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寻枪 陆川
《寻枪》和陆川的意义活学在于,它是一个分水岭,代表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寻枪》下载观后评论:本片首先是关于精神与
《寻枪》和陆川的意义活学在于,它是一个分水岭,代表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寻枪》下载观后评论: 本片首先是关于精神与外部世界的:“枪”在弗洛伊德处的象征义,丢枪-寻枪与拉康式的缺失-满足欲望逻辑之比照,很明显会让本片落入精神分析话语,马山的性压抑,以及隐含的个人与社会-政治权力矛盾的隐喻,也不断被特写、慢镜头、重复剪辑等超现实手段强调;其次是关于谜团和解谜、真实与虚幻的:一再复现和突然冒出的人物,以及幻想-回忆的具象化场景给故事增添了更多不可信的因子,背后跟拍和变成空镜的正反打似乎在暗示一种他人的旁观视角,死后复生的设计又隐约有打破第四面墙的冲动;并且它是关于情-动的:真实的地点与虚构的地点经由大量平面构图式的场面调度制成寻枪世界的幕布;影片开头的行进长镜头、马山中枪后探视妻儿的幽灵视角,以及“寻”的过程本身则是明显的运动。这种运动中自然混合着马山的苦闷、惶恐、愤怒以及其他参与者更复杂的情
蓝光重刷。勉强及格。姜文丢枪后去寻访做礼薄的朋友,镜头给他俩的都是中景(实际两人不可能中间隔着这么大的距离对话),而且他们的背景一直在变,切的生硬突兀,那个修车战友的台词也如梦呓,两人后来控制住了不法商人嫌犯,场地是在个斗鸡场里(旁边还有一对斗鸡),这些设计似乎有先锋话剧的影响,在刻意营造一种奇怪又好玩的味道,这种话剧倾向可能为姜文和陆川所共享,延续在他们其后的作品里(《王的盛宴》明显玩脱了)。视听语言很张扬、躁动,晃动的手持摄影,藏在角色后脖颈的特写视角,姜文的幻听,阴郁又没什么路人的边陲小镇,姜文丢枪被领导知晓后(公权力介入),叙事重点由心理转向事件,从姜文的心理折磨转向抓杀宁静的凶手,但这段并没什么推理,更多靠突兀出现的自行车贼与真凶,来维持住影片的刺激感,这个设计未免简单、单薄
设计感太明显啦,人物的特写、镜头的切换、姜文第一人称的视角、录音室里清晰的脚步声,以及存在感极强的现代主义风格,都使得影片显得不太自然。而另一方面,在以“枪”、“生死”这样的宏大主题视野下,使得一切琐碎的事情都变得荒诞可笑无意义,由此引导向对于一切的解构,这个逻辑同样十分清晰,所以当这条逻辑忽然被跳出时候,观众就有了一个情绪上的高潮,那就是姜文抓小偷的情节,对比其他部分,这段情节表现的并不是荒谬,而是更加天然的快乐与兴奋,只有在这段情节中,姜文是真正感到开心的,于是在这时候,“枪”第一次被找到了,虽然因为故事走向的问题,这把枪被设定成了假的,但是“找到”这个动作的意义却不会改变,也就是说,在姜文跳出“荒谬”和“无意义”的瞬间,“枪”的意义也就浮现了。
其实做得非常好了已经,走的黑色荒诞侦探路线,如果想再提升一步就加入一点铺垫的真情,或像昆汀一样上升到情怀的档次。跟民风民俗美景、贵州地域文化结合非常好,这是中国的本土产物,丝毫不尴尬。演员用自己最擅长的话来说就好,要么就用配音。否则不自然,强说方言听起来比较沉闷不自然,不灵动。主角正在为一件事情烦心,就应该有内部老婆顺着这条线误会他,给他制造双重麻烦,内外开花。这样的制作水准拍激烈戏还是显假,陆川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慢快门处理。这种风格的影片就不要有真情流露了,观众也不会信。好在一笔带过,陆川也很克制。
粗糙的、用力做风格的感觉很强,但个人来说不是缺点,选姜文来演也是神来之笔,那种土、直、略微憨憨和我行我素的气质太增色了,最后的场景让我想到《本命年》,这样的人就该找姜文来演。但我没想到宁静的名字那么靠前结果戏份就那么点…演员表能不能别谁有名谁往前写啊。除去情节推进方面有既视感之外,流畅度比较差,也有风格所累的问题,但陆川在暗示姜文、宁静角色的前史上非常到位,所以他为什么在剩下的部分那么掉链子就很奇怪,明明不是不具备保留风格的同时圆润剧情的能力…以及我更希望他能在这个风格一路走到黑,至少更有意思点
一开始晃动的运动镜头制造强烈的紧张感,导演一开始暗示过两次刘结巴就是凶手,但是我都忽略了这个细节,一直被马山带着节奏的胡乱找寻目标,抓到小偷那一刻我以为找到偷枪的人,结果不是,马山和他老婆闹矛盾,嫉妒李小萌,李小萌死了那一刻,我竟然怀疑是他老婆杀的,枪是他老婆偷的,直到最后一刻才知道是刘结巴偷了枪,马山兄弟死了,最后导演还特意加马山死后灵魂出窍那种找到枪的快乐和使命还有对妻儿老小的遗憾愧疚之情!整部片子节奏控制的非常的好,我整片都跟着马山的节奏走,不知道你们看这部电影是什么样的!
《寻枪》,陆川导演处女作就找来姜文这么强势的演员,明显可以看出很多作为导演的姜文印记在里面,包括快速剪辑的摇晃镜头和红布桌的三人谈话,片名很直白,就是警察丢枪之后找抢的过程,全程马山都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给他参谋的两个人物也是若隐若现的感觉,以及卖羊肉粉的一两下突然出现和略显牵强的杀人动机,都不免让人怀疑一切都是马山所幻想或分裂出来的人格,自编自导的寻枪戏码,实则重遇旧爱与新欢在一起的刺激导致失魂落魄一怒报复,枪丢了可以找,魂没了就很难回。★★★★
下午躺床上看了这部有名的老电影,中途睡了两次,坚持看完,就觉得挺普通的剧情拍的有点儿神叨叨的,然后看了几篇影评,结果看得第一篇影评,说的真相就是凶手其实是姜文(其他几篇没什么价值)。一开始觉得特别扯淡,越回味越觉得汗毛竖起来了。带着“姜文就是凶手”的结论,又看了一遍电影,看完我想起了很久前看的另一部电影《穆赫兰道》,这也是一部必须带着真相再看一遍的电影。
对于主角的救赎线昭然若揭线索最后才揭示也探案变成了悬疑落脚点就如算命与佛教一样,或者说教授上课时说的“Asians have no self actualization”所有会去寻求更高力量解决的烦恼:爱情事业家庭且对于亲情和老婆的情感表达,来的特别突兀过于严苛,没有像2001那样,代入那个时代来看不是自己的,至少不是现阶段自己的追求
《地球最后的夜晚》寻找的是失去的女人与记忆,《路边野餐》一路寻找迷失的自己,同样发生在贵州的事情,以贵州为背景。这座西南省份给予了故事更多的迷幻与回味,我的故乡贵州,生我养我伴我成长的地方,在电影作品里多了许多生活中未曾体会的的东西。《寻枪》不仅仅是找丢失的手枪,也像是在找失去的爱人,逝去的时光,奋不顾身去找寻坚定的信仰。
陆川处女作,电影极具个人风格,有很明显的姜文特征,怪诞的音乐设计给影片增添诡异感,快速的交叉剪辑完美体现了剧本的出色,人物特写镜头突然且随意,仰角镜头有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多次的旋转营造迷幻之感,寻枪重点在于寻,姜文多次走在狭窄的墙缝之中,仿佛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不停追寻,影片最后的大笑竟有一丝禅意。
一開始嘛,覺得丟了槍很嚴重,到了後面,卻覺得槍已經沒那麼重要了,「找」才是重點。這是一趟逐漸失去事物脈絡的過程,意義慢慢被剝除,最後剩下的是人物心理狀態的描寫,所以幾個場景看起來不那麼自然其實是有意為之。如果重點只剩下找,那麼最後身中數槍的主角,卻依然開懷大笑,倒是最合理的安排。
没有那么多的猜测,也没有那么大的脑洞,就是丢枪引发的一个找真凶的血案,只不过整个电影一直以着重刻画马山的内心为主,最后马山应该是死了,最后马山笑的镜头就是压抑的内心得到解脱的表现,要是一直去纠结悬疑的剧情,去过度解析马山那些臆想的镜头你就被导演耍了,更像是一场姜文的个人秀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