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张曼玉 / 吴启华 / 刘嘉玲 / 梁家辉 / 叶童 / 秦汉 / 李子雄 / 周杰
导演:关锦鹏
语言:粤语 / 汉语普通话 / 上海话
地区: 香港
编剧:邱刚健
类型:剧情 / 爱情 / 传记
上映时间:1991-11-29(台湾) / 1992-02-20(香港)
别名:Center Stage
用户标签:张曼玉,关锦鹏,传记,香港,阮玲玉,香港电影,文艺,电影
片长:126 分钟(澳大利亚) / 147 分钟(导演剪辑版) / 118 分钟(edited version) / 154 分钟(restored DVD version)
imdb编号:tt0102816
一代电影明星阮玲玉(张曼玉饰)的一生波折辛酸,由璀璨的荧幕生涯到黯然的个人生活,皆成为后世怀念与争论不休的话题。其与张达民(吴启华饰)、唐季珊(秦汉饰)、蔡楚生(梁家辉饰)的感情纠葛让人唏嘘不已。本片导演关锦鹏以记录片的拍摄方式,穿插阮玲玉女士的原片与张曼玉饰演的画面交织,又附着老影人的采访与演员张曼玉自己的感受,可谓创造出了时空变换的美感与意境,让人不禁为这一代玉人的一生惋惜与深思。“人言可畏”,成为经典绝语。
张曼玉凭该片获得柏林影后。
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提名)
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关锦鹏
第1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提名)邱刚健
《阮玲玉》下载观后评论:
叙事的架构……厉害到让我羞愧啊!打死我我也想不出来在人物传记电影里,直接加老电影片段 采访实录 幕后制作 主创“吹水”!胆子太大而且make sense啊!看完之后辗转反侧了一个多小时才睡着,并不是唏嘘阮玲玉、人言可畏、记者的道德沦丧之类的,而是关锦鹏君用一些切入切出、转变观众视点的摄影技术,成功营造疏离化效果,直接用影像本身的语言,提示给观众“戏和现实不能混同”的观点。之前只是在理论上领悟,这次真是直接在观影的过程中明白了!btw冒死说一句。其实…鳗鱼没有把阮玲玉身上的温馨亲切劲儿演出来(还有张说阮“骚”…嗯?),我倒是觉得叶童很合适啊!而且长相也可更接近。看鳗鱼演阮玲玉,就像看到苏丽珍走错片场似的?鳗鱼的面孔太冷太透明了,缺少点人情味儿啊。一个地球人能靓到这种程度也很不容易了
從電影的角度而言,張曼玉演得很好,未必能夠完全演出阮玲玉的所有神韻,但是詮釋得很完整。畢竟演戲,演真實的人比起演角色要難得多,更何況是一個演員去演另一個演員。從傳記、紀錄片的角度而言,其實故事揭露得十分不完整,只能說這只是後人分析阮玲玉死因的其中一個看法,中間很多人物和事件原因都沒有完整的述說出來甚至是跳過(畢竟無法追溯當時的真實情況)所以劇情上相對是有點跳脫的。劇中穿插演員自白和片場現況,這種拍法挺少見的。整體而言頗沉悶,但是又忍不住看完,看完心情又很壓抑,那個年代的女性,遇到三個這樣的男人,無賴、無情、懦弱,世界對女性的不公,時代的混亂,悲劇性的人格,造就悲劇的是人言可畏,人性可畏,還有自己的悲觀性格。這部電影,也是很珍貴的歷史記載。
其实比起画中的故事我更喜欢黑白摄影的访谈和片场的拍摄环节,看年轻的演员们和导演认真探讨戏中的人物总让我有一种恍惚回到那个黄金时代香港的错觉,关锦鹏大胆在电影技法上进行冒险,将人物故事和背后访谈共同呈现在观众面前,很多将说未说之事最终都说了个够,没有留白,但整体下来仍是有碎片之感。张曼玉当然演的是极好的,尤其是她最后的独白和那一句你爱不爱我,多么令人断肠。但她和阮真的是两个反面,阮觉得人言可畏,无所逃遁,张曼玉却是那种随性自我很酷的人,她不太在乎别人很多年后记不记得她,她觉得不重要,那她觉得什么最重要呢?我猜,是她活过,且精彩的活过,真是洒脱啊,无欲无求,反而荣誉加身,反观刘嘉玲,让人不禁唏嘘。
少年的时候看电视剧《阮玲玉》,当时小,只觉得女演员美,唐季珊深情,却也不明白为什么后来他俩会有这样的结局。现在看,一方面觉得阮在感情上欠缺运气,所遇总非良人,也有些理解她为什么会选择自己来结束这个局面。一方面觉得唐隐藏太深,无论谁遇上可能都无法避开。只是如阮一般本身追求完美,又常怀悲意的人遇上唐就没有出路。也许所有的一切都是必然,人才是偶然。若她不是阮玲玉,也许她就能活下来,并最终等到给她安心的人。阮的一生短暂却璀璨,这种璀璨在她在人世的最后一晚达到极致。那一晚是她笑得最灿烂的时候,最开朗活泼的时候,最妖娆妩媚的时候,最真挚的时候,最绝望的时候,决定以死作结的时候。
4.5 关锦鹏审美好棒 拍得非常美 纪录片和传记片结合的形式也很新鲜很有意思 Maggie好可爱 关对音乐的选择还是蛮特别的 这部和蓝宇都有种很幽怨鬼魅的感觉 怎么讲 有时候会觉得有点overworked了 少用一点或者增加一点别的风格的会更自然点 总的来说配乐还是不错的 除了最后绝笔信之后的那首歌 太俗了 扣半星是感觉这个纪录片的谈话和传记的结合不够紧密 有点偏娱乐性了 好像没啥意义 对照观看蓝宇花絮会非常有意思 因为蓝宇的花絮比正片更好看 感觉也是用心拍了的(也可能是我看花絮比较少(但思考了一下 把蓝宇花絮放进正片逻辑上没什么道理 我只是在乱讲
张曼玉的演绎相当出彩。 阮玲玉是当时红极一时的女星,他和张、唐的事情很有可能是她自杀的最主要的原因,她一生的悲剧在于他总是遇人不淑,而她本人的性格也是那种不知反抗的性格。她那么美丽,演戏演什么像什么,可是,阮玲玉那时只是依赖着男人活着,她依赖着张、唐、蔡,爱情成了她人生的必需品,其实网络上那句话说的很对,至少在我现在看来:不谈恋爱就不会有那么多事儿。 阮是个优秀的女性,她是个好人,很好的人,她会被人们所铭记的,她演绎出了一个个新时代女性的形象,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反响。 何必说人言可畏呢,也许,那就是她的命运吧!
这么美丽的容颜,这么丰富的情感,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被媒体围攻,在最美的年龄里选择了自杀。该怎样表现这一任务传记,看电影前我就忍不住揣测。平铺直叙肯定不可取,太俗套,太古板。到底该怎样来讲阮玲玉短暂而又优美的一生呢?对啊,本来就是讲故事,那么我们索性就坐下来讲就是了。我们因她的作品而感念她,因她的命运而惋惜她,因她的风华绝代而叹息她!那就用作品把她串起来,用讲述讲她立起来,还有她该有的鲜活,噢,张曼玉,凤凰,眼神,旗袍!一定是这样的!你是划过天际的一道流星,短暂又明亮!后人将永远铭记你的优雅性感!
结尾一段不停地在虚实之间切换,或许既是人戏不分,又赋予再现场景一种更深的历史感与现实感。戏可以作,甚至无数次地作,然而那场生命只发生一次,便永远地失落了。三种现实的并置,毋宁说是从一开始就摆明了姿态:并不是简单粗暴的去“重述”一段确切的历史,而是在访谈、聊天、想象中尝试去重构。模糊过去与当下的界限,其间的对比与脉络便更加清晰,不仅阮玲玉的形象因这种流动性而活泛起来,作为化身的张曼玉和演员这一职业也必然获得了“新女性”的洗礼。或许传记从来就不只属于传主,它也属于撰写和观看的所有人。
很长的电影,有浓厚的纪录片色彩,他们尽全力搜集资料,去还原阮玲玉的一生。看时总会有弹幕说,阮玲玉太脆弱,离不开男人,才有这样的悲剧结局,明明可以自力更生自强地活出更好的人生。但我们未身处那个年代,未经历过阮玲玉的童年人生,就不要站在如今的角度对此轻易妄意地评论。如果你不是了解她的人,你不会懂她作为演员的成就与伟大;如果你不是阮玲玉,你不会懂当时她的悲伤与绝望。选择离世,何尝不是一种勇敢,勇敢到自私,她明明,还有妈妈和小玉,这是两个永远会爱她的女人。
“人言可畏 人言可畏” 唏嘘不已 虚实之间 过去和现在 戏中戏 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呢 很喜欢这种叙事纪录传记拍戏穿插的 彩色和黑白交织的 结构和形式 Maggie穿旗袍也是风华绝代了 骨子里的风情万种即便是紧实到脖颈的衣裳也遮不住 你说的最好了 不管内心怎样 就是要表现的不care 怎么能让他们得逞呢。若是阮玲玉具备上现实里的Maggie的豁达从容 可能结局也不会如此 可正如演员们的讨论 在最光辉灿烂的时候消失 也会被永远记住并且怀念吧
对我而言,此片最好的地方在于插入当年电影的原片,与一些已经失传了的电影交错传递,让人体会到旧式年前的中国电影火种是怎样在燃烧,这对一个影迷来说,是可以盖过关锦鹏那稍显孱弱的叙事能力的。张曼玉虽然还没有走到《花样年华》时候的高度,但是已经是在女港星里面拔尖了,即使气质上和阮玲玉差别较大,但是在这部片子里面,她成功地消融了这些差别,从而让观众沉入她和阮玲玉的古今表演中去。现在再回想起阮玲玉的《神女》,的确是中国默片时代的一个高度。
张曼玉五星,电影一星。拍摄手法在当时是创新,但是导演没hold住,很多场景切换十分生硬,最后的葬礼片段看的人很莫名,整体感觉电影的连贯性很差,又干巴又冗长。尤其国语配音不是一般的干,伪纪录片的段落配音尤其糟心。也不知是不是配音版的关系,正片里的拟音效果几乎为零,连吴启华砸玻璃都是静音,其他环境音也非常少,导致演员声音(配音)显得格外突兀,更加显得电影很干。难怪以前搜这部片时显示的都是粤语版,然而我也不想再看一遍粤语版了。
自反性叙事很有新意,虽然让阮玲玉故事显得破碎但恰恰还原了新的真实:不仅仅是阮玲玉的故事,更是关于阮玲玉的故事,融合了今人对其想象与评价的故事。杀青后张曼玉醒来,而阮玲玉却永远留在那个年代,真实的陈艳艳等同时代影星老去。作为离阮玲玉时代很久的后人观影至此,一定唏嘘不已,被一种虚无淹没,死与没死,不过都如此而已。而我坚持觉得阮玲玉并非死于软弱,这与抗争、勇气、新女性等皆无关系,她只是活得太认真。《葬心》哀婉得令人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