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交流的尝试与失败,关于积攒的壁垒。语言、文化,做好心理准备来到异乡,也会遇到翻译不能的情形。形如为亚洲人身高设计的淋浴喷头、逐渐暴走的椭圆机、典型日本审美与设计的妆容衣物家居,意如接客礼仪、电视娱乐节目、登门的妓女、那些暧昧不清的字眼“intensity”,“Rock n roll”:这一点在吸取外来文化的日本身上体现却更显严峻:“r”的发音震断了沟通的桥梁。更险峻的是,出发点并不是歧视的情况下,多数者对突入的异乡来客都几乎无法包容理解、毋宁说形成认同。2.很认同影片主题的选择,从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过渡到相同语言文化。交流的失败简直是人生中最泛滥的悲哀。哪怕讲着母语,又有多少人能相互理解呢,更不必说网络社区的生态了。到处是断裂、隔离。3.隔层窗户纸的忘年交,是慰籍不是解药。没有解药。
不过一个半小时,看完感觉过去了很长一段时间。这部电影准确地抓住了那种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感情,很抓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 Lost in Translation,中文翻译却是「迷失东京」。Translation 和东京明显不是一个概念,个人认为原标题更能概括本片的重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不过「迷失东京」也确实代表了本片的另一面,都市的广袤与个人的微小。 很喜欢本片平平淡淡的感情,没有激情戏,甚至直到告别男女主才依依不舍地吻别,真实不做作。真的,不做爱不脱衣服也可以拍出很好的爱情嘛,为什么非要搞得那么俗那么多戏。《东京未婚妻》就是这种戏精式爱情片。看得出来未婚妻的导演想拍出一部自己的迷失东京,但成品却做作得让人想吐,原因就是拍得多,但没有一个镜头是在点子上的
本来以为片名会是Lost in Tokyo,一看是Lost In Translation. translation除了“翻译”还有“转换”的意思,身处异国,语言不通是一大障碍,其次就是不愿融入当地文化,与环境格格不入。英语日语对白,伴随着迷幻的配乐,斯佳丽的脸,东京夜晚的霓虹,竟让人有种光怪陆离的幻觉。共同的寂寞让他们识别出了彼此,一场淡淡的邂逅,成年人要发生点啥其实挺容易的(比如男主和那位女歌手),但他们什么都没有发生,情欲情欲,情永远比欲望高级啊!最后的告别是二人情绪的一个高点,从人海中浮现,又消失于人海。突然想起一句诗: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是你该知道我曾为你动情。
不仅关于culture shock,更多的是人类社会本质上的疏离relationship。我也多么像男主角一般,满面尴尬,无所适从。虽然很清冷但是还是满怀温情,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还是具有渴望的。这一点和巴别塔观感就不一样,但看起来还算比较舒服,从OST找片果然不错。Mean is OK.Thank you for join my great escape!ps:这就是philosophier的下场吗哈哈哈
真的就是 lost in translation。在异国里寂寞无聊的聊个人,遇见,相知,自然会变得有话可聊起来。很舒服的调调,最可惜的是结束的部分还是有接吻。如果没有,会更好,紧实的拥抱已经足够动人。结尾的方式很喜欢,就有东京的车来车往就好了,剩下的一切,都消散吧。遇见过了,就好了。朋友说,一期一会,头一次知道原来这个词是一生一次的意思。最美不过唯一,分寸感和缺憾都是美。
主演:安娜·法瑞丝,艾莉森·珍妮,赛迪·卡尔瓦诺,凯文·波拉克,内森·科德里,马特·琼斯,弗伦奇·斯图尔特,米密·肯尼迪,斯宾塞·丹尼尔斯,布莱克·加列特·罗森索,约翰尼·科瓦内,Reggie De Leon,詹姆斯·厄尔,David Ghilardi,Meredith Giangrande,约翰尼·克罗斯瑞
主演:比尔·默瑞,拉什达·琼斯,马龙·韦恩斯,珍妮·斯蕾特,杰西卡·亨维克,芭芭拉·贝恩,纳迪雅·达珍妮,朱尔斯·威尔科克斯,娜缇娅·蒂恩,桃乐丝·麦卡锡,南希·欧泽力,Mike Keller,Alexandra Mary Reimer,Musto Pelinkovicci,Evangeline Young,Ximena Lamadrid,Grayson Eddey,Chase Sui Won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