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过后,罗马同许多城市一样,充斥失业和贫困,人们常常为一个工作机会争得头破血流。已失业多时的里奇(Lamberto Maggiorani)费劲千辛万苦获得一份海报张贴的工作后,却为这份工作需要一辆自行车犯愁,为了以后的日子好过,他用妻子的嫁妆--床单从换回已经当掉的自行车,不想,他的自行车在上班第一天就被盗。里奇同儿子布鲁诺(Enzo Staiola)寻遍罗马大街小巷,也没能找到他赖以活命的自行车,眼见无指望的日子又要降临,里奇决定以牙还牙,可是他的运气却没有别的小偷好。《偷自行车的人》下载观后评论:
#看了很久还在想偷自行车的人是谁,直到最后生活的绝望生生地把父亲从一个自行车被偷的人逼成了一个偷自行车的人。德西卡在《擦鞋童》和本片都用了把美好生活的可能立起来再回头把其狠狠砸碎的套路,前者讲述规训体制如何侵蚀掉人的善良,后者则把批判的视线拉阔到高失业率的大环境。当除了希望外没有任何出路,就连希望本身也是褫夺性的,眼看父亲在找寻被盗的自行车的过程里一步步被希望绑架,深陷泥沼后走向自己的反面,最后在儿子面前被抓偷窃现行,为人父的尊严荡然无存。很难想象这部片用的都是群演,父亲的茫然/焦虑/急躁/幻灭/挣扎/羞愧入木三分,可能真的是苦难人生不需要演绎。从《擦鞋童》到本片到《风烛泪》的三部曲,少中老年在战后秩序下的悲剧都处理了,前两部以绝望结尾,反而在悲观基调贯彻始终的终曲,结尾看到了一点温暖和希望
看了很久还在想偷自行车的人是谁,直到最后生活的绝望生生地把父亲从一个自行车被偷的人逼成了一个偷自行车的人。德西卡在《擦鞋童》和本片都用了把美好生活的可能立起来再回头把其狠狠砸碎的套路,前者讲述规训体制如何侵蚀掉人的善良,后者则把批判的视线拉阔到高失业率的大环境。当除了希望外没有任何出路,就连希望本身也是褫夺性的,眼看父亲在找寻被盗的自行车的过程里一步步被希望绑架,深陷泥沼后走向自己的反面,最后在儿子面前被抓偷窃现行,为人父的尊严荡然无存。很难想象这部片用的都是群演,父亲的茫然/焦虑/急躁/幻灭/挣扎/羞愧入木三分,可能真的是苦难人生不需要演绎。从《擦鞋童》到本片到《风烛泪》的三部曲,少中老年在战后秩序下的悲剧都处理了,前两部以绝望结尾,反而在悲观基调贯彻始终的终曲,结尾看到了一点温暖和希望
没有想到最后竟然看哭了……命运般地被偷自行车,命运般地去偷自行车,又命运般地被抓住……情绪通过镜头语言、音乐和两位主角的表演完全地带出来了。对当时人物的处境,观众有一个上帝的全知视角,看起来尤为心酸。想起《美丽人生》,同样也是父亲和儿子,意大利人的性格,仍是爱着生活,仍是苦中作乐。吃饭一段,少有的寻找快乐的时光,可是我们都知道,在对比中仍是不快乐的,烦恼也没有被丢下。剪辑很不错,目光的交流被带出来。结尾处真的非常精彩了,真实的心理挣扎,和音乐配合得相得益彰。孩子的表现也是太精彩了啊(在整个电影中承担起很重要的功能,一种衬托和陪伴)。最后挤入人群喊着“爸爸”,走在路上,父子牵起手来(这段尤其无奈心酸,但又很触动起一些美好的情感),背影,街景,再一次望着行走的人们……哎,是小人物的生活吧……
没有失过业,但刚毕业那会儿找工作找得好辛酸,明明说端午节后就去上班,结果端午节前下班的最后一刻,一通电话打过来说:老板的亲戚要过来,所以没办法。大概是实在不好意思才会选择这个时间点打过来叭,对于一个刚毕业独自一人在完全陌生的异乡的年轻人是多么大的打击呀,万家团圆的时刻,只有我自己在楼顶发呆,不知去从,还要坚持给自己打气,背日语单词,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可爱。即便是这样,后来还是会选择裸辞然后GAP一两个月修复一下,并不担心会找不到工作,完全没有留下毕业找工作事件留下的阴影,现在回看也是“年轻真好”。如今不握有生产资料的人,我想都是底层吧,并没有太大差别,一直告诉自己保留着悲悯心以及信仰不坍塌就好了。戴锦华老师半小时讲解一部电影,我需要花两个小时去看电影,还要看影评,真是完全跟不上呢....害
1.看电影之前不要先看评论,太容易先入为主,可偏偏不看评论的话,又会不知道这部电影,甚至都不不会开始看。2.电影的内容很让人心酸,特别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种种,能够切实体会到那种心酸。电影的画面就不说了,太古早啦,搭配卓别林试的背景音乐,bgm虽然古典简单,但是和剧情倒也很契合。3.电影名字太误导人,知道爸爸会去偷自行车后,就一直在猜什么时候开始行动。没想到是到了最最最后,看到小孩子和爸爸哭的时候,难受的一批。4.去年十月,我把自己换的手机给了老爸,老爸开始用。十一月份老爸去深圳,一天午睡的时候,一个陌生电话突然打过来,是我爸,她说,他的手机在工地上被人偷走了,现在赶紧吧银行卡的钱转到我手机上,两千块钱。我当时很慌,问老爸该怎么办。老爸连夜辗转回了家,回来补办卡,换回来自己的老手机。
二战之后意大利面临战后重建,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这部电影让我开始关注电影是如何在主线故事之外,加以辅线来变现那个电影所处的背景。列入拉手风琴的俩个孩子,主人公孩子的工作。济贫会。这样的辅线,看似毫不相关可讲可不讲的设定来介绍主人公所处的环境,背景。原来故事是这样讲述的。这部电影在电影史中正处于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肩扛摄影机,新闻快片,业余演员。开始了一个面向社会,面向人生,朝向底层的电影艺术运动。还有就是长镜头的运用。实景的空间感,景别造成的空间感。绝望时的大全景,触及深情时的特写。窗户,紧迫空间的意义,限制空间的意义。俩次被放走:“被偷自行车的同伙放走”“偷自行车被放走”整个社会都知道他们是社会共同体,都在经历贫穷和绝望。Tips:空间感,空间调度,重复,窗,限定。
为了听戴的课所以才看的,发现比我想象中好看太多,不仅是剧情抓人,节奏也很好,而且堪称史上最强龙套演员的父子演得很真实。一对父子抱着海底捞针的一线希望到处寻找可能已经被拆成零件的自行车,太揪心了。光是看剧情觉得像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也是关于一个单车的故事,可能王小帅从其中得到灵感。摘一点别人写的短评,记录一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1948年拍摄,讲述的是二战之后意大利普通人的生活,充满对下层社会的人文关怀。非职业演员的两父子演得十分生活化,据说男主演完这部电影也失业了。当孩子看到父亲做贼被抓、被侮辱责打时,当父亲茫然无望的走在街头时,那是一种难以言明的苦闷与无力。父亲生气打了儿子,父亲在众人声讨中和儿子离去,儿子望着父亲背影的画面,是“父亲形象的倒塌”。
难受太难受了,人生果然就是苦海泛舟。在张颂文采访里面听他提了一嘴这个片子,当即就搜来看了没想到是部黑白片,如果不是那一时的冲动我可能不会去看一部黑白片。演员演得太好了,不多不少。甚至就不是演,简直就是纪录片,让我觉得他俩现实中就是父子俩也真经历过这些事儿,小演员演的尤其好。电影情节设置也特别好,在餐馆吃拉丝面包和最后儿子亲眼目睹父亲偷车被当街打骂这两场戏绝了。顺便也get到努力动力了,经济萧条情况下生活这么艰难不努力就会被社会淘汰,虽说现在情况还没有电影里那么差不过总感觉有点儿温水煮青蛙,经济状况也不是一瞬间就降下来,现在也许就处在下降曲线的中段,至于最低点究竟在哪里只能听天由命。另:意大利人好爱凑热闹抱团比手语,你画我猜如果加入奥运会意大利??或可盘踞头筹。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满屏都是战后的萧条与振兴,失业的人们焦急、无奈又只能期待渺茫的希望。一份贴海报的工作都被称作是绝好的工作,还限制从事人员的原职身份,没有自行车就意味着失业。为了保住工作也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典当行也因此热闹非凡了。自行车被偷走之后,绝望的气息逐渐溢出,好在主人公还是很快就振作起来去报案,找朋友出谋划策开始寻车之旅,越找越失望又不断重燃希望,这种反复焦灼的情绪状态,推进着故事的发展。男主人公对神婆的态度的转变,警察的三次出现及无果,都间接表现了男主心态的变化,结局挺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为了保住工作而走上歧途,想想真是令人唏嘘。。。最后父子双双啜泣,混入人海之中的镜头安排,看着感觉好无奈啊~
有些电影,早几年看和晚几年再看,它留给心灵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22岁的时候,第一次看这部电影,那时候我写了一长段观后感,细致入微地记录了片中父子带给我心灵的冲击,小男孩的乖巧懂事,父亲讨生活的艰难,父亲萌生偷自行车眉目间的纠结,小男孩捡起被围殴的父亲的帽子拍拍沾染的尘土,他俩一起灰头土脸空着手回家。那种底层生活的无可奈何,强烈地引起了尚未经社会毒打的单纯的我的共鸣,不禁把它奉为庙堂之作。今年再看,震撼感不复当年,甚至内心毫无波澜,仔细审视,它不过就是生活里的一段小插曲,就像往平静的湖心投一块石头惊起的那滩水花,转瞬即逝不足挂齿。我很为这变化而伤感,像遗失了珍贵的东西,是敏感么?是悲悯心么?我已经麻木不仁了么?
一个人永远无法想象一辆最普通的自行车,在他人生活的某些艰难时刻,是多么重要。这辆车就像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张牌倒了,意味着工作无望,生活拮据,度日艰难,可这部片子恰恰没有过分得止于“煽情”这个层面,哀而不伤,黑暗和光明,都真实地展露在影片中,在一分一秒的生活中。电影到了如此深度和光度,它已经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了。这大千世界可能不会有人驻足停留,去发现每个人眼含的泪水,安慰每个人受伤的灵魂,它对于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便是:睁开眼,直面它,日子一天天地往下过吧。失业了,那就寻找下一个机会; 受伤了,那就牵起那双挚爱的手,流着泪,继续向前走。电影最后的那个镜头深深存于脑海中~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经典,业余演员、手持摄影节、实景拍摄、朝向底层人们的镜头,形成了上世纪新的电影美学风格。影片是简单、淳朴但又丰富的,两位主演将感情与情绪表达得十分饱满。戴老师提到:因为实景拍摄,比如教堂济贫所、餐厅这样的空间,摄影机是受限于真实空间的,但导演在限定内景中,巧妙叙事。另外,在影片前后半段,随着故事发展,导演使用不同景别来呈现其命运变化,当主人公在求助官方和教会无望,“搜家”亦失败后,他渐渐融入了大空间全景,凸显了他的无助。高分短评认为爸爸在儿子心中形象坍塌,我倒是认为未必,最后父子两手牵手走在人流中,相信儿子是明白父亲的创伤并给予支持的。
小孩形象的刻画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这部片子的社会价值,因为小孩代表着希望和未来,通过一个小孩的生活表现我们可以想象更多。片中有几幕特别让我伤心。一幕是父亲车子被偷之后晚了半个小时回来接小孩,镜头给到他时,他就静静地坐在台阶上发呆。后来有一幕父亲回桥头找他时,他也是静静坐在那里。我们会感叹,他太听话,太懂事了。而当我们看到影片中其他的场景。比如在集市受到陌生人不好意的搭讪,避雨时摔倒,在餐厅时的稚气和天真,我们会忽然对他的懂事感到一种莫名的心疼,因为这种品质和这样一张稚气的面孔相匹配,是一种巨大的反差。这种过分的早熟更反映了这个家庭的艰难。