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王小帅
编剧: 王小帅
主演: 闫妮 / 乔任梁 / 于越 / 刘文卿
类型: 剧情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法国
语言: 汉语普通话 / 上海话
上映日期: 2012-05-18(中国大陆)
片长: 110分钟
又名: 十一朵鲜花 / 11 flowers / Eleven Flowers / Wo Shi Yi
IMDb链接: tt2042432
剧情简介
王小帅电影《我十一》,又名《十一朵鲜花》,电影延续了王小帅作品一贯的风格,再次涉猎残酷青春题材。讲述了1974-1976年之间发生的一段青春往事:一名11岁的小男孩用自己的眼睛亲历了一桩杀人事件,最后使那个因仇恨而杀人的男人被正法。
该片作为王小帅本人和同时代人的刻骨记忆,像《青红》一样是发生在一个小城镇上的三线厂故事,虽然时代背景和发生环境和上一部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青红》极其相似,但故事内容和人物命运截然不同,全片“充斥着懵懂的性、无法释怀的情感甚至死亡”。
◎影片截图
《我11》下载观后评论:
又是那个年代,昨天看了建国伟业,今天看了文化革命时代。一个人小娃娃的视角,其实我从电影里面还是看到了里面的幸福,都住在一栋楼里,都在屋外做饭,邻里关系挺和谐的,有个镜头是说好不容易抢到的好肉,一会给隔壁老爷子送两块。还有子弟学校,几个小伙伴之间的玩耍,但没女孩子,我想应该也还可以吧,跳橡皮筋,踢毽。。。但是。。。那群青年。。。动不动就群架,可能没事干吧,有文革影响吧,想起苏叔说得他们那时候还是群殴,和这应该差不多。谢觉强,初见他时,是在河边被追入山林,野蛮,但看的最后。。。是个好哥哥,谢觉红也挺委屈的。他们爸知青下乡。。。害在B站上看的,看弹幕好多人都有同感,作为00后,还真没体验过,但应该电影,感受了一波6070后的时代。惊奇发现,王憨爸爸是隐秘角落的那个民警大叔!∠(`ω´*)
在看有关文革的影片时,我总会设想他国人、旁观者在观察这一段乃至苏联古拉格的历史时,他们能否感受得到我们的撕裂、无奈、畏缩、不忍与一声叹息,还有是那种压低声音的底里歇斯?我从未有某种答案。但我的天然观点想是会的,无论sh主义还是zb主义。只要是人组成的社会就会有如此这般的人道主义灾难:文化革命人的枯涩,上山下乡人的恍惚,计划生育人的损缺,诸如此类。但我想是不是文革、计生这些历史可以搬到台面儿上来讲,不再是湮灭在时代裂缝里人们的隐伤。使他们获得某种共鸣,追逐爱,依旧向往光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一种撕裂的悲哀:绿衣蓝裤红徽,青红是一切的霞彩,单拎出来放哪个时代都好看。可是将他们放置于那个不容置疑的时代背景后,俊男靓女们不容许有自己的思想。)不是政治,是人;比起批判,该治愈。
儿子因体操表现规范,受到了学校的表扬,需要买一件新的白衬衣。被妈妈冷言拒绝了以后,他在妈妈旁边连叫了数声妈妈。妈妈无视地继续切肉,之后一声突如其来的“滚一边去”将气氛推至极僵。受了气的孩子在饭桌上撅着嘴巴。妈妈冷言要把饭收起来,孩子继续撅嘴,妈妈反手一巴掌。那一刻我是极其不舒服的。仿佛那个巴掌是甩在我的脸上,我甚而能觉察到自己的脸是火辣辣的,一阵羞耻感汹涌而至。或许这就是投射。不管我是否真的记得,我冥冥中觉得自己童年定然是少不了这份痛苦的经历的。现在想来,我们难以想像一件白衬衣而已,能够如一件天大的事情横亘在我们成长的路上。让那时童年无助的我们备感无助与无奈的笼罩。
真是很好很好的青春电影。在盲目的时代里,少年十一岁,踏入青春期,踏入了酒精、派系和性启蒙,踏入了大人们的叹息与哭声,踏入了艺术和山野间的处刑;人在越单纯的时候越疯狂,所以有了411和保皇党,所以流氓敢从军人手里抢坦克和机枪。王小帅是第六代里最让我有共鸣的导演,他的电影里尽是坚毅隐忍的男人和更坚毅隐忍的女人,他/她们弱小无助却不乏另一种力量,充满生命的感染力。隐忍当然并不高贵,但在水滴改变不了河流的时候,比起放弃,隐忍已经足够动人:熬下去,挨下去,背负着活下去,等待着压抑的岁月流过去。这种生命像岩壁上的石斛,有种并不鲜艳的感动。
个人观看的第四部王小帅的电影,用孩童视角诉说那道不明说不破的年代,与青红里的弟弟角色相似。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喜欢他的电影,他不断重复的一些情节可能就是他挥之不去的童年和那个时代,我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所有的过去和历史塑造了我。喜欢他电影的搭景,营造的氛围总能让我想起很多东西。另外观影中看到孩子们围观武斗时,BGM是歌唱祖国,弹幕有人问怎么过审的,一人回复道“因为这些小孩长大成了审片的人”。有一部分人没有选择忘记。即使这样,另外一部分人如同片尾探监的谢家父女一样,成为幽灵般的存在,哭泣呐喊全部淹没在历史潮流中。
我外公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对他最多的印象就棘人的胡渣和那哼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底下马儿跑”的悠扬小调,他那时读了初中,当了红卫兵,全国各地到处跑都可以吃大锅饭,他回忆起时,是某种怀念甚至得意的面容。而我父母辈小时候家附近就有刑场,他们也会当儿时的玩乐跑去看。而关于我的童年,我时常感叹于没有网络年代我们流传了那么多游戏的智慧,关于夹着单杠的打手枪,女生白色校服后若隐若现的胸带,父母半夜床的吱呀吱呀,然而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性成熟,也被中国父母以他们的智慧关注着。喜欢监狱里两家人对望那个镜头。
王小帅自传三部曲(《青红》《我11》《闯入者》;尴尬的是这是我第一次看王小帅的电影);故事背景放在75年-76年,由一件衬衫,一次遭遇入手,不动声色地交代了时代背景,以旁观者的角度展现另一个家庭的悲剧。同时也是王憨个人的青春成长(同类型对标《阳光灿烂的日子》《黑处有什么》),故事并没有着眼历史因素大谈特谈,而是借父亲王伯驹口中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反省时代;一次遗精代表了王憨生理上的成熟开始,止步在谢觉强刑场前更像是心理上的成熟开始,如何定义一个人好与坏呢?王憨似乎陷入了迷惘。
#第三部王小帅# 考虑到政治红线,文革作为虚背景板 能提供的有限: 西南援建,武斗,严刑峻法,再就是些可有可无的符号 比如 随处可见的毛主席标语。 真正推动情节发展的 谢家女儿被强奸 却语焉不详,可能只是“知识分子被糟蹋” 的缩影吧。 影片整体完成度不错,童年视角比较自然,四个男孩的友谊及诸多童年趣事 表现的很活泼灵动,发现尸体这一情节似《伴我同行》,但比后者好太多。
零散童年回忆的记叙和描述,(有评论说跟《阳光灿烂的日子》相似)个人认为不是很相似,只不过都是描写童年往事。而姜文的阳关灿烂,不确定,假想,似有非有的凌乱的回忆色彩更浓重。这个我更觉得,他可以确信他的回忆里有这些画面、事件、人、甚至确定时间线的顺序的判断。而阳光灿烂,我甚至“过度解读”的认为他的时间线都是乱的。OK个人见解(阳光灿烂看的有点久了,有点忘了)
一开始觉得不错,好像很真实,但越看越觉得没意思。王小帅的电影序列在情节模式、叙事方式、情感结构等方面都很雷同,基调依旧是伤痕加自我成长叙事,并且充满知识分子的自恋和自怜。由王景春饰演的父亲是工人,王景春确实很像工人,但王小帅硬要在他身上加入很多知识分子的小资情调,显得很奇怪和突兀,而王景春本身并不适合演那种小知识分子。影片缺乏深度,也缺少创新。
电影《我11》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待青春的成长,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一个时代的变化和痛苦。这是一部非常现代的作品,在普通的故事框架下,用一种温柔的叙事节奏来再现一段历史,来表达那个艰难而快乐的时代的记忆。尽管其压抑的情绪和灰色的基调,它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一代人被毁的青春,由重新定义的生活和人性的自由。举报/反馈
文革题材的电影基本在这些年再没拍出来过,因为哪怕一点点映射都过不了审。究竟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审视那个时代这么重大的错误?另外,在《我11》莫诗旎饰演的 觉红 比高圆圆在《青红》演的 觉红 要美,相比之下,莫诗旎多了一份青春期女生含蓄的美。低头的一瞬间,眉眼间的痣,真的很纯情。
可能因为爸妈是五十年代初出生的,初高中时经历过大饥荒和文革,即使我是九一年的,换成女孩子相似经历是,妈妈衣橱里存了许久的花布,扯布做裙子和衬衫裤子,穿到脚趾磨烂的白布鞋,爸爸书柜里铁盒装的红宝书和徽章,还有他红卫兵时期的一些东西,就这么收着,不看也不扔…还有对我性别模糊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