶,是放弃思考,把选择权让渡,变成非人之人的极端之丑之假;Westerntraditionmistakenlyassumesthatthegreatestevilsofmankindarisefromselfishness.Butwenowknowthatthetruestevil,theradicalevil,hasnothingtodowithselfishnessoranysuchunderstandable,sinfulmotives.
一部值得省思的电影。虽然闷了点,但就思想性而言,实在值得一看。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汉娜·阿伦特呢?这个世界上最极端的恶,其实是无名之辈(nobodies)所犯的。那些没有动力,没经过思考,没有凶狠性格或者邪恶念头的人所做之恶。这些人拒绝让自己成为有个性的人类,称为“平庸之恶”。邪恶无法同时让平庸与激进同时存在。Evilisonlyextreme.It''sneverradical.Onlygoodcanbeprofoundandradical.ps:看了英文才知道字幕翻译有问题……
7/10。开场不久镜头从掉在地板上发光的手电筒,转换到手中打火机点燃的香烟,之后无论阿伦特翻阅资料还是独自一人思考的室内场景,都在昏暗的环境中用微弱的光亮突出阿伦特的主体形像:在一条充满诋毁的黑暗道中摸索真理;结尾把政治和人道主义上升到哲学高度的学院讲座,一扫之前节奏的枯燥和人物关系的平淡火花,侧面射进来的高光打在她脸上,仿佛一个超越民族情感的真理形象,解释审判体系中理解不代表宽恕是需要具备责骂、人身威胁的勇气,可惜整体情节和主题缺乏重点描写,有简单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