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一个华人家庭的奶奶被诊断罹癌,但家人选择隐瞒奶奶,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所有家人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但在纽约长大的碧莉(奥卡菲娜饰演)认为知道自己病况是奶奶的人权,因此在华人家庭中上演一场中西文化冲突,一部寻根家庭喜剧。故事改编自华裔女导演王子逸自己的家庭故事,她也因本片被《综艺》杂志评选2019年必关注导演之一。
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剧情片(提名)王子逸
第29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提名)
第29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女演员(提名)奥卡菲娜
《别告诉她》下载观后评论:
关于亲情题材,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拍的挺中规中矩,结尾蛮感人的,然后小彩蛋让人惊喜ovo他们有钱的享受我莫得感同身受但是塞钱那点太有感触了,奶奶也好,姥姥也好,总是害怕我委屈了自己,偷偷给钱,过年也会包大红包,有点泪目QAQ关于得了病到底要不要告诉当事人,我觉得还好,影片不算什么夹藏私货,只是将不同的文化思想展现出来进行碰撞供人们自己选罢了,至于有的人上纲上线说什么丑话国人更是谈不上,有的就是习俗啊,是真实的做法也算是丑化?怕不是自卑的表现!看完电影还挺感动的,结果一看评论直接呵呵了,这都能杠起来我真的是无语了,还有评价女主长相的,可能没演技长得好看的我会猛烈抨击,可这种有演技的也喷无语了,而且又不是看青春偶像剧??本来这么温情的剧不想这么说,可是有的人真的想骂一句mdzz!
不错的电影,伴随主线剧情展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个人与集体),并且展现了真实的中国城市面貌(揽客黑车,兴建的楼房,城乡结合部,夜市,棋牌室)。微博有人嘲讽饭桌那场戏,截了一小段说表现了家庭聚餐的勾心斗角,其实完整看下来我觉得还好,主要还是表现中美互相的差异与偏见(中国家庭嘲讽美国家庭赚的少,还抛弃亲人跑那么远;美国家庭嘲讽中国家庭只看钱不看文化素质,而且嘴上说着不好还是想往美国跑),真正的勾心斗角可比这恶心多了。反而在很多场景,我看到了家人的互相关怀,有爱的家人才是我们最坚实的精神支柱。不过老太太真的不是一般人,不但上过战场(估计抗美援朝),而且在那个年代,把两个孩子都送出国,家风更不用说了。现实中大多数家庭不会把隐瞒执行得这么完美,常常是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评论对女主的恶意可真荒谬,国人的审美被荼毒成什么样子了,狭隘又刻薄,女主明明看着很舒服,很真实,具有踏实的美感,真诚并且妥当。非日韩风格的就要被打上高级脸的标签,说到底所谓的高级脸无非是不符合现有审美的一个说辞,真是可悲。中国人一生都在演戏,在亲情面前,在爱人面前,体面比什么都重要,“为你好”比任何理由都恰当合理。儿女觉得隐瞒真相是帮母亲承担,父母在知道真相的情况下配合演出,又觉得这是为儿女承担,互相亏欠,互相委屈,互相伟大,这就是亲情,一代一代,互相纠缠,用道理讲不明白。对中国的展现多多少少有些刻板,中国的习俗只有中国人自己能看明白。运动器材上晾衣服、闹哄哄的婚礼、饭桌上的刀光剑影、酒店服务员不太礼貌的搭话、“中国家庭都选择隐瞒”,看着不爽,中国招你惹你了 艹
有点喜剧,感觉作者没想把影片搞得太沉重,家人有些喜感。奶奶真是特别亲切,典型的“懂事”的奶奶,既不想让儿女操心又期望得到关怀,对一些大事保有掌控,懂得分寸疼爱孙辈,有主心骨又有人情味。有人说奶奶的妹妹演得不好,我觉得挺有印象中东北老龄女性的样子,看得开心态好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全片能看得出一个“回来的人”眼中对中国当代都市的一些印象,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已经给他们带来意外与不适,好在大家都没有大惊小怪。外景取景地在长春红旗街附近。最后奶奶关车门那一个趔趄好真实,心疼又无奈。“不要给我红包,我又没有结婚”“自己一个人更要拿着了,别都用来交房租,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点儿简直就是废柴我的亲身。结尾得知奶奶从化疗后6年依然健在,开心到流泪了。
这部电影本身,我对它的期待就是一个朴实的家庭伦理片,它也达到了我有限但合适的预期。其实更想说说我在电影外的一些思考。21世纪走到第二个十年的末尾,关于中西文化冲突中偏西方的主视角题材,我们不能再以《推手》《喜宴》的观念去规范或限制新一代的年轻电影人了。除去那些容易令人反感的符号和猎奇,我也在反问自己,我到底想看到些什么?本片就很取巧地选择了一个实际上中西共通的亲情主题,整个电影看下来你还是能感受到那份核心情感的真诚,婚丧文化、拔罐气功、城市建设,这些略有企图的旁支会出现并不意外,但并没有影响主体的连贯突出,对于中西双方观众的口味算是做了一个比较好的权衡。最后想说的就是,奥卡菲娜是个好演员。
题材很好很真实,无论是这个很多家庭都要面对的大问题,还是如饭桌上姑嫂话里话外各种博弈的细节,但这是查出恶性肿瘤初期的事,后期不存在告不告诉的问题了,因为生理上的疼痛是真实的。身边的例子显示出癌症留给人的时间非常少,后期也会非常痛苦,患者当然有知情权,但是如果在反应还没那么剧烈的时候瞒着他是不是也能换来短暂的日常时光呢,在目前或许小姨奶说的办法可以参考。告诉不告诉,或许是相不相信这个人有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面对死亡,有太多未知的恐惧…其实这个电影还说明白一件事,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去衡量别人的处境,上一代对下一代是这样,下一代对上一代也是。(开头的画面是天池西坡吧,想念长春的烤豆皮)
很沉重的一部电影,死亡是一个我们一直在讨论但是永远没有办法给出答案的话题。我喜欢这部电影的点在于,“是否告诉她”在最后已经变得并不重要,人生依然会一天一天的过去。
然后真的有一点感同身受,中国人太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加在别人身上,太喜欢替别人想。我姥爷去世的时候,我妈当初擅自做主说我学业重不用去葬礼了。这种事情在当时可能并不会影响我,但是时间越来越远,当它变成一个回忆的时候,就会变成遗憾,而遗憾会随着时间越来越浓。我觉得人可以不止作为自己而存在,我们都要扮演儿女父母等角色,但我们必须尊重别人的选择。
导演会把中国味道换置成一个个符号放在台词和细节里,与其说影片是在探讨中西文化差异 ,不如说是华裔姑娘的中国见闻录。在某些中国情节的展示, 导演还是蛮刻意的,刻意到一眼就能看出来她想表达的东西,对于中式文化的不解和理解。其实本质上,电影的主线索是女主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但是她的态度其实一直是暧昧和对立的,导演没有更好的表现出她最后转变和前期受到影响的必然联系,与其说最后是和解,不如说是妥协。说到底,电影不像是一个做的精美的故事,更像是导演对于自身身份感想的随笔日记。
很中国的命题,老人绝症了要不要告诉她。女主的演技很好,个人来说全片我就靠她撑着看完了。叙事上其实很蹩脚,不知道导演是不是个新人,或者第一次拍这类型的片,很多时候错过了可以深入的点,更多时候是有的点快到了却又不讲了,很不得劲,大处不够烟火气,小处不够细腻。但场景很接地气,妆容也很真实,很独立电影的气质,而且迎着镜头走来的画面很加分,无论单人还是群像(虽然第二次的群像画面来得突兀)。里面的演员英语发音都很不错,尤其女主,甚至因为这片而有点想种草女主演员。
说到底,这片就不是给我这种从小到大生活在中国的人看的,它的受众群体主要还是华裔或者长期生活在海外的华侨。但对于里面一些中国人喜闻乐见的梗还是有所触动的,却也仅限于有所触动,某些神秘的东方意象是拍不出来的,感觉到了自然也就到了。看得出导演努力的在描绘出自己心中的东方文化,大量的市井拍摄,风俗礼仪言传身教,以及一些可能在美国人眼里能够笑出来的梗,但在中国人眼里毫无波澜甚至有些乏味的点,是成功也是失败。一切的影像想要表达的是中国,看在观众心里的却是美国。
我全片都想找到细节去打败导演眼里的“假”东方文化,但又偷偷一念原来Lulu Wang作为美籍华人对中国对家人的视角和情感是这样呢。而电影里难得的团圆、喜事白事和祭祖、饭桌上的家庭对话、长春的变迁以及当地人的言行都被她恳切地记录下来,没有冒犯,反而让人太过熟悉以至让我在想,她是让我来电影院去看我回家就能看到的事吗。最让我打动的还是Billy从无声地接受“别告诉她”的观念,到飞奔着去拿回奶奶的体检报告而不被奶奶发现病情以维护他们家族善意的传统。
女主角和奶奶都演得挺可爱,但跟《喜宴》比较的话只能3星吧……主要是用这种方式拍,始终会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加入的社会议题总感觉暗示“肺癌≈空气污染的后果”,这样其实也无可非议,有真实案例,但总感觉会比较不纯粹,现代社会的议题反倒削弱了这部电影表面上想给人的主题描写……不过倒也没有对高速发展说三道四,这几个月自己跑多几个城市,也的确看到了高速发展后面那些跟不太上的城市的生活样貌,那倒是也好像没有特别太多什么能够指摘的地方啦……3.5归4吧。
最不舒服的是几处镜头上的处理,为了凸显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碰撞而采用十分刻意的中景镜头 人物直盯镜头的方式表现西方文化的格格不入 太过直白刻意。 还有一场酒店服务生帮忙拿行李,对西方文化好奇的窥探,就像在告诉观众,这人没有出过国,所以这些问题是最真实的,可是如果采用电影这门艺术去表现现实主义,将一个完全不经修饰的情感或是物象展现给观众,大家并不会感谢这样呈现的真实,只会觉得有点过于保守和刻板。好在结尾处理得细腻又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