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young mute woman, living in a small village, is expecting a baby. Her husband is at the same time writing a novel and using the villagers as his characters. In the creative process,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are constantly intertwined.
第27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阿涅斯·瓦尔达
《创造物》下载观后评论: LILFF第十三场。一场意外发生的车祸,导致男主额头似闪电般的伤疤,以及妻子应激性失语,两人只能通过对话板交流。在这片孤岛上,每个人似乎都很怪异,背后藏着言不由衷的故事。岛上居民的关系彼此缠绕,让我想起舍伍德·安德森笔下的《小城畸人》。有着自己隐秘欲望的第三者旅店老板娘、道貌岸然的婚外恋老医生;看似放荡却视爱情至上的老板娘妹妹,与水电工的露水情缘;贪婪疯癫的卖布合伙人,共同劫得钱财却被一人付之柴火,因此兄弟反目仇杀;为老不尊下流的旅店老头,青春期叛逆的杂货铺小女孩……而孤独险恶的科学怪人独居城堡,监控观察着小岛的居民,邀请男主玩一场操控岛民,让其相遇对话,离间彼此关系的游戏。太怪异了,却又环环相扣。红色滤镜和紫色滤镜的使用,在这部黑白片中结合着音乐和人类心中的真实扭曲的情感,应用得十分巧妙。
小说家和他的哑巴娇妻来到小村子里。妻子似乎因为一些心理原因讲不了话,不久还怀孕了。小说家把村子里的人和事写成小说,但作品久久不能成型。电影在新婚家庭的日常间,不时跳切到村民的日常,又从村民的日常不时突转进胶片染红的情绪化,似乎暴露人性恶的场面。随着小说家和一男子玩起跳棋,以村民为棋的游戏,电视机上播着村民的日常,指令下去色调见红,才知道这原来是小说家笔下的故事,而村民的一些日常是小说里的戏谑游戏。最后小说家决定从游戏离开,错手误伤那个不愿离开游戏的男子,现实生活中那男子离奇丧生,难道是小说改变了世界?小说家放下笔不久,妻子便分娩了,还在分娩过程中恢复了声音,叫出了丈夫的名字。元叙事的嵌套结构,在极日常的场景中,利用媒介游戏,创造出科幻的质感,这是新浪潮的一大妙招。再次感叹瓦尔达的灵性/天赋
突兀插入的景物产生间离效果,提醒观众反思电影。红色滤镜和黑铁可以看做进入虚幻的标志。电影不断模糊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限,暗示着艺术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加入虚构的成分,杂糅而成的创作物。剧中的所有男性角色都是作家欲望的化身,而工程师更是男主的阴暗面。棋盘代表着操纵,暗示着男主想要操纵所有人,包括妻子。而女性则是作家欲望的客体,被影片中的男性角色所凝视和垂涎。但影片中的女性都依靠自己的意志战胜了工程师的操纵,获得了自由。女主也从失语的状态中,通过艰难的重新学习,终于在最后重新获得了说话的能力,也摆脱了丈夫的操纵 。男主跳出规则,战胜工程师,说明只要我们勇敢的战胜自己的阴暗面,就可以改变现实。最终小说完成,新生儿诞生,片名所指的创造物,即使艺术作品的诞生,也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又是完全不一样的瓦尔达作品,科幻题材下依旧是对人类间情感的揣摩。电影中作家的现实与幻想有时让人分不清,工程师的存在也永远在虚虚实实之间,喜欢这种设定!当人物被操控时,大胆直接的纯色滤镜直接突出情绪,玩转色彩已经不是瓦尔达电影中的新鲜事了。从某种角度来看,作家笔下操控他人的工程师是他内心中的一个魔鬼,在幻想中自己作为正义的一方与工程师博弈控制他人的生活时以拯救自己的生活时,真实的他实则是无力的,也就是在妻子分娩之后他才获得了掌控感。不过至始至终,感觉德纳芙饰演的女主角始终处于一种创造物的状态,无论是现实还是幻想中,或许这样来看瓦尔达对于作家并不带太多赞扬。以及,德纳芙美死我算了!!!
最浪漫的是在决定论(棋盘上的客观控制)的前提下,仍然相信人类自由意志(即是爱)的力量。它让操控所带来的反常行为变得并不像冰冷的机械步骤,而是潜藏在人类内心深处欲望与憎恶的觉醒。创造物的双重意指既是皮寇利在行动中/创造中所带来的虚实交织/元叙事,与自己作品中的幕后主使进行着一场有关信念的决斗,并将这种影响带回到了现实世界,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又指向了失语的德芙纳在隐忍中默默完成了对新生创造物的孕育。得益于瓦尔达的女性视角,两者在叙事中具有同等地位。错愕的剪辑、诡异的配乐、封闭的环境与在黑白胶片上的染色都完美的助力了叙事空间的构建。瓦尔达以一种极其轻盈的姿态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造。
#6700. [2019年11月瓦尔达√]。瓦尔达奶奶的科幻神作!!!原来法国新浪潮的各种大佬都拍过科幻!!!(真的要找机会认真写一写了!!)这炸裂的元叙事!!!啊这片子不只一层,其实是两层元叙事!!!!看得激动得都要哭了!!!!此外还要赞美这神出鬼没的剪辑(谜之闪前,故意混淆的季节,空镜的神来之笔般的用法),评论性的鬼气森森的音乐(以及相当有趣的用法),以及黑白片的染色处理!!!!(而且是直接作用在元叙事和叙事上的!!!)啊啊啊我年度最佳电影时刻必须发给这个片!!!!德纳芙在这个片很好看,不过基本就是酱油花瓶吧……啊这些都不重要啊!!!!!双层元叙事实在太令人兴奋了!!!!
建立了一组嵌套的元叙事。男主与工程师的创作者关系 文本与影像关于想象的源点 第七封印般的棋盘对决是在争夺影像叙述 但真正的叙事者可能在文本间 可能在摄影机后的隐藏处。另外重要的是被建构的人物 不仅能在控制力消散后 延续自我书写 而且亦能有鲜活的灵魂自行生长 反抗“上帝” 的支配 在此时控制力将彻底消失。 这是在关于在创作面 在叙事里则是 人的情感韧性将会克服艰难险阻 总有一些是无法被消磨的。所以这算是一体两面 被包裹在两层的元叙事之间。而至最后回归 人本的创造物 新生命——婴儿的诞生。
看到和工程师下人物象棋的时候迷惑了一会儿,这闹哪样的感觉hhh 看到后面想,这还是主角桑的生活嘛。三个月呆在小镇上还是个生人,家里有美丽失语的妻子,手中有创作在做。走进小镇与人们亲近,陪伴妻子弥合裂隙,再以生活为素材理性地组织创作。都以不同寻常的方式组织在这部影片里了,音乐、剪辑的方式、情感的颜色。最后镇上的人也接受了这一家,妻子随着分娩重新开始说话,孩子和新作品一起诞生,真好呦hhh 看的时候有点懵,砸吧砸吧很有趣也很高兴个片儿hhh
现实世界和书中世界交替 叙事方式有趣 瓦尔达的超现实电影 不仅仅只是梦境 艺术创作亦来源于生活;创造小说 赋予及控制书中角色走向等同于电影内那个控制人类大脑的科学家一样;红色滤镜的失控 紫色滤镜的“起舞”;女主失语 但最后的新生儿出生的哭泣又似跟创作电影 每部电影都是新的创造物;很喜欢16:30-17:30秒 男女主吃饭(镜头推进/无音乐)再切到外景(镜头推进/有音乐)“两组”镜头来回穿插的片段神秘感十足
意识太超前,无时无刻不在强调“造物主”论。衣服、窗帘、笔记本皆棋盘,预示着造物主对创造物的掌控无所不在。用黑白影像诠释了金属质感,镜头变色突出人物情绪变化,失控和眩晕。对棋盘中人的控制和干涉令人惊奇,身处在故事中的人物只能受人摆布,但其实造物主的掌控并不具有统治力,也受随机性摆布。从这一点来说,导演虽也是小说家,是造物者,是下棋的人,但如何通过角色催生情景、发展故事也是导演考虑中重要的一环。8/07/2021, @ MUBI. When the creation and reality blurs into one. (Is the obsession turning into the real horror?) The charm/magic of Michel Piccoli. Gorgeous cinematography.
在所谓“科幻”外衣下,其实仍是瓦尔达对时间和心理的刻画——很明显,双重叙事夹绕于“现实”与“脑海”,棋盘操纵下的众生颠倒实则是创作者的脑力产物,滤镜是赋予/添加的注脚标点;作家与妻子的沟壑从第一幕就定下,车祸过后的彼此失语(手写,与马交流),突兀插入的空镜与配乐是心理外化。在脑海激荡过后,他们才真正迎来自己的“创造物”——新生儿。
早期同“5-7时克莱奥”、“幸福”手法上继承的实验性,Agnes Varda在创造物中的创造力,不由感慨之后的诸多作品简直是浪费天赋….可以说她很随性,在开场尝试用故事表现象征意义之后,不再用技巧设计迷宫,返璞归真的直奔主题,在这一部中科幻的人生操控(更应称之为影像中文学创作的悬念破解)就是如此“硬核的着陆”
一方面是心理现实与外部现实的混杂,确实很左岸派,但同时也几乎能完全对应拉康和齐泽克都提到的精神病人的定义,另一方面是对于隐含的操纵者的忧虑,在那两年里好像新浪潮各位都在拍类似性质的片子,疙瘩的《阿尔法城》和特吕弗的《华氏451度》其实都在讲类似的东西,是五月运动前夕的统一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