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家在香港 敬海林
以现实香港为蓝本,描述急功近利的青年人亚伦(刘德华)的遭遇及他身边的香港人:外商情妇玛利亚——古嘉露,戆直工头亚辉——黎汉持,望做歌星女工亚红 ——寇鸿萍,封建
以现实香港为蓝本,描述急功近利的青年人亚伦(刘德华)的遭遇及他身边的香港人:外商情妇玛利亚——古嘉露,戆直工头亚辉——黎汉持,望做歌星女工亚红 ——寇鸿萍,封建固执看更虎伯——谷峰及非法入境女人蛇亚贞——朱海玲。一班香港小人物,为了物质生活、男女关系、移民外国等等,面对种种生活压力,求不得、放不下,难舍难离……
《家在香港》下载观后评论:
1983,所探讨之问题放在今天,仍然是争论不休的话题。寥寥几个人物却清晰的勾勒出香港这个特殊地带不同人的迷惘和困惑,香港属于什么人?香港人该去何处?谁才算是香港人?本片恰在邓爷爷和撒切尔谈判的那个节点,可以说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讨论,影片并没有结论,因为未来无法预期。不同的人做了不同的选择,麻烦今天看,尤其是今天,感慨万千!被严重低估了的现实题材电影,9分
这个83电影基本能反映出现在香港的游行示威原因,炒房,恐大陆,尤其是那些费尽千辛万苦偷渡到香港的人,那些千方百计要移民国外的人,那些不会有崇洋媚外的人,那些习惯性的认为大陆还是八十年代大陆的人,那些大陆解放后进入香港的反共的人,相反那些其实土著香港人对大陆并没有那么恐惧。争取民主自由的诉求哪怕FG我能理解,反中反华搞大陆人搞分裂我就搞不明白了!!!
确实是刘德华早期的佳作了,感觉是一部找“我”的电影吧。各种复杂的人物交错起来竟然也规划出了那个年代混乱社会、人心惶惶的雏形,年代感和真实感都非常浓厚。很喜欢刘德华的这个角色,不过是被大社会环境影响了思想,本人还是十分善良和果断的。还有洪叔,乐呵呵的小老头,却是看的最透也是最完满的人吧,虽然为了婷婷付出了生命,但是是为自己喜欢的人,应该也是值得的吧。
新浪潮遗珠,港产片奇葩。可能是最早关注97惶恐的片子了:描述冷战结束前的世纪末情绪,探讨80年代香港的种种社会问题:族群认同、阶级分化、难民潮交织移民潮。有个情节是,大逃港来的大陆人假造了越南难民身份,以此再逃往美国,似乎隐隐回应着“白左”姚晨的谶言:别看不起,你真的有可能沦为难民。
对于大陆、香港,那都是一个过渡的时代。有的人迷惘、有的人坦然,有的人逃避、有的人乐观。朱海玲长相甜美,有几分像刘兰溪;那时的刘德华还很年轻、略带婴儿肥,但演技已然纯熟,在本片中的表现,个人觉得超过其后二十年间的绝大多数作品;谷峰是老牌演技派,演什么像什么,在本片中也很出彩。
充斥着回归前种种焦虑心态的片子,台词满满的隐喻风格,不过节奏还不错。非常喜欢里面的老大爷角色,很多耐人寻味的台词都是从他口里说出,也是让人倍感唏嘘。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香港影坛都很少有这种味道的纯剧情片,不得不说是当时一股清流。男女主最后的抉择更是看得五味杂陈。
70,80年代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到处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像极了30多年后的大陆。随着香港即将回归同时而来的是香港80,90年代的“移民潮”,香港人的97焦虑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显露无疑。而即使是回归十几年后的今天,香港人的后97时代依然焦虑。
胖胖的刘德华居然演小白脸!全片都弥漫着一股不安和迷茫的气氛,被舆论认为是中英谈判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共”电影,其后越来越多港片开始涉足政治和对九七的恐慌。“香港的繁荣是香港人打拼出来的,他们凭什么坐享其成?”正是当时港人对大陆的鲜明印象。
很特别的港片。站在历史的港口,张望远方天际,是彷徨;凝视脚下土地,很深情;回首故乡风景,总挂记…寻根,忧虑,与港梦…对着逃离的人呐喊“你们到底在怕什么?!”,对着虎伯的墓地说“对面是他深爱着有沉重的山河”朱海玲,简直是那个时代的春夏
很左派的一個現實主義風格電影。感覺是國語片的導演拍的,這種特徵體現在敘事節奏、意識形態、電影語言、鏡頭的構圖、色彩、象徵手法上。片子有種悲情的基調,終於明白為什麼香港的城市氣質會有種哀愁在裡面。
1983年的香港安迪刘第二年演电影要比第一年的越南仔祖明成熟许多了30年后安迪再和处女作导演许鞍华合作桃姐算是佳话一出但是不知道敬老师现在如何了他们当初都是香港电台狮子山下节目的嘉宾导演呢
挺不错,现实的有点像现在的韩国片。而当今的港片就像综艺一样,一帮靠吹的明星说着自己也不信的话。一开头就是乡村少年相的刘德华做传销。可以了解下当时物价。看那时的香港人,没有那种傲慢的自豪。
非常写实地还原了香港人在回归前的焦虑与疯狂。当一脸素净的朱海玲平静地说:“没有自由的人就好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我想,她为了这部好电影而被徐进良的公司解约,其实是值得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