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我就是我 范立欣
2005年,《超级女声》红遍中国,那是一个全民疯狂的年代。那一年,我们记住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那一年,见证了我们最年轻最放肆的时光,那一年,竟已悄悄过了十
2005年,《超级女声》红遍中国,那是一个全民疯狂的年代。那一年,我们记住了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那一年,见证了我们最年轻最放肆的时光,那一年,竟已悄悄过了十年。2013年,12个年轻人怀揣梦想踏上这个舞台,他们曾和我们一样曾经历这十年,如今他们成为这个舞台的主角。 电影讲述的正是选秀舞台背后这一群年轻人最真实的故事,他们不再是被包装的“偶像”,他们会面对来自成人世界的否定、会愤怒、会叛逆、会疯玩、会打闹、会想要获得别人认可,他们只是一群平凡而真实的年轻人。 如果你正年轻,它是一面镜子,能让你看到自己。 如果你年轻过,它是一个时间机器,能让你回到那个放肆“ZUO”、放肆哭、放肆笑、放肆犯错、放肆沸腾的年纪。《我就是我》下载观后评论:
2019.4.14。关于“快乐男声”的纪录片……其实这就是timing,在某一种时代阶段里的特殊产物,但它又会展现出一些人性的共有,比方青春,这些共有本身就是令人感动的,很庆幸的是有那样一代人经历过,也保留过这种感动。作为纪录片还是太泛也太散,其实可以把主题和观察都挖得更深一些。意外之喜是终于知道为什么花花会让我觉得有亲切感了……哎,如果早几年大概也会很想认识他跟他做朋友吧,不过每个人都是会长大的。然而不管怎样,先把专业做好。很喜欢那个老师对花花的分析,感觉很透彻:“我觉得他最想要的是向他父亲证明,他是一个值得人爱的人。”“他参加这个比赛,我觉得到最后他要做的事情,其实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不是去追名利,不是去追冠军,而是,他要把他所有想要做的事情,在冠军之夜那一刻展现出来,证明他是一个可以被相信的孩子。”
自己的回忆太多,短评想夹杂很多东西。天娱真是会赚钱,能在24h生活直播的情况下,还剪出一个纪录片。现在想想,被放大的不仅仅是舞台,不仅仅是舞台上的一言一行,自己原本的生活都被放大了,毫无隐私可言。-热血复活赛,用了一个非常残忍的赛制,让现场选手去承担这个后果。如果我在现场,我肯定也愿意和我偶像关系好的人留下来,这是必然的结果,无论他说与不说。-父母来探班的时候,小孩对着镜头,那个笑,心都碎了。-受伤,雪地里躺下的你,被油漆(?)灼伤的别人,跳舞受伤的别人,被送去医院的别人,无论哪一项这几个男生都让人心疼。-七年,在舞台上的你更加游刃有余,成了舞台的绝对王者。-如果你们不唱歌了,会做什么?睡觉,吃肉,每天睡到饱,吃到饱。-没有人可以约束我。-我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生命,都是最自由的生命。
抱着对花花好奇想了解的心态找了关于他的节目,结果看到了这个。感想:◎ 我觉得可能有的人一辈子没参加过比赛什么的,没有这么竞争的激烈压力,可能他就不能成长,或者说不能短时间内有这么多这么多的心灵上的成长,面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 那一定是一场很累又很棒的体验,就算比赛很累,残酷,但身边有这么多温暖的人,那也一定很充实吧◎看到最后,我还是相信一点,可能一直努力努力让自己变强不被淘汰超越是好的,但我更喜欢花花那种发自内心的对音乐的热爱,因为那是发自内心的表达。我也想要自己这样,要发自内心的对一件事物的喜爱◎ 印象较深的是白举纲说到的他的名字的含义,纲举目张,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也比喻条理分明。他爸爸跟他说喜欢的事要趁现在做,现在不去做不去享受,难道要等老了在去做吗?
那是他们的青春,也是我们的青春。而我的青春,遗憾的事情是没能在最开始的时候追随你。我没有见证无字歌,也没能见证冠军之夜的惊心动魄。我没有经历杭巡,也没能在全网黑的时候站在你身前。我没有在魔鬼行程的时候辗转多个城市对你喊注意休息,没有看见你挥手告别从前说今年最后一首新世界。我有时候会想,这些年我都干嘛去了。但我有时候也会庆幸,也许时间刚刚好。我自诩理智,从不追星。偶像不过是生活在屏幕上的二次元。忘了是谁说的,但我深以为然。而你是我唯一的例外。我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开始突然之间get到了某个点。于是沉沦至今。我也是一个很害怕承诺的人,做不到会觉得自己很没用。我讨厌那种感受。但是对你,我愿意承诺永远。永远永远。
“距离总冠军之夜还有x天”的大标题,错觉在旁观一场养成类游戏(我唯一玩得来的游戏类别)。超快系列的游戏模式让它成为了中国最能打造偶像的平台,两三个月能让人在舞台上从星星之火到光芒万丈,可到台下那些看似一如往常的脸后面是来不及准备和就要再出发。选秀十年,不是何炅一句“有魔力的舞台”就能简单概括的。节目里也好,纪录片里也好,真真假假。可华晨宇有一段堪称Oscarmoment的大脸特写,真有打动我,五年后再回过头去看,他在这群人里头真的不一样。
*想法1异化是在很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生的。我很难想象在青你里大家觉得珍贵的,挣破头去抢的镜头,被曝光的机会,是曾经被他们视作无人性的部分。我不知道该说是当时的选手太过幼稚,觉得成名和流量不需付出任何代价。还是说这种所谓的代价本来就是被虚构出来的异化的结果。*想法2值得欣喜的是,尊重这件事,随着直播和网络媒体的发展,学会它的人更多了。简单来说就是倚老卖老还以爱为名的lj变少了。构造竞争关系来扭曲人性制造卖点的lj规则也变少了。
不知道为什么看了有共鸣,可能他们真的感动到我了,我先还跟室友说那些去电影院看的人很亏,有些散,不过花花说的那句话我终于听到原版了,唱追梦赤子心的一段很用力,很感动。其实我们要记住来到这个世界不得已的事情会很多,重要的是让自己去做一件事情时,即使不那么情愿,但还是得做的时候,努力地让自己在所处的环境里自在舒服一点,然后就会发现其实做了也没那么怨言,这样哪怕在很小的环境里,你也会很自由。我喜欢这样的。
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在“被安排”这条主线下开了多个副本,努力的无力感,亲情和友情,环境巨变时的不适应,必须做出的抉择和改变,被迫面对喜欢的东西中难以忍受的部分等。其实都是每个普通人会面对的议题,但在镜头,骤然改变的环境和密集的时间表中被放大,就显得很有表现价值。从镜头来看明显能感觉出来他们对导演是不设防的,所以有近距离拍摄的受伤的场面,对节目设置的吐槽。
看得出一群男孩子是有真感情的,希望他们将来也不会被污染。以前挺不喜欢左立,片子里面大家嘲笑小白问遗精的问题的时候只有他没笑,说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还挺好的。小白果然最棒啦,写了九张自己的名字那件事真的很man,手插裤子口袋低着头埋怨“她自己出的主意现在又不来解决”。试问这样的男孩子谁不动心呢?
看的时候是十三岁喜欢里面一个大男孩 于湉怎么说呢,就是喜欢那种黑黑的,阳光的大男孩感觉过去了很久大家都长大了华晨宇也很厉害欧豪倒是演了很多电影大家都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时候那个单纯的孩子有时候觉得很可惜但是时间可以被弯曲,被折叠但是不能倒退即便深陷各种各样的关系中我还是想要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记得初看13快男的那天,我大学毕业,刚刚和几个好朋友搬进了租住的房子里,修理师傅在客厅里修着不怎么好用的空调,电视里66进20的赛程中形形色色的选手登场,男孩们的歌声不时被修理师傅打钻的声音覆盖,后来那些男孩陪了我们整个夏天…直到现在我仍能记起那个夏天的味道,和5年前青涩的自己
为追星而看,结果,太有内容了,很多取景、镜头都意味无穷。除去为华晨宇流的眼泪,更多是对青春的情感。年轻的时候,会把梦想自由做自己挂在嘴上,说出来那么轻易,又能为之那么拼命。我会反思自己,现在是不是像个孩子那样活着,能不能像他们那样勇敢地真实。永远是少年,不能只是自己说而已。
如果说有稍微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那就是到后来团体萌生出对选秀制度的觉醒意识,对那些扼住自己命运的咽喉的人的反抗,似乎可以窥见他们实现快速阶级跨越时的内心矛盾。他们的“乌托邦”生活,他们的“民主投票”,他们的“阶级跨越”,为什么那么多人对选秀趋之若鹜,导演在深度上,没挖进去。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